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社科院近代史所前所长步平去世:他帮助建立共同的历史认知

2016-08-19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8月15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著名抗战史研究室专家,社科院近代史所前所长步平于8月14日因病去世,他推动中日学者合作研究,建立共同的历史认知,这些成果已经成为一座座学术丰碑。

作者 张弘


2_调整大小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步平病逝,享年68岁。

一个致力于中日韩三国近现代史研究和交流的学者,就这样匆匆离去。他参与撰写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刚刚面世,而他主持的大型抗战史尚未出版。此前,他推动中日韩三国学者撰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他推动中日学者撰写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上、下)他翻译引进的《日中关系四十年(1972-2012)》等著作,已经成为东亚学者合作交流的丰碑,而他自己完成的著作《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跨越战后》等等,将继续启迪着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思考。
对于中日战争历史的认知,一直是困扰中日两国关系的核心问题。尽管中日战争已经结束60多年,但日本社会部分人士否认侵略,让中日两国的友好发展道路崎岖坎坷。正是由于这场战争的认识分歧,使得靖国神社的问题犹如笼罩两国关系的幽灵。而极少数逃脱战争罪责的战犯不思悔改且怙恶不悛,更是让中国人在情感上深受伤害。对此,步平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曾表示,目前我们所说的历史问题,其实表现在政治判断、学术研究和民众感情这三个层面,现在这三个层面相互交错,让历史问题变得尤为复杂。我们需要理顺这三个层面的关系。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项目研究的目的首先是解决学术层面的问题,从而为政治判断和民众感情提供正确的依据。虽然对于战争民众是有着记忆依据的,但毕竟视角有限而且已事隔多年,就需要学者通过研究把历史比较健全和准确地呈现给大众。

为此,他组织中日双方各10名学者组成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分为古代与中世纪史、近现代史两个组,开展了共同研究,形成两卷本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目的在于通过学者间的冷静研究,首先从学术上理清历史事实,缓解围绕历史问题的对立情绪,促进两国友好交流。这次共同研究,两国学者共同确定了研究题目,在重要问题上进行充分讨论,在吸收部分对方意见的基础上多次修改,形成各自的论文。虽然是“各自表述”,但因为研究题目是共同确定的,两国学者能够在同一题目下围绕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不回避分歧。双方学者在各自的论文中都明确指出:自1931年开始到1945年的中日间的战争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阐述了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伤害与损失,表达了谴责侵略战争和维护和平的愿望。 同时,日本学者也在相关研究成果中明确承认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日军的种种非法行为给大量中国平民带来了深刻的战争伤痕,认为那是新的中日关系的绊脚石。他们的论文还认为:近年关于细菌战、遗弃化学武器、强制征用劳工、对妇女的暴行等问题的诉讼,都是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深刻伤痕的表现。可以说,就历史研究而言,双方的合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有了双方合作的这一基础成果,中日两国民众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裂缝,也就可以逐渐缩小。

在《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中,步平负责撰写的是抗战史部分。首先,他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从日本国门被打开的黑船事件写起,然后经过明治维新,通过日俄战争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权益,再到大陆政策的制定。然后,对中国逐步侵略。在展开抗战画卷宏阔场景的同时,他提供了很多的抗战细节:“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指示东北军“绝对不抵抗”,导致损失惨重。但是团长王铁汉下令还击后撤出北大营;马占山等人组成义勇军,英勇抗敌;“九一八”让蒋介石大感意外,视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一边求国际解决,一边积极准备抗战;早在西安事变之前,国民党已经发动了长城抗战,蒋介石亲自发起了绥远抗战。南京大屠杀到底被杀害了多少人,一直是中日历史学者争论的焦点,步平引用了战后在南京进行搞得中国国防部军事法庭审判中认定的数据:被集体屠杀的人数达19万之多,被零星屠杀15万人,被害总数共30余万人。他强调,抗战使得英美主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中国收回了东北和台湾,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常任理事国,重新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在不到5万字的篇幅内,步平呈现了丰富的内容。可以想见,他生前策划、主持的多卷本抗战史面世,必将引发更大的反响。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