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8日讯,古代的中国人,对木刻泥塑的各种神像往往有着复杂的情感:既祈祷它保佑,又在祈祷不灵验时拿它当出气筒,小则叱骂,大则推倒,这其中有着非常可笑和可爱的逻辑:一个不能带来福气的神灵,想必也不能带来祸害。有些人因此论断中国人无信仰,殊不知这里别有一种非常了不起的信念:无论多么至高无上的神灵,存在的唯一价值在于造福于人,否则便失去了合法性。这样的信念固然有些实用主义,但是也杜绝了任何神灵骑在人的脖子上为所欲为的可能——就连皇帝老儿,虽然个个自称是真龙天子,可是倘若差评太多,也有被取关甚至拉黑的可能。

神像
因此,在古代笔记中,既不乏嘲讽神像无用的言辞,也有利用神像破案的故事,当神像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不是神的意愿,而是人的意志。
一、神像“破获”毒杀大案
清朝学者许仲元在笔记《三异笔谈》中,讲述了乾隆年间的犍为县县令姚方伯通过“请神”的方式替一位民妇雪冤的故事。
这位民妇属于典型的“留守老婆”,自从嫁到夫家以后,丈夫长年在外面做生意,很少回家。家里只剩下一个婆婆和一个小姑,民妇一向勤劳贤惠,偏偏赶上婆家这一对儿母女都出奇的刁蛮,婆婆虐待媳妇已经够受的了,“小姑尤狡狯,数恃母凌之”,搞得这民妇连死的心都有。
有一天,民妇和小姑因为什么事情拌起嘴来,小姑没想到平时由她捏咕的嫂子竟然还敢反抗,“不胜愤甚”,竟然起了杀心,把杀菜虫的药放进粥里,给嫂子喝,想把嫂子毒死。谁知嫂子接了粥,突然门外有人找她,便放下粥碗走了出去,恰好婆婆过来,见那碗粥熬得又白又香,暗想无论如何不能便宜了儿媳,“啜之,诸窍沸血,暴卒” 。
事情讲到这里,大概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这婆婆和小姑母女俩,绝对是长了蛇蝎心肠的两朵奇葩,一个把另一个毒死也是活该。那小姑见老娘死了,竟顾不上悲悼,而是想着怎么继续坑害嫂子。于是揪着嫂子的衣袖大哭,说她定是不满婆婆的管教,在粥里下毒杀害。邻居们无论怎么也想不到真正的凶手竟是死者的女儿,平素又都知道这一家的婆媳关系很不好,于是都信了小姑的话,将已经吓得说不出话的民妇抓去送官。
此时的犍为县县令是个昏官,一顿严刑拷打,逼得那民妇承认了罪状,只待开刀问斩。就在这时,姚方伯接任了县官一职。按规矩,他只要当好自己的监斩官即可,但了解案情之后,他的心中充满了怀疑:那婆婆虽然七窍流血而死,但是小姑子怎么马上就知道毒是下在粥里的呢?除非……
姚方伯向上峰请示,重审此案,获得了批准,“研鞫兼旬,迄无端倪”,有那些好事者就在背后议论上了:“新任县令非要把这铁案翻过来,不是自讨没趣么?”姚方伯听说之后,也不在意,下令把那小姑抓来,与民妇一起关进城隍庙,除了庙门口有几个衙役守着之外,屏去所有人,“使人窃听之,亦不流露”。
民妇恨极了小姑,却因为一向笨嘴拙舌,知道辩她不过,索性早早就席地而眠。小姑却忐忑不安,毕竟这是在城隍庙里,四周的神像虽是泥塑,但一个个横眉怒目,似乎看透了人世间的种种罪恶和伪装,在烛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恐怖森严,吓得她整整一夜都没有睡踏实。
这么的,熬到了第三天晚上,小姑又出言不逊时,那民妇忍无可忍,与其再一次打起了嘴仗,一直吵到了半夜三更,“争折既久,疲倦欲卧”。
正在这时,烛火一闪,只听扑簌簌一阵响,一座手执木剑的神像忽然在台座上摇晃起来,“势将扑人”!民妇目瞪口呆,而小姑则以为是神仙显灵了,吓得大叫一声,跪倒在地,一面把头磕得咚咚作响,一面哀求着:“饶了我吧,不敢欺骗神灵,那碗粥里的毒药是我下的,本来准备毒死我嫂子,不是为了毒杀我妈,我妈是自己喝的,怨不得我啊!”
只听一阵朗声大笑,姚方伯走了出来,对着那神像道:“可以了!”
只见神像后面走出一个衙役,笑着说:“县令大人的妙计,果然查清了真相!”
原来这一切都是姚方伯事先安排好的,利用真凶心中有鬼的心理特征,连续三天都让她在城隍庙里承担心理压力,待她的承受力已达极限时,“幕后置人,推神而起之,小儿女畏鬼,真情遂毕现”。
二、土木短鬼手中的扇子
会动的神像,在古代笔记中屡见不鲜,最有名的当属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的一座会动的泥佛。
邑州(治所在今天的广西南宁南部)有一段时间发生战祸,兵荒马乱,死尸累累,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人们赶紧动手恢复家园,“城垒方完,有定水精舍泥佛,辄自动摇,昼夜不息”,一座佛像自己晃来晃去,而且一晃就是数月,隐含的意思是佛都坐不住了,无疑预示着某种凶兆。“时新经兵乱,人情甚损”。有司不敢隐瞒,赶紧报与上峰知晓,有那迷信的官员就“置道场禳谢”,然而佛像还是照动不已,恰好来了一位姓刘的知州,此人从来不信邪,觉得这泥佛蛊惑人心,破坏好不容易取得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直接拆了扔江里了,“至今亦无他异”。
作为科学家,沈括在这篇短文中表现出了“不信邪”的倾向,至于泥佛为什么会动,从前面姚方伯断案的事例中,读者一定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在捣鬼作怪。
除了“人为”造成的神像会动之外,还有一些神像的“动因”,更可以解释为心理因素。
南宋的大文学家洪迈在笔记《夷坚志》中写过一个“江友扫庙”的故事。江友是江西鄱阳人,“以庸力自给,一生不娶妻,老而强健,负担不衰”。八十岁那年,他捐身于庙中,每日洒扫庭院,“日饭于庙祝孙彦亨家,夜则宿庑下”,孙彦亨的日子过得也十分贫苦,自己都饥一顿饱一顿的,江友就更加吃不上饭了,有时一饿就是好几天。
绍熙(南宋光宗年号)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天色欲晚,江友又是饿着肚子洒扫庭院,“门户未开”,面前却忽然出现了一个秀才,问江友年岁几何?江友说老翁八十四岁矣,秀才说:“我知道你好几天没有吃饭了,更没有钱用,今天是特地过来周济你的。”然后叫来他的奴仆,耳语几句,那奴仆退下,片刻之后,又拿来了米一斛、钱三贯,放在了江友面前,江友大喜,一拜再拜,抬头看时:那书生和奴仆却已全然不见踪影。
江友喜滋滋地带着钱米走进佛堂,忽然发现三座神像中的一座仿佛“起立系腰绦”,江友揉眼再看时,一切已经恢复如旧,神像依然威严而无声地矗立在神坛之上。从此,江友“每于深夜闻神王驾车出,其导卒吆喝之声,全如带铃鹁鸽然”,他把自己所遇到的和听到的,告诉外面的人,“庙外居者亦时或闻之,但未尝有所睹”。
其实,根据除了江友之外的人,只偶尔听到一些带铃鹁鸽的声响,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神王驾车这一点,基本上可以判断,江友的讲述是不折不扣的“饿昏了头”导致的幻听、幻视,不过,对于一个年过八旬,衣食无着,只能靠着泥胎寄托自己“米一斛、钱三贯”的美好梦想的老人,我们还能苛责什么呢?
《夷坚志》中另有一则故事,倒仿佛是对“江友扫庙”的某种回应。北宋名臣范质在还未入仕前,有一天坐在封丘的一个茶馆里喝茶,见壁上有不少人题诗,无非是些表风流、咏胜景的凡俗之句,便挥笔写下了“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忽然身后有一怪陋之人对他作揖道:“世间的酷吏给黎民百姓造成的饥寒交迫,痛苦之深,比大暑更甚,希望您有朝一日显达了,不要忘记今天的抱负。”然后扬长而去。范质一头雾水,却找不见了自己放在桌上的扇子。过了几天,经过一座小庙,“见一土木短鬼,状貌酷类茶肆中者,扇亦在其手中”。后来范质当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奏朝廷,要详细制订律法中的条文,杜绝官吏的贪酷行为。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土木短鬼化成人形,夺去了范质的扇子,但事情的真相,也许只是一个对苍生的痛苦感到不平的狂生,在对范质表达了期待后,去小庙里祷告之后,随手将一把错拿的扇子插在了小鬼的手中吧!
三、四座跪像集体托梦
供奉在寺庙中的,除了传说中的神灵,还有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有名的就是关羽。关二爷的忠义堪为千秋典范,所以从江湖到庙堂,都少不了膜拜。据清代阮葵生所著笔记《茶语客话》考据,关帝庙的建筑应该始于元代之前,至于关羽的封号——“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则是明万历四十二年,由万历皇帝亲自加封的,此后,“关帝庙遍海宇,一村一社处处有之,虽塞垣边障,祠宇亦多”。到了清代,从顺治到乾隆一直对关二爷颇为周照,加封不断,毕竟已经得天下者,最倡导的莫过一个“忠”字。庙多了,传说也就多了,在古代笔记中,要说走下神坛管闲事儿的神像中,出场率最高的就是关羽,尤其是凡人遇到妖魔鬼怪纠缠,只要进了关帝庙,基本上就安全了,倘若真有不识好歹的还敢进来滋扰事主,百分之百都要被青龙偃月刀一劈两半的。
相比之下,另一位“武圣”岳飞则在神位上坐得稳当,反倒是岳飞神像边的另外四座塑像不够安分守己,自讨苦吃。
事见钱泳所著清代笔记《履园丛话》。如果说中国历史第一奸邪之臣,什么董卓李林甫严嵩魏忠贤统统靠边站,谁也甭跟秦桧争,争也争不过,这主要是因为秦桧把中国人最不能忍的两件事儿,一锅烩地全干了:一是卖国,二是陷害忠良,所以“堕豕胎而雷殛,掘狗葬而焚灰,人心犹未快也”。明朝正德八年,浙江都指挥使李隆把秦桧、王氏和万俟卨反绑着的跪像塑在了岳王坟旁边,结果游人们多了一个“宣泄室”,对这三尊跪像连打带砸,最轻也要吐两口唾沫,没多久竟打碎了。万历中,按察副使范洙重新用生铁铸了这三座跪像,还买三送一,将陷害岳飞的武将张俊也添了上来,凑成四座。到清乾隆年间,四尊铁制跪像又被广大人民群众给打坏了。县官禀告浙江巡抚熊学鹏,请示该怎么办?熊学鹏“窃念岳王灵爽在天,逆桧沉沦地狱久矣,顽铁无知,何烦重铸耶”,于是下令,不必再重铸那四座跪像了。
当天夜里,熊学鹏做了一个梦,梦见秦桧、王氏、万俟卨和张俊那座铁像来到他面前,“叩谢阶下”,感谢他不再让他们受到世人的唾骂击打……惊醒之后,熊学鹏勃然大怒,觉得自己的本意是勤俭节约,不愿把好端端的生铁浪费在这四个人渣身上,谁知竟如了他们的愿,这要是传了出去,世人倘若说自己是意欲给秦桧翻案,那在官场混不下去都是小事,没准儿还要连累子孙后代吃瓜落,弄不好张俊旁边再添一个跪像,刻的就是自己的模样!于是他马上更改了命令,“仍饬县官重铸”。
生铁比泥胎更结实,塑成人像后,反而比泥胎碎得更快——决定塑像寿命的,并非其材质,而是塑主生前的行状。有的塑像,人们希望它能多动一动,有的跪像,人们在梦里见到都觉得晦气,这里面,自有历史的公正。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