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道

科研管理改革要为人松绑以人为本

2016-06-03 17:16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首要一点就是给广大科研人员“松绑”,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资源支配权和技术决定权,让智力价值和人力投入得到合理回报。“要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51_调整大小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金句”,赢得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李克强总理6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推进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会议明确,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人员激励支出可从5%提至20%。

中央的要求,国务院的部署,科研人员的诉求,聚焦于人,聚焦于激发人的创造力,这无疑点出了我们科研领域改革的方向,也让大家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当前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特别是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症结所在。如何打破束缚科研创新的桎梏,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口惠而实至,改革的成效值得期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是科研创新中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无论是理论探究,还是实验论证,离开了人就会沦为器物毫无逻辑的堆积,这是科研规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着眼于此,科研的制度设计也好,经费投入也罢,都要“以人为本”。只有真正按照科研规律来办事,把“人”的力量调动起来推进创新,才能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但反观我们当前的科研管理体制,重资金投入、轻成果检验,重设备支持、轻智力补偿,重政府牵头、轻科研自主等问题普遍存在,对“人”的关注不够,不但消耗了大量科研精力,也损害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今天,科研管理体制已经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改、怎么去改的问题。这里有国际形势的压力,更有国内需求的迫切。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风潮正起,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深度调整,我们亟须拿出更多“元创新”以跟上时代潮流。立足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艰巨紧迫,我们亟须重大科技突破夯实转型成色。而这都需要我们突破既有体制机制的窠臼,释放创新活力,把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最大限度激发出来。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首要一点就是给广大科研人员“松绑”,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这种信任,不仅是对科研人员个人的信任,更是对智力资源的全方位信任,包括政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自由,不仅是给科研人员使用资金以自由,更是要给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以自由,让他们在科学的广阔空间里不受拘束地活动。此番国务院提出“不能用管理行政人员的办法管理科研人员”正是着眼于此。不论是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给承接单位必要自主空间和自主权;还是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对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此松绑,某种意义上正是通过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资源支配权和技术决定权,让智力价值和人力投入得到合理回报。

如果说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是为“破”,引进竞争机制、加强成果考核则为“立”。充分信任下的充分竞争,既是撬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杠杆,也是提高科研效率水平的倒逼机制。这方面,有不少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可资借鉴。美国的FFRDC(联邦资助的研发中心),采用“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机制,实施非常严格的年度绩效评估和综合评审,以监督项目承接方绩效是否达标,不合格者就被淘汰出局、不再合作。自1967年以来有超过50家FFRDC(联邦资助的研发中心)被撤销。这种动态灵活的管理方式,实现了经费与人才优配,也间接保证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否则,有自由而无竞争,有过程控制而无结果考核,科研经费再充足,也难以取得实质性创新成果。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我们定能迎来科技创新又一个希望的春天。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京日报公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