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汶川地震八年我们征服了厄运吗 省思天灾带来的教训

2016-05-12 21:02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5月12日讯,8年很短,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中,或许只是片段光阴。8年很长,在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里,可能打上深深烙印。

1.webp_调整大小

今天,距离2008年5月12日已经8年,汶川地震的伤痛逐渐被抚平,但每到纪念日,人们的思绪仍会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回到那个灰色的五月,想起举国同心的力量,省思天灾带来的经验教训。

2.webp_调整大小

相信很多人与公道君(ID:bjrbplb)一样,在汶川之前,“大地震”几乎与“唐山”成为固定搭配,并且只是历史课本中的普通一页。直到8年前的5月12日,这颗心被大自然的破坏力深深震撼了,也被前所未有的悲恸侵袭了。

天灾无情人有情。相较于灾难本身,我更乐于记住灾难激发起的中国力量。那些口号今天想起依旧响亮——“众志成城”“多难兴邦”。

“第一位是救人!”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还有国内外众多救援队伍、志愿团体、媒体记者,展开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8年间,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投入使用,一个个企业机器飞转……旧貌换新颜,恢复重建的奇迹,在巴山蜀水间、陕甘大地上一次次书写。灾难没有压垮中国人,反而磨砺了民族性格。

3.webp_调整大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奇迹”、“震撼”已经成为世人观察和评价中国的关键词,但那一次的“中国震撼”,比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涟漪更为强劲。

而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动员强大救援力量,靠的是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一种制度协同配合、握指成拳的优势。

但话说回来,再成功的灾后救援与重建,也比不上一次防患于未然。祭奠更深的意义在于省思与追问。8年过去了,这些优势被进一步夯实了吗?地震预警机制有没有更完善?校舍房屋有没有更坚固?救援能力有没有进步?社会共同体意识有没有提高?客观地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十足的底气说“是”。

祭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很大程度上,省思与追问,比共克时艰的感动、日月换新天的成绩更有意义。培根曾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不仅指那片8年前震颤不已的土地。

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是一记警钟,一记永远提醒我们安不忘危、防微杜渐的警钟。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公众号 公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