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不大了解王小京,但对他的作品却不陌生,最近火爆的“葛优瘫”剧照就出自他手--他曾是《我爱我家》的总摄像师,也是《闲人马大姐》和《东北一家人》的制片人。只不过,他淡出公众视野太久。
作者 张逸良

王小京和他的“长枪短炮”
转战国家大剧院做专职摄影师的这八年,是王小京最忙碌、最充实的一段时间,排练厅、音乐厅、工作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日日重复,看似单调,却有意思,他乐在其中,用相机诠释着与音乐的缘分。
没准哪天,在国家大剧院欣赏高雅艺术的您,还会看见他穿着摄影背心,扛着“长枪短炮”,穿梭忙碌的身影。

引发“娜铁”关注的照片
凝固·放大·记录
去年7月份,王小京接到国家大剧院院刊的任务,为“大提琴公主”欧阳娜娜拍摄一组人像。那天欧阳娜娜就带了两套衣服,白色长袖上衣配牛仔裤,还有一条白裙子,却只带了一双球鞋。看惯了西装革履、满身华服的王小京觉得白裙子配球鞋很别扭,就让欧阳娜娜不穿鞋子光脚拍了几张照片,纱裙配大提琴,唯美而单纯。拍后他照例选了九张照片,做成“九宫格”传到微博里,这一发,引来了一百多万“娜铁”关注和评论。
这让王小京着实吓了一跳,给太多来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家和乐团拍过照片,多得甚至连自己都数不清楚,为欧阳娜娜拍照片也不过是“例行任务”,微博上的这番热烈讨论,才让他对这个当时只有15岁的小女孩有了些了解。
除了国家大剧院的“官微”,很多乐迷都在关注王小京的微博和今日头条,看看今天大剧院有什么新的剧目上演,排练厅有什么趣味的花絮发生,特别是王小京发明的音乐家“表情包”,向观众呈现了这些艺术家的另一面:“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古典音乐是很严肃的事儿,甚至有时候是苦大仇深,但其实他们也会有丰富的表情变化,而这些东西,往往只有照片,才能让人看清楚。”
所以在王小京看来,做舞台艺术摄影,最重要的功能是凝固、放大、记录--凝固的是一瞬间,放大的是人或者场景,而这一张张照片的记录,如同无声的音乐,让观众回味,吸引观众下次再来国家大剧院。如同他为《我爱我家》拍摄的那张七人“全家福”,120集不同的故事、每个人迥异的性格,都融入到这一张照片里,化作这部剧最经典的“代言人”。

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呼吸》
从“普通摄影师”做起
国家大剧院的摄影团队一共有二十多个人,老中青三代皆有。王小京在这团队里有个称号“京爷”,这个“爷”字里头有三层意思:年岁长、资历深、北京土著。王小京如今能获得这个称谓实属不易,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放弃了其他一切”。
2008年来到国家大剧院之前,王小京在电视圈儿内早已是人尽皆知,《闲人马大姐》和《东北一家人》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我爱我家》经久不衰,到现在还在各个电视台轮流放映,工作有助理、有司机、出门拍照片都有人伺候着。到了大剧院后,他不用再费心应付剧组的关系和人情,却成了普通摄影师,从使唤别人变成被人使唤,“一切重新开始,只能用照片来说话,拍不好片子就得挨骂。”
除了周一,他都会下午一点多就坐地铁到大剧院拍排练,抓一些细节图片、寻找合适的机位,一拍就是一下午,紧接着就是正式演出。中场休息这二十分钟,他还要将一部分照片上传到媒体公邮。晚上回到家,如果碰上急任务,当天就要赶一部分照片,否则到第二天上午再挑照片,标注剧团、演员等相关信息,等忙完再看表,又到了去大剧院的时间……
时间安排紧,任务也很重--大剧院彩排原创歌剧,王小京享受“特权”坐在导演前头,支上四台相机,有拍特写的,有拍大场景的,他在这四台机器前频繁挪动,切换时间不过一秒,难怪有人说他是在打“架子鼓”。每天拍的一千多张照片,到最后只能留下一百多张,必须有所取舍,所以他删照片的速度跟正常人打字并没什么两样。如此大的拍摄量,相机短命,一年多就得“报废”。
拍演出不比其他,随便凑合两张就行,需要积累,还需要反复琢磨,王小京把给大剧院拍照片看成了自己的事业,而非工作:“五年了,我不吃晚饭,一来是为减肥,二来确实是时间太紧张。也没什么交际,所有都以大剧院的事儿为先,哪怕在外地,只要召唤就赶回来。”

祖宾梅塔与以色列爱乐乐团
“京爷”哪儿是爷
正式演出时拍照片,并不是件容易事,毕竟作为院方来说,为观众提供一个良好的观赏环境,是对观众最起码的尊重,更是对演员的尊重。所以国家大剧院为摄影师的“站位”进行了严格控制,要在不打扰观众的环境之下拍出好照片,角度不能来回变--人能控制住,但谁能控制快门不发出声响?
王小京想出个方法,用棉套隔音,其实就是防寒罩,将开口稍加改良即可。最多的一次,他曾经给相机套过三层棉套,偷摸按下快门,一点儿声响都没有。拍的时间多了,好多观众就认识了王小京,“我一搬着机器到他们那儿,有的观众就说‘王老师,您可以不在这儿拍吗?’有的观众挺好奇,‘怎么听不到您相机的声响了?’”
而作为大剧院真正的主人,给来演出艺术家拍照片更是个难题,“在演出之前,他们通常都会很紧张,所以并不会刻意配合摄影师,况且很多艺术家年龄大、威望高,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张,所以就要抓拍、追拍,抓住每个机会。”
当然也有例外,作为世界上最具口碑的室内乐组合“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时隔五年再次来京演出,演出当天才到北京,下午到了大剧院,还兴致勃勃让王小京给他们拍照片,拎着大提琴来来回回跑了七个地方,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晚上的演出,这是长久训练带来的自信,也不得不说是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
有些世界著名的舞团和乐团,为了保证演出效果还有版权,干脆将“演出期间不允许拍摄”写入演出合同,王小京自然也有方法。趁着他们排练时进去偷拍几张,人家经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醒不要公开、要修片之类。拍了还不算完,有时他还将自己的作品呈送,让对方批评审查,一些大牌院团反而被王小京拍的照片打动,以至于之后主动邀请他来拍演出图。
“京爷”看着是爷,其实观众和艺术家才是真正的“爷”,“京爷”的一言一行都得为他们考虑。

“不知疲倦”的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
与大剧院共成长
上大学的时候,王小京就喜欢听音乐,去国家大剧院做专职摄影师,可让他过足了瘾,天天都有免费音乐会听。虽然他是一边听音乐一边紧张工作,但在这样的环境里熏陶了这么长时间,也让他收获不少。他最喜欢歌剧,有看头、有听头、有故事,“无论周遭世界的艺术如何走向,剧院艺术的魅力永恒存在。”
“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全世界最高的艺术殿堂之一,几乎世界各国的大团、名团都曾到访演出,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四十多部,培养的观众不计其数,演出早已排到2018年。” 王小京用镜头记录了国家大剧院这八年多的成长,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舞台演出资料,只要细加整理,便是一笔宝贵财富。
有人疑问,国家大剧院这个听音乐、看戏的地方,为什么要下大力气去专门成立摄影团队,招募专职摄影师呢?或许从王小京这儿就能找到答案。
实际上他和普通观众一样,都是观剧、听音乐,只不过观众用的是耳朵,王小京用的是相机;观众用耳朵听到的是旋律、节奏、配器、音色,王小京用镜头“听”到的是画面、人物、动态、故事,同样的入迷,同样的回味。也正因如此,一个个乐团、舞团的精彩演出,成就了国家大剧院在世界艺术舞台影响力的提升,一张张照片的细微记录,则串联起国家大剧院的一路走来的记忆与片段。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