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了朱家骅、俞大维、陈立夫、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近百位名家的新作《那时先生》,因为岳南先生的生动描述,把战乱中学人学者的曲折的生活与不屈的学术追求,写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古镇李庄
因当年拜访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老房子,为他们在李庄的一些经历所感动,岳南便在李庄住下来,收集了大量资料,完成了《李庄往事》后,尚意犹未尽,又一掷8年,三下江南与西南,搜集阅读近千万字的珍贵资料,写成160万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
从13年前李庄的过客,到把自己写成“李庄镇荣誉居民”,岳南先生娓娓道来新作《那时先生》与姊妹篇《李庄往事》、《南渡北归》背后的故事。(编者)
2003年春天,我来到了四川宜宾市李庄。
作者:岳南

在李庄病中的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
李庄不是我想象中的村庄,而是川南一座古老重镇,有许多宏大的建筑与古老的庄园,再后来才知有著名的“九宫十八庙”和几个庄园式建筑群保存至今。也正因有这些建筑遗存,才能容纳20世纪40年代流亡的知识分子,包括同济大学等高校师生,一万多人来此避难,并使这座沉寂多年的古镇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三处分别是重庆、成都、昆明)。
在李庄文化专家左照环带领下,我参观了当年流亡此地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及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居住的地方;看了中央研究院的各位先生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李方桂、吴定良、陶孟和、吴金鼎、夏鼐,以及中博筹备处的曾昭燏、李霖灿、赵青芳等学者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还走访了人数最多的同济大学师生居住的几处庙宇楼舍和他们跳高跑步的操场。在追寻先生遗迹、瞻仰遗存的过程中,又听了当地乡亲讲述先生们在李庄的工作情况与逸闻趣事。一时间,先生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一桩桩往事像槌子一样敲击着我的心房。在受到大震撼、大感动的同时,我决定写一部书,作为对这些先生的追思与纪念。为了这个心愿,我先后三次赴李庄及相关地方采访考察并进行资料搜集工作,经过两年的经营,终于完成了《李庄往事: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中心纪实》并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发行,这便是《南渡北归》先声之作写作的缘起。
当我进入李庄并对抗战时期流亡的先生们居住地考察过之后,心中波澜涌动不息。原因有很多,比如地方偏僻,生活艰苦,得病无处医治,死人的事经常发生——但这一切,只是让我哀叹与悲伤,还不足以惊奇与震撼,当时全国军民都处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活中,比这惨烈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那么真正让我产生心灵震撼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流亡该地的大师以及普通知识分子,向世界展现的不屈的精神风骨,那就是只要活着,哪怕只有一口气,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地干下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相反却是血脉偾张,灵性飞扬,散发出一种坚硬如石的特质,如患有严重脊椎病、身穿铁背心用以支撑身体的梁思成,经常趴在桌子上用一瓶子支撑下额坚持写作、绘图,而他的爱妻林徽因、他的二弟梁思永,于病床上编辑《中国营造学社学刊》和有关安阳殷墟发掘的考古报告。当然,这样伟大的学者不只是梁家兄弟,与梁著匹敌的还有被陈寅恪先生高度评价并誉为“抗战八年第一书”的董作宾所著《殷历谱》,还有李霖灿的《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以及中研院几个研究所流亡李庄的其他同人撰写的数部著作与大批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加上同济大学教授们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正如费正清到李庄考察后发出的感叹:只有中国的学者能在如此艰苦的抗战环境中忍辱负重,愈挫愈勇,取得如此伟大的学术成就,这个成就与精神是中国知识界的光荣,也是人类历史的光荣——因了这些,我对流亡此地的先生与大师感佩的同时,心灵产生震撼并于震撼中决定去搜寻他们更远的足迹以及各处流传的故事,以写出更丰富、更厚重的作品。此后,经过赴湖南、云南和台湾等多地探寻访问、查证资料档案,在《李庄往事》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终于在2011年以简体与繁体字的形式,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出版了《南渡北归》三部曲。屈指算来,自第一次踏上李庄的土地进行采访考察,到《南渡北归》出版问世,倏忽已过八年矣。
现在,自我首次走进李庄已过13个年头,其间,因自2011年起受邀赴台湾清华大学任驻校作家的缘故,我与当年赴台大师的子弟交往变得方便起来。借此机会,我先后拜访了董作宾公子董敏先生,石璋如公子石磊先生,李霖灿公子李在中先生,以及大师的学生辈人物如李亦园先生等,搜集到不少新的资料,对此次增订贡献甚多。另外,在台湾清华大学驻校期间,我曾无数次乘班车由新竹校园往返于台北南港“中研院”,并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室、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等机构查寻有关李庄和抗战时期先生们流亡李庄的档案和相关材料,收益甚大,查到许多珍贵资料以补充到增订稿中。而增加的关于同济大学内部纷争一案经过,几乎全部采自“中研院”近代史所档案室“朱家骅档案”,借此机会,特别向保存、整理这批档案的先进表示敬意和感激之情。

李庄镇政府颁给岳南的荣誉居民证书
仍然是出版方的建议,认为原书名“李庄往事”狭小了些,增订后改为更宽泛的“那时的先生”,而“李庄”作为副标题出现或更易为读者接受与理解。对这个建议我表示同意和支持,遂有了增订后的《那时的先生》一书问世。
特别要提及的是,拙作《李庄往事》与《南渡北归》出版后,得到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三级党委与政府的肯定与鼓励。我先后被当地政府授予“李庄镇荣誉居民”、“中国李庄文化研究院顾问”,并被当地学校、画院授予“李庄中学校顾问”、“中国李庄书画院总顾问”等荣誉称号。此为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我的厚爱,也是我人生中最看中的荣誉称号之一部分,在珍惜这份荣誉的同时,我将继续为李庄抗战文化的发掘与传播竭尽绵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岳南


《那时先生》
著名作家,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主要作品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
《南渡北归》三部曲被称为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