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鉴宝”热情高 民间收藏者更理性了
2016年5月18日讯,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一大早儿,北京古建筑博物馆太岁殿神厨院落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原来,今天在这里,有市文物局和北京博物馆学会组织的权威鉴定专家,亲自给藏友们“鉴宝”,面对面交流文物鉴定知识。
权威鉴定专家亲自给藏友们“鉴宝”。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不是老东西 也是艺术品
家住海淀的张大爷,一大早儿就拎着自己的“宝贝”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来找专家“掌眼”了,“宝贝”是件落着乾隆款儿的五彩瓷盘。
九点鉴宝开始,张大爷第一个将宝贝端上了专家的鉴定台。“您这件儿宝贝啊,不是清代的老东西,是1949年以后的仿品。”从专家口中得到这个结果,张大爷多少有些失落。不过,令张大爷略感欣慰的是,专家肯定了这件宝贝的艺术价值,“虽然不是古董,经济价值也不高,但还是好看的,值得收藏。”
不纠结真假 更关心价格
“我这个肯定是真的,我就是想来探探价儿。”刘阿姨一家都是老北京人,她今天拿来的宝贝,是他先生家传的一个清代官窑的瓷盘,盘底落着道光的款儿。“这盘子,我家前几天吃饭还用来着。在报纸上看见今天这有鉴宝活动,才想起来把它从餐桌上撤下来,拿来让专家看看。”
东西的真假,刘阿姨心里明镜儿似的,她最关心的是价格,“它要是值个万儿八千,我马上就好好收起来。”当听说本次鉴定专家不给定价,刘阿姨有点失望。
纸笔备齐全 鉴定当课听
“张老师,我这个东西是紫砂的吗?是古董吗?什么年代的?”年过七旬的高阿姨拿着儿子从海外拍卖会买回来的礼物来向专家求教,不仅听得认真,还拿出纸、笔,记得详细。专家告诉高阿姨,这件东西不叫“紫砂”,是广钧窑的茶叶罐。“这跟宜兴紫砂有什么区别?”高阿姨追问。“宜兴紫砂是光面的,这是带釉的。”
罐底有一个名款“葛明祥”,高阿姨之前一直判断,这件东西是明代名家葛明祥之作。而这回专家告诉她,这其实是一件民国仿明代的作品。其实这件橄榄形茶叶罐,造型就是清代以后才创造的。
所有这些知识,都被高阿姨记在了小笔记本上,虽然东西不是她期待的明代文玩,但一番咨询后,她还是感觉收获颇丰,“我就是来听课的。”
专家建议
多逛博物馆 少听故事
这一上午的鉴定,“假多真少”,但专家们都能感觉到,现在收藏者们理性多了。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张如兰给广大藏家提了几点建议:首先,爱好者们应根据自己的财力,购买更贴近生活的收藏品。其次,最好专就着一两个门类收藏,慢慢体悟,“不能什么都买。”第三,要先看后买,“博物馆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真品、实物,要先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别听故事,不然容易打眼。”在购买昂贵“大件儿”时,最好找专业人员“掌眼”,“紧睁眼,慢掏钱”。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孙乐琪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