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高校偷偷给贫困生充饭卡 照顾学生自尊心超级贴心

2016-03-27 10:2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启动“暖心饭卡”项目,和其他捐助方式不同的是,该校教育基金会通过数据分析,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该校采取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

59_调整大小 

资料图:南京理工大学

对南京理工大学来说,采用这样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补贴是一种人文关怀。相比传统的助学金发放方式,实行此“暖心工程”可以直接将补贴款打到学生饭卡,不用填表和审核,能够照顾学生自尊心,将物质资助同情感体谅相结合,更加“贴心”。而且,这种方法利用大数据分析圈定受助学生,然后分消费情况给予数量不等的补贴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

事实上,南京理工大学此项举措绝非孤例。早在2005年,就有媒体报道,中科大“隐形”发放补贴66万,并且效果很好:由于救助措施到位,十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因贫辍学。郑州大学在2010年也推行了这项举措。

这种补助方式之所以受到学生与舆论的欢迎,并不断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其原因就在于补贴方式的人性化、科学性,既实现了精准扶贫,又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相比之下,一些学校的助学金发放却往往并不顾及学生的尊严,有的甚至还要拍照写成新闻稿进行公示。像洛阳某中学曾经在当地媒体上公布过贫困生预录名单,不仅公示了名单,还“晒”出了50名预录学生的家庭详细地址、困难情况。而今年1月,湖北大悟县某中学更让100多名贫困生举着助学金拍照……

这些助学方式简单、粗暴,虽然透明,却无视了学生个人的自尊。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贫穷其实也是一种隐私,特别对于处于青少年敏感期的学生来说,贫困不光荣,也不是一种荣誉,它像隐藏在衣服里面的一道伤疤,不愿轻易示人。而有些学校的扶贫,偏偏展现为对贫穷的“公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

当然,“偷偷”给学生卡上打钱,这种方式也并不完美:以往人数确定,每个人的金额分等级统一,而现在受助人数不确定,补贴款不统一,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容易滋生问题;而且有的学生为了多拿补贴款可能会刷数据,甚至将一餐分为两餐买。这需要学校在大数据指引下,尽快出台配套的监督措施,让这项补贴政策,既温暖人心又公正公平。

 

来源:搜狐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