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画廊 > 李嘉漫画

2016北京高考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6-06-08 15:25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346346346_调整大小

2016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作文题目之一是“‘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7日,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华阴老腔成为大作文题之一。与高考的“碰撞”,再度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火”了起来。昨天,《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采访了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以及曾经和老腔合作演出的歌手谭维维,谈谈他们对老腔的感知。

传承人张喜民:

让年轻人知道最古老艺术

今年5月初,作家陈忠实先生的悼念仪式上,陕西省作协请来老腔演员现场表演,当穿着朴实、面色厚重的老艺人出现时,一声声嘶吼,充满了悲壮、苍凉、高亢的气氛,引得众多市民泪飞如雨。

陕西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说,老腔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和“东方最古老的摇滚乐”,但长期并不被广大年轻人所知。此次将其引入高考题目,对老腔传承大有好处。

惊喜

“东方最古老的摇滚乐”进高考“没想到”

现年69周岁(70虚岁)的张喜民是陕西华阴市卫裕乡双泉村村民,曾于2008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仅有的两位陕西华阴老腔国家级传承人之一。

“老腔成了作文题,我没想到。”张喜民是在接到两位北京老师的咨询电话后,才知道老腔被引入了北京高考作文题中。

谈及老腔的魅力,张喜民说,老腔最大的魅力在于,唱出了慷慨激昂和铿锵有力的沧桑感,也唱出了陕西人的豪迈。曾有多位艺术家,在听过他现场演奏之后,都忍不住潸然落泪。“陈忠实先生喜欢听老腔,他为老腔写过文章,还到我们家去过几趟,我有时将家里蒸的馒头送给他一些,他很喜欢。”张喜民说。

老腔之所以具有这一魅力,在于其最初产生于西汉年间船工逆水拉船所喊的号子。随着时间推移,号子逐渐演化为一种戏曲形式。老腔根植于劳苦人民的属性和年深岁久的历史渊源,最终形成了慷慨激昂和苍凉之感。因而老腔也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和“东方最古老的摇滚乐”。

近些年,张喜民带领自己组建的“喜民班”,多次赴国外演出,遍及美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多地,由其是在美国,虽然他不知道当地人是否真正听懂了老腔慷慨激昂的内在含义,但他可以确定的是,老腔在当地极受追捧,因为“每回谢幕都得好几次”。

“应该让年轻人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艺术。”老张对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说,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加上电视节目的传播,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知道老腔了,“我们的戏曲也增加了‘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之类的创新,让更多的老百姓喜欢这一艺术。”

传承

只有着手保护

才能有延续的可能

尽管有着诸多美誉,但老腔的传承难却一直是老腔艺人们无法回避的痛。

张喜民介绍,在华阴市政府的支持下,当地曾在2010和2014年开办了两期华阴老腔学习班,共招收学员约100百人。其中最长者已55岁,而最年轻的也已48岁。虽然有的学员在出师后组建了自己的班子,在各地不断演出,但老腔传承始终缺乏年轻的后继力量。这让老腔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为了让老腔后继有人,张喜民曾在早年有意识地培养孙子张猛学老腔。但彼时年少的张猛似乎对此毫无兴趣。

转机发生在今年春节。

在2016猴年央视春晚上,张喜民率老腔团队与歌手谭维维的乐队一起,合奏表演了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华阴老腔与年轻人所推崇的现代摇滚发生激烈碰撞与融合,形成了震撼的视听效果。

作为老艺人,张喜民此前曾无数次在媒体面前演出。但春晚的轰动还是让他有些始料未及。

春晚之前,张喜民每年演出约100场。春晚之后,演出量迅速增多,春节过后的日子,几乎一直在外地演出。

张喜民还发现,此后无论是坐火车还是乘飞机,总能被年轻的乘客认出是“那个唱华阴老腔的艺人”。而此前,他极少会被年轻人认出。他与老伴去理发店洗头,也会被店内的年轻人认出来并要求合影。张喜民就此还调侃道:“咱们天天见面还合影?”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如今20岁、在福建读大二的孙子张猛,也在春晚后主动提出要跟他学老腔。张喜民还特意给他寄了一把唱老腔用的琴过去。他猜想,应该是孙子在学校表演老腔时要用。

年轻人对老腔认知的变化,让张喜民喜出望外。但他环顾当下老腔传承的现实,依旧忧心忡忡:“最近这今年,老腔可能会红火。但长远来说,如果没有年轻人,弄不好还是要走到消失的道路上。”

张喜民坦言,如今的老腔,已仅存于陕西华阴。而他所率领的11人的老腔班子中,其中6人都来源于他所在的双泉村。老腔“阵地”的萎缩,可见一斑。

“不仅是老腔,包括很多地方戏都存在传承问题,只有着手保护,才有延续的可能。”张喜民说。

演唱者谭维维:

那种简单真实让我震撼

2015年东方卫视选秀节目《中国之星》第三期,歌手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合作演唱歌曲《给你一点颜色》,让老腔这门古老艺术搬上主流舞台。而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中,谭维维再度与华阴老腔合作,演绎了《华阴老腔一声喊》。

“老腔”成为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之一,也被网友调侃谭维维“泄露”了今年高考作文题。昨日在接受《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采访时,谭维维表示,得知老腔成为高考作文题,觉得很高兴,自己能有幸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演绎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幸运。

回忆

现在想起老人演唱画面

依然能热泪盈眶

“很吃惊,很高兴,我觉得这是在意料之中。老腔这个题目我相信对于所有人来说,可以发挥很多内容,不管音乐性,还是艺术性,还是本身骨血里的那种气势,都可以衍生很多让学生去发散的内容。但是对于不了解老腔的人,这个题目确实有点难,第一时间很难发挥想象。” 谭维维说。

她认为,老腔在去年通过综艺节目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大家才对这门艺术有所关注,包括她自己也是在那个时候进行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被现场魅力所吸引,“看到十几二十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在舞台上演绎古老的剧种,生命力和活力超越了我们对他们的认知,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被震撼”。

谭维维说,她在陕西看到老腔表演时,最初的体会就是震撼。老人们就在那片黄土地上表演,不是在舞台上。脚踏在土地上,黄土的灰尘还在蔓延。表演时村里所有村民都跟他们一起合唱。

“他们不在劳作时,拿起家伙什儿就可以随口唱来,唱他们的生活,表演他们生活中的感受,这是给我最直接的一个震撼。”谭维维说,现在想起那个画面,依然能热泪盈眶。

感慨

和老腔合作擦出火花 幸运能遇到这种美好

与老腔合作,带来全新的摇滚作品,谭维维说这个创意源于她想做东西方音乐的碰撞,希望寻找中国民间的或者久远的音乐元素,并且充满摇滚的气息。

在长时间的寻找和思索中,通过很多朋友,辗转反复,谭维维最终通过华阴文化馆的馆长找到了华阴老腔。这些民间艺人平均年纪将近七旬,但在谭维维看来,他们活力充沛,“虽然他们有皱纹、白头发,样子没有那么年轻了,但是他们的心是非常年轻的”。

与老腔艺人的合作非常愉快,并且擦出了不少火花。谭维维说,他们每一次的演出都怀着百分百的激情,五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不管什么时候都神采奕奕,精力充沛,这深深地感染着她。

“当那些老人在表演时散发出鲜活的气息,你会觉得,那是可以超越年龄界限,超越时代、时空界限,也是超越艺术本身的。这样的民间艺术,如果没有传承,未来可能会被人遗忘。而这里面,我们能发现更多的宝藏,不光表现在旋律、节奏、律动上,它超乎了音乐,它是精神上的。”

谭维维坦言,其实老腔的成功跟她并没有什么关系,不管是这个剧种本身,还是陈忠实的《白鹿原》,或是电影、话剧,都足以让看过的人震撼,“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能够有幸碰到他们,能遇到这种美好的东西,然后大家能在一起创作一些新东西,我的确很幸运”。

看谭维维如何下笔

如果让谭维维来写这篇作文,她将这样下笔:

有一位老人,大概七八十岁,每天辛苦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炙热的太阳烤在他的背上,低下头的时候,脚下都是漫漫的黄土,但是他一点都没有觉得很辛苦。

劳作之后就开始:伙计们“抄家伙”,都是他们休息时的板凳、烟斗,甚至有他们劳作时用的一些劳动器具,比如锄头。这就是忙碌地劳作之后,让大家放松的一种宣泄。

作为后辈,通过想象这些画面,应该有一些思考:为什么我们当下不能那么鲜活地去生存,为什么我们当下总是更愿意虚伪地面对彼此,而不是真实地、真诚地去面对对方。

这个画面足以让我们检讨很久,我觉得这也是让我震撼的地方,因为那种简单是我们现在没有的,那种真实是我们现在没有的,现在的生活更多地在背离这些。我会不断通过这些画面反思自己,我们到底在干什么。(千龙网)

来源:北京晚报 李嘉/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

新视觉·新媒体

  • weibo北晚新视觉微博
  • mobile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 app北京晚报APP
  • weixin北晚新视觉微信
  • ys1新视觉影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