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科技实力的“科学重器”展示、一线科学家做通俗化讲解、现场连线大科学装置活动现场、与科学家面对面座谈、体验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5月,伴随着2016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中科院“公众科学日” 、网络科技活动周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京城掀起一阵科普热潮,市民们美美地享受着这道“科学饕餮盛宴”。
作者 蔡文清

东方IC供图

东方IC供图
设在民族文化宫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北京主场是这场科学盛宴的重头戏,其中中科院研制的一些著名科学大装置首次出现在活动现场,成为此次科技周最受关注的亮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中国散裂中子源、郭守敬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等,能够与这些平时高大上的科学重器近距离接触,让普通市民很是惊喜。
科技周首日,的直播,恰巧赶上‘上海光源’解析埃博拉病毒,当天一面电视墙上,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正在解析埃博拉病毒的高分辨率图像,就在“上海光源”螺旋状的原理模型旁,观众们就能听到技术人员和中科院微生物专家的实时讲解。直径5米的"FAST"是科技周现场的明星,它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模型,现实中的FAST建筑在贵州天然溶坑里,它的巨型天线锅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此次科技周展出的是FAST首座模型,它真实模拟了周边的绿树和山体,几千块白色拼板凑出的天线足可以假乱真,捕捉信号的悬挂接收器由高大的钢架牵引,虽然比真实的FAST缩小了一百倍,但放在科技周现场的模型依然让人望而生叹。
郭守敬望远镜也被完美复制在现场。模型里白色筒楼上架起的望远镜卸除了半个外壳,好让人看清里面的巨型反射镜架和成像器。“科学号”考察船也是模型现身,虽然大小仅如一辆自行车,但它那红白相间的光滑船壳、船头的眺望台、直升机坪、后甲板的龙门吊、救生船,船顶的气象雷达等船上装置一个都不少。“科学号”捞出的海底矿物和巨大的螃蟹也同时阵列。。“子午工程”的展台也人气十足,巨大的中国地形沙盘上标出了子午线和工程台站,各种标志可分别跟随操作台上的按钮亮起,显示子午工程的原理。
“这是大科学装置首次与公众见面,这些装置体量大,本身承载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同时也是很好的科普载体,公众对之有天然的好奇心。”一直在现场忙碌的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徐雁龙表示,将大科学装置科普化一直是中科院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后将推动中科院院属的重大实验室、野外台站和科研设施面向公众科普开放,并打造成体系的科普基地和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

东方IC供图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殿堂是神秘的,科学家是高冷范儿的,在5月中旬开始的科技周期间,全国1000余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开放科学实验设施,举行了主题开放日,让公众走进科学殿堂,近距离接触一线科技工作者,了解略显“神秘”的科研活动,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而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科普活动也同时如火如荼地展开。科技周开幕当天,北京市科委主办的 “科普北京”微信公众号宣告正式上线,可爱的“科普北京”卡通形象代言人BOBO也横空出世,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表示,要将该公众微信号“打造成权威、科学、准确、有料、有趣、有思想的科技传播平台”, 科技周活动期间,“科普北京”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多期精彩的线上活动,不少参与互动的微信用户还获得了精美礼品。
今年科技周持续了8天,虽然接待人数屡创新高,但还是有很多人没能前往现场,现在有了新媒体,观众不管在不在科技周现场,在不在科技周期间,都可以领略到科技周的精彩,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朱世龙介绍,公众除关注“2016北京科技周”、“科普北京”两个微信公众号外,还可在网上逛“2016北京科技周在线展厅”,即使现在科技周已经结束了,还可以继续通过这个展厅便捷而深入地体验科技的魅力。
因为有了科技周北京主场的人潮涌动,有了中科院“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备受追捧,有了科博会上令人眩目的科技合同成交,每年5月的京城,“科技”、“科普”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科学似乎比平时任何时候都更贴近市民贴近生活。
现在不仅有关部门在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而且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都有意识有热情地去开展科普活动。“希望更多的科技界同仁主动走向公众,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发出科学的声音。”刚刚在5月10日获得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郑永春表示。卡尔·萨根是闻名世界的行星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以其名字命名的卡尔·萨根奖旨在表彰全球热心科普的科技工作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郑永春博士是获得此奖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在他看来,科普是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科研经费来自国家投入的民众纳税,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有什么样的成果,分享科学探索的乐趣,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科学传播有巨大的需求,科学家要满足这些需求,科学家对科学的理解相对更深刻,可以向青少年传递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有利于他们成长。
从事月球及行星地质和环境研究的郑永春这样看待科普,“科普肯定会占用原本用于科研的时间。经常需要通过周末和晚上加班来弥补。但相比青少年对科学的渴求,我认为在科普上的付出是值得的,这项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效应,甚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东方IC供图
哇,我看到恐龙了
炫酷的科技周
今年科技周开幕当天,北京突然降雨,雨水丝毫没有影响市民的参观热情,雨中撑伞候场的队伍蜿蜒了近百米。展厅里一条采用地幕设计的“梦想大道”引领参观者走入科学殿堂。“哇,我看到恐龙了!”在恐龙世界大冒险展台,戴着一个VR眼镜的小女孩仿佛置身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世界,兴奋地跟家长描述她看到的情景;智能机器人“小优”的姐妹产品“大优”,唱着《小苹果》跳着舞,它不仅有“眼睛”--摄像头,“耳朵”--拾音器,能说会看,还有一双形态和结构与人类手臂很接近的机器手,飞行战斗模拟器最是吸引观众,“我刚刚参加的战斗是机器人攻打纽约,美国士兵在拼命保卫,各种细节都很逼真,比如机器人把士兵打败后往前那一吼,跟真的一样。”初中生嘉嘉兴奋地说,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的他在学校就自己动手做一些编程游戏,这使他很喜欢这类互动展品。
机器人展区最科技周现场最吸引孩子的地方,VEX竞赛机器人、爬壁机器人、几何机器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等 20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机器人齐齐亮相。一款语音操控人机对话的智能车载机器人——车萝卜智能车载机器人身型娇小,是一块可以放置在方向盘正前方仪表台上的HUD透明投影屏,它能将投影成像位置延伸到前挡外的路面上在,根据空气质量等级自动开启净化功能,并可通过手机APP智能操控。爬壁机器人则动作灵活,只需通过简单的按钮就能让它不停地爬上爬下,时不时伸缩探头。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主要在楼宇、飞机等比较高的地方进行侦查作业。以楼宇反恐侦察为例,可以让机器人通过城市楼宇建筑外表面潜行至事发地点,其搭载的摄像头可将室内人员情况的视频无线发送至指挥中心,为安全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创新梦工场” 展区专注智能软硬件服务,在‘奇点临近“板块,”多模态自然人机口语对话“项目将现场展示基于数字虚拟人于用户实时口语对话的语音合成、对话管理、姿态识别、表情识别等技术,通过询问衣食住行等典型生活话题,实现用户与虚拟人的多模态自然人机口语对话。
在新能源汽车展区,“微租车”平台、e充网平台分别带来了先进的车辆租赁服务和人与充电桩信息交互和智能控制的体验。新能源汽车公共领域推广、自动驾驶汽车、智慧城市公交电子站牌等与智慧出行密切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也为公众展望了未来出行的美好蓝图。
德国化学创世园展区立着一个人体骨骼模型,在6个部位做了标记,观众可以在一旁展示的骨骼修复医疗器件中选择不同形状的金属配件。这些骨骼器件利用了3D等离子处理技术,可以均匀地处理形状与几何特征复杂的微结构物件,提供完全的表面覆盖,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效力与安全性目标。日本科技养老展区里,一位身着白色大褂的工作人员为公众提供免费的血液健康状况检测。通过显微镜下的血液观察,可以看到是否存在血栓等潜在风险。
“科学大院”开门迎客
作为全国科技周标志性活动之一,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 固定在每年5月中旬的周未举办,每到这个日子,中科院分布在全国的100多个下属科研院所都会敞开大门,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等均向公众开放。
“没想到啊,声音里竟然藏着那么多奥秘。”随家长参观中科院声学所的初一学生然然很是感慨。“说话声音听不清,有点像在一个大山洞里说话的感觉。”走进‘混响实验室“的然然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声音变得那么陌生。进入”消声实验室",更惊奇的感觉出现了,在这里说话时声音发干,一旦安静下来又寂静得可怕,耳朵还很难受。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特殊的声音实验室都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作用。
然然还体验了超声导盲仪,他闭着眼睛,手持超声导盲仪,戴上接收信号的耳机,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步。 工作人员前解释,超声导盲仪会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波,通过分析回波就能知道障碍物的距离和大小,并发出不同的警示音,就可以给盲人朋友带路。
在声学所,然然还看到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这台潜水器于2012年6月下潜至7062米,标志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而驾驶潜水器的科研人员就来自声学所。
只能在特定方向上才能听到声音,然然又发现了一种神奇的 “声学手电筒”,如同汽车运载货物一样,超声波搭载着可听声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传播,只有在传播路径上才能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成果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馆、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实现对特定方向的个性化广播, 也用于ATM提款机、掌上电脑等个人电子产品实现个人化、私密性声场和虚拟声场重放。
用于医疗的超声碎石机、化妆品行业中广泛采用的超声乳化技术、可清洗精密仪器的超声清洗技术、能够让水长时间飘浮在空中的超声加湿器等都让然然大开眼界,让他感受到声音的魅力无处不在。
中科院物理所今年公众开放日做了精心准备,亮点之一是“科学嘉年华”,莫比乌斯飞车、叛逆的水滴、“看见”声音、光电磁的魔术……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吸引了大量观众。超乎寻常的高压、不可思议的超导、看似简单的水……三位80后物理学家表演的科学脱口秀让现场掌声不断;大型科学秀“喜羊羊与灰太狼”吸引了众多小朋友观看,穿插在剧中的科学实验展示带给了现场观众极大的视觉震撼,如“火龙卷”以旋转的空气涡流为原理,将普通的火焰变成了半人高的“火龙”;“液氮爆炸”则利用超低温的液氮受热膨胀而产生的爆炸反应,十分壮观,这些将科学元素融入舞台剧的创意令观众耳目一新。
中科院自动化所今年的开放日主打“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两大板块,其中“类脑”智能机器人演示了“走跑道”“推理答题”等任务,“脑网络图谱”项目则向观众展示了透明鼠脑标本,在活动现场,观众们还通过脑活动检测仪、脑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等观察到了大脑是如何活动的。
人工智能的相关成果引来了观众的极大兴趣,“虚拟人机对话”让观众感受到在虚拟的咖啡厅里与虚拟机器人服务员交流对话的神奇体验;“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能够让移动互联时代的身份认证更加安全;三维重建技术帮助人们重建出一个形象的三维模型,给计算机安上一双慧眼;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可以体验360度的影像展现,带给人逼真的现场感和交互体验。“这些前沿的科技成果平时根本接触不到,这次参加中科院公众开放日活动,真是大开眼界。”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市民李先生表示。
地震知识送进校园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近来全球多地接连发生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5月18日凌晨,云南云龙县和洱源连续发生5次地震。5月12日当天,台湾宜兰县海域发生6级地震。5月11日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发生5.5级地震。5月4日,云南省个旧市连续发生两次地震。 5月2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发生6.1级地震。4月17日厄瓜多尔发生7.5级地震。4月16日,日本九州岛发生7.3级地震......这些消息使得抗震避险的话题再次受到重视。
近日由北京市地震局主办的第三届“城市与减灾”杯防灾减灾作品大赛走进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拉开帷幕。本届大赛以“生态城市·减灾有我”为主题,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征集文学、艺术、科技等各类作品。整个大赛将历时5个月,于9月30日截止征集作品,10月底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对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集结成册出版,还将安排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展示。
在大赛启动仪式上,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何永年为同学们就一些带来一场地震知识讲座,在介绍了历史上北京经历过的几次大地震的知识后,何永年问同学们“”地震来了到底在哪儿躲“,”生命三角区“许多同学回答。
对此何永年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因为房屋受到地震波袭击时,可能发生各个方向上的平晃,而其坍塌也分成房顶平塌、墙体外倒、墙体内倒和房顶M形向下弯折几种。在观察地震废墟时,尽管可以发现在一些位置上确实存在类似的“三角空间”。不过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发生的方向,也就无法知道什么地方会有所谓的三角“求生空间”。因此何永年告诉在场的年轻学子,地震发生时,如果无法逃到室外,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迅速寻找到一面承重墙蹲下,头部尽可能覆盖棉被等厚重衣物,并且要尽可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如果发现身处废墟,要先整理出一个容身的空间,保持精力和体力,等待救援。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