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3日,天气转热,北京周边诸多古风古韵的村落便热闹起来。离北京城不远、有着“京西古道第一村”的门头沟三家店村,自然吸引了众多游人。从北京城驱车沿阜石路西行20多公里,行至门头沟太行山麓,便可看到这个靠山临水的小山村--三家店村。还未进村,人们就会被村口的7座大桥深深震撼。

在历史上,三家店是京西水路旱路的交汇点,也是永定河上的重要古渡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三家店村成为千里永定河上桥梁最为密集的河段。仅一里多的河段上,就并排横跨7座桥梁。最早的是京门铁路桥,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它是詹天佑负责建设的京张铁路支路京门铁路工程的一部分。第二座桥梁是建成于1921年的京门公路桥梁,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桥梁,由欧洲的工程师设计。此外还有1954年、1956年、1985年等不同时期建成的桥梁,最新的一座是2002年建成的京门公路新桥。 三家店村口这七座大桥,如长虹卧波,巨龙出水,带着历史的印记,跨越百年时光。
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在公路、铁路诞生之前,作为永定河上的重要古渡口,永定河曾给古村带来过灾难,也带来了生机,孕育出这一带特有的永定河文化。
现存唯一的永定河龙王像
车行过永定河上的大桥,来到三家店村口,车便不好进了,于是步行进村。走上贯穿全村的这一条1500米长的百年老街,顿觉古意盎然。路边尽是几人合抱的老槐树,沧桑的老店铺,世代居住的民居,精美的砖雕与门墩,老墙下的石碾与磨盘……如果细心探访,这条古街的故事就足够听个大半天。
三家店村已经有千年以上历史。1956年,修建三家店拦河闸时,曾出土汉代青铜腰带钩。曹魏时期,三家店附近的永定河上,修建了戾陵堰和车箱渠水利工程。据考证,当时此地已有名称为山峡店。三家店村内现存的白衣观音庵,建于唐初,史学家认为,此庵应在建村之后出现,那么,村庄就应在唐初之前形成。 在海淀区大觉寺的辽代《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阴上,出现了“三家村”之村名。明代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一书,已明确记载村名为三家店。
村里老人告诉我,三家店最大的特点就是“庙多神仙多”。一个不大的山村,有龙王庙、马王庙、树神庙、三清观、五道庙等十多座庙宇寺观,供奉的佛、道、神灵约有30余位,这在京郊村庄中十分罕见。为什么会这样?很大一个原因便来自村边流过的永定河。
一进村,便看见一座精美的古建筑--龙王庙。不大的三合院,小巧精细,砖木结构,装饰考究。村民王烈强先生把殿中龛台上的龙神坐像指给我看。他告诉我,通常龙王庙只拜四海龙王,这里却有五个龙王,这多出来的一位龙王是哪位?原来是永定河神。
永定河龙王并不是自封的,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诏封永定河爵位。金世宗、元世祖、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敕封永定河为“河神”。永定河流域的一些龙王庙也供奉过永定河神,但经过几百年的岁月,这些神像都没有能保存下来。只有三家店龙王庙里的这尊神像,成为现存的唯一永定河龙王神像,是研究水利文化和永定河文化的珍贵文物。
王烈强先生告诉我,三家店村延续了数百年的习俗,在农历六月十三龙王爷生日这天,会在龙王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附近村庄农工商户,汇聚于此,燃烛焚香,叩拜龙王,最后,大家还要在庙中吃同心面条,非常热闹,这种民间节日一直持续到解放前。
打着鲜明的永定河文化烙印的还有三家店村的铁锚寺,据说庙中曾供奉一只大铁锚,有四爪,高可五尺,为镇水之物。“要多大的船才能用这么大的铁锚呢?永定河绝走不了这么大的船,所以铁锚只是一个象征物。三家店村常受永定河洪水危害,村中建筑构成一个船形,以铁锚固定,村子可免受水患。”王烈强先生很惋惜地说,如今,庙中塑像和铁锚均已不存,但建筑依然。供奉铁锚之寺,北京只此一家。
村中的另一座寺庙,二郎庙,也与治水有关。二郎庙,多供奉隋朝治水功臣李冰父子。汉代以来,三家店附近多次兴建水利工程,对永定河多次治理,所以,在此建二郎庙是歌颂缅怀治水功臣。
老房子和老店铺保持完好
走在三家店古街上,可以看到路边有不少清代民居,带着纹饰的滴水瓦当,雕刻着莲花或者麒麟装饰的门墩,气宇轩昂的门楼,彰显着这些老房子都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如此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建群在京郊并不多见。
一个不大的山村为何有这么多“豪宅”呢?原来,三家店村有着辉煌的往昔。它位于西山大路的出山口,也是京西煤炭、石灰和山区百货的生产地和集散地。明清之际,三家店还是妙峰山庙会的南道必经之路。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使这里自然形成了山区物品流入城市、城市商品进入山区的交易市场。成为京西旺铺之地,富户豪商聚集。
据村中现存的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的7项碑刻记载的不完全统计,村中曾有商厂店铺347家,其中商号342家,煤厂92家,灰厂1家,木厂1家,地庄10家,花炮厂1家。碑刻中未记载名号的商家店铺、沿街摊点,就更多了,这样的商业规模京郊乡村屈指可数。
世代居住在三家店村的王烈强先生告诉我,他家祖上就是开大车店的,村里的很多店铺都是百年老店,许多煤厂、灰厂营业达200多年。“曹灰厂,是为皇家建筑供应大灰的老字号。还有西同丰药铺京西一带很有名,有山里人不远几十里,专门到他家取药,因为他们的司药人员通病理,来买药之人说明病况,就敢抓药。”
三家店商业,民国前以煤厂、灰厂为交易大宗。许多服务业店铺,围绕煤厂、灰厂和畜力运输业而兴。1908年,京门铁路通车后,煤炭交易大多转移到门头沟的火车站,畜力运输业迅速减少,影响了服务业店铺的发展,但到上世纪30年代,仍有各种店铺百余家。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京西,民不聊生,买卖迅速衰落。抗战胜利后,商业逐渐恢复,但始终未达到清末民初时的水平,一个京西商业重镇就此慢慢没落了。
如今走在村中的三里古街上,还能依稀想见当年繁华,一些老店铺的门面仍在,只不过大门紧锁。一家裁缝铺屋檐下还留着当年挂衣服的铁钩子,似乎主人刚离开不久。门楣上的“财源广进”、“勤俭黄金本”的字样依稀还透露着主人的美好愿望。村中最著名的商号--天利煤厂,如今还能看到宽阔的大门,无门坎、无台阶,这是煤厂进出车辆和运煤骆驼、驴骡的通道。这个大门口,人喊马嘶鸣,客商如流水,繁忙兴盛的景象持续了200年之久。
村里的老人至今还能说起三家店村清末民初的殷家大院出的一位名人殷海洋,除了经营运煤生意,他还在海淀温泉投资建立一座制酒厂,俗称烧锅,很有名气。十里八村老百姓背着篓子,挎着筐子,携带着瓶子、罐子去打酒,昌平县城里的大小店铺也赶着牲口来温泉烧锅取酒再卖。“传说,当时袁世凯登基做了皇帝,午间用膳饮的酒就是老殷家烧锅酿造的白酒,说比喝人参汤都舒服!”
村民用黄泥封存砖雕躲过浩劫
目前三家店村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宅院,最著名的就是殷家大院。村里人习惯称殷家大院为天利煤厂大院。天利煤厂是殷家开的,与住宅相连,整个院落占地面积3508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共有房屋73间,大门14个,由8座独立的院落组成,门户重重,相互阻隔,但又院院相通,曲径通幽。
如今,走进殷家大院,虽然已被分割成很多家居住,院子各处堆放着杂物,但是仍然难掩建筑本身的庄重大气。尤其令人惊叹之处是,院门、院墙、房山墙等处的砖雕,图案繁复,构思巧妙,玲珑剔透,极为精美,完全称得上艺术品。
文史专家、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包世轩先生多年致力于研究京西文化,对三家店砖雕如数家珍,他告诉我,这里的砖雕是京郊最为精美的,更难得的是带有京西特色,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场景和美好愿望。“你看这个座山影壁,四角都是不同图案,那个雕刻着蜜蜂和小猴子的,寓意是”马上封侯“;还有经常出现的瓜和葫芦的图案,寓意是多子多孙。旧时工匠都来自乡村民间,走街串巷以手艺为生,所以他们雕刻的图案都来自日常所见,极富生活情趣,和北京城里的官府雕饰截然不同。”
一处一处看去,殷家大院中几乎每个影壁,每处门楼都有砖雕,题材非常丰富。有花鸟人物、市井风光、渔樵耕读、福到眼前、万字不到头等,种类繁多。殷家以经营煤业致富,在砖雕中甚至还可以看到牲畜运输煤炭的图案,这在别处是绝无仅有的。“砖雕中有很多梅花图案,取其谐音‘煤’,应和殷家的运煤生意有关。所以,这些民居的砖雕装饰体现的实际是主人的信仰、习惯和价值观,成为难得的研究当地人文历史的资料。”包世轩先生告诉我。
京西乡村的大多数砖雕都在文革中被损毁,为什么独有三家店保存得这么好?村民王烈强先生自豪地表示,这是村里人开动脑筋想出妙计才保护下来的。“文革时,听说红卫兵要来破四旧,大家用黄泥把砖雕糊住,全部封存起来,红卫兵没看到,这才侥幸留下来,直到文革结束才把黄土扒开。”如今,这些重见天日的砖雕还残留着当年封存的黄土痕迹,似乎在诉说着特殊年代的这段往事,也彰显着村人爱惜家园的一片苦心。
大量山西商人曾移居京西
沿着古街一路走去,快到尽头,一座修葺一新,建筑精良的大院落忽然出现在眼前,院中出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抬头看见朱漆彩绘的大门上挂着牌匾“三家店小学”。心里不由慨叹,村里的孩子真是有福气,能在这么漂亮的古建里读书。这便是京西一带有名的山西会馆。
《北京的会馆》一书中,对北京历史上的会馆进行了统计,处在北京郊区的会馆只统计了一家,即是三家店的山西会馆,可见三家店山西会馆应是比较有规模、有影响的会馆之一。外埠在门头沟地区设的会馆,只有两家。另一家在圈门的滑石道大街,为民国年间建立,规模远小于三家店的山西会馆。
走进小学校,院内相当开阔,方砖铺地,古槐婆娑。山西会馆的几座老建筑尚存,坐南朝北,正殿三间,进深二间。两厢配房各三间,均建于青石台之上。在会馆北侧,原有清代民宅数十间,曾设有“山西社会议局”。村里为何会建一座山西会馆?山西人来这里做什么?这还要从三家店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说起。
三家店位于太行山的出山口,从此地进入京城约为60华里,为旧时步行一天的行程。三家店又是北京通往山西的西山大路起点,从京城前往山西走西山大路,第一站多在此休息打尖。三家店旧时又是京西的商埠,为京西煤炭、琉璃、石灰、林果、粮食的集散地。山区人多将所产物品在此售卖,换取生活所需用品。城市人多到此采购、订货,进行经济贸易。三家店村三里长街,多为厂商店铺。元、明、清三朝,有众多山西人进入北京,从事工商活动。还有众多移民,迁至京郊一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三家店附近,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距山西路程较近,遂吸引大批山西人至此。有的在京西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京西大户。
明清之际,三家店附近成为京城用的煤炭、石灰等移交物资的生产基地,人烟日益稠密。素有经商传统的山西商人,立即聚集于此,其中很多人经商致富,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力量。这些山西人为在京西立足,多次参与京西的重大公益活动。据清咸丰元年(1851年)圈门所立的《补修北门洞记》碑载,有众多山西商家参与了北门洞的修建,并为补修北门洞的首倡者。据大台地区木城涧公路旁的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继序修补道路功德碑》载,当时补修西山大路的投资者中有很多是山西人氏。
山西人在北京地区开展活动,需要相互联络,保护利益;山西人融入当地社会,长期发展,需要对外开放往来,因此山西会馆就应运而生,成为当地山西人的议事之所。
当时,来到门头沟的山西人商议的一件事大事就是永定河桥的事。清代,从三家店至琉璃局之间的永定河,架有木板桥。此桥为西山大路要道,河宽百米,在河中要垒起桥墩十数个,上铺桥板。夏季洪水到来之前,要将桥板撤回,以防洪水将桥板冲走。秋季洪水期过,再重新垒桥墩、铺木板。此项架桥工程,年年如此,周而复始。此桥过往之人,除当地人外,多为山西商客,此桥也是琉璃局的琉璃外运通道,琉璃局的琉璃皇商赵邦庆对此桥最为关注,故成立桥道会负责办理永定河桥事宜。因桥道会的议事员多为山西籍人氏,桥道会的议事场所则被称为山西社公议局,后发展扩大为山西会馆。三家店村的山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主要创建人便是琉璃局的琉璃皇商赵邦庆。
实际上,山西人在京西的痕迹处处可见,甚至很多大宅都有著名的山西大院民居的特点。小山村里的山西会馆,见证了几个世纪以来民间迁移的历史,讲述的是一个跨地区融合的故事。走完三家店村的这条三里古道,听完了这几百年间的故事,不觉已经过去几个小时。一切繁华胜景,往事已如云烟,唯有这山间古村,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在悠长的岁月中安度时光。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张鹏 胡铁湘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