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北京通信史话 电报进北京用了十三年

2016-05-18 12:00 编辑:TF006 来源:作者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而昨天是世界电信日,推出这个纪念日的国际电联已经151岁了。这两个特殊的日子紧挨在一起,使得我在挑选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博物馆时,一下就相中了位于骡马市大街的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从这里,循着贝尔和沃森的电波,可以经历北京这一百年来的通信之旅。

作者 杨昌平


1_调整大小

电报

电报进北京,用了十三年

在沃森听到贝尔嚎叫声的30年之前,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使人类脱离了用快马、信鸽、烽火等手段传递信息的旧时代。在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里,有一台发报机,参观者可以试着用“莫尔斯电码”把自己的姓名发送给旁边的接收器。据说现在还使用这种老古董的,只有比较特殊的行业,该行业不认可传真件,只把电报作为证据使用。

电报走进北京用了多少年?如果从1843年莫尔斯站在华盛顿国会大厦会议厅里,用颤抖的双手向巴尔的摩发送世界上第一封电报“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算起,到1884清朝官电局建好,得有41年。如果从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办电报业务算起,则是13年。仅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满清皇朝的腐朽。否则,中法战争时的信息传递要快得多,断然不会出现前线打胜仗,宫里还以为败了的笑话。

博物馆的“皇家通信”陈列组,就详细展示了电报一步步走进北京的艰难历程,真是的比红军长征还难,当然这种难关是在心理和观念上的各种阻碍。1873年,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请政府自办电报,清政府拒不采纳。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岛,等消息传递到紫禁城,已经过了一个月。这件事对洋务派刺激很大,李鸿章在自己的辖区尝试推广电报。1877年,李鸿章在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与天津机器局之间架设了电线,第一次发电“行辕正午一刻”,这是有案可查的中国人所发的第一封电文。随后,津、沪、苏、浙、闽、粤之间的电报线全部贯通。

滑稽的是,保守与顽固派认为电线破坏风水,甚至有传闻称电报之所以能瞬间传递信息,是运用了死人的灵魂,这使得电报迟迟不到通到北京城。以至于各地发往北京的电报,要先发到天津,然后用快马转送到北京。朝廷的批复又得用快马送到天津转发,来回往返,白白耽搁时间。于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李鸿章商谈,想把津沪电报先延伸到通州。不过,建设线路也要顾及保守派的压力,避开了所有的坟茔、民房,沿途舆情毫无惊扰。到1883年9月18日,通州电报局建成。

原先是快马从天津转运电报进京,现在是快马从通州转运,已经进步很多了。不过,晚上有紧急电报时,北京城门已关,常常会把驿马挡在城门外。于是,尝到科技进步的甜头后,清廷的王爷们决定把电报线接到城里。1884年8月,商电局和官电局先后建成。其中商电局位于崇文门外喜鹊胡同杨氏园,面向社会开放;官电局位于泡子河边吕公堂,专门收发政府电报。

朝廷一认可,电报在全国就迅速发展开来。在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中,陈列着三张清代的全国电报干线图,分别是1884年、1890年、1903年绘制的。从1884年到1903年的短短19年间,全国的电报线网已经长达47641公里了。除了西藏,别的省份全覆盖了。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