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如归》每个故事都与死有关 充满哲思也充满诗意

2016-10-14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如归》,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跟死有关。写的是“死之前”。

作者:陈希米


4

每一个人除了有自己的死,还可能拥有许多别人的“死之前”。

作者经历了父母的死,亲爱的舅舅的死。因为切身,因为近在眼前,因为上帝把死放大了,惊诧和剧疼,让作者看到了之前没有看到的各种光景——死的光景。

死的惨烈在死之前。赴死,很少壮烈和凛然,很少平静和微笑。更多的是无奈,是痛苦,是丑陋,是诡异、荒谬,是黑暗。最后的路,可能最难走,可能最孤独;最后的样子,可能最难看,可能最无息。在赴死者最后的路上,人性一无遮拦。

这书里有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有舅舅的故事,还有丈夫和妻子的故事,女孩儿的故事,叔叔和婶婶的故事……都是关于走向死的故事,从死的路标回望他们的一生,可以看见他(她)们如此走向死的必然和偶然。

一个人最后的样子,可能早已铸就;一个人最后的样子,是自己慢慢铸就。我们竭力要让自己的力量参与到自己的死里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沉思别人的“死之前”,就是坚持去爱未死的热情;以及写书,就像这本书,她是忧伤的,是动情的,她还是犀利的,有刻薄的幽默,她有时又像寓言、像童话,她让你的缺憾荒凉无边,也让你的眼泪给你慰藉,特别是,她既充满了哲思也充满了诗意。她是对死不可磨灭的纪念。

读父亲母亲的故事,无论每一家相同或者不同,被我们忽略的温暖和遗憾都会被再一次想象。我们发现,那些感情其实一直在生长、发酵。到死的那一天,就会结出果子。

读舅舅的故事,也许应该点上烟,因为舅舅一天六包烟。如此跌宕奇异的舅舅是真实的,读来却像小说家的编撰。耽于迷途的偏执把他的善良和聪明淹没了,就像烟雾干的。想要接近舅舅的人生,得抽着烟去想象。

与我们切身的死平行的死,一刻也没有停顿,它们则属于本书的另一条叙述线索:“别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远,有的近,在故乡,也在异乡。这些故事都是片断,都是死的片断,死之前的光景,那光景,有的开始于出生,有的起于一个转折,有的是落叶,有的是霹雳,有的是祈祷之后的降临,有的被自然之光照耀。但无论怎样不同,它们都始于被写者看见的一瞬间,写者让这些光景发光。不管我们是因此战栗还是因此安慰——死的各种面向必须显露。

那些故事,那些人,就像那些山,那些水,岿然又平静,却巍峨,却悄悄改变了道路。

我们因此看见生命之路上艰难的美和坦然的美,看见生命难以估量的潜流。

无论认输和赢得,都是如愿以偿。

世界上每一刻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死,有各种各样关于死的故事。其实,死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发生了,只是我们一直看不见。看不见死,就无法证悟生。

读这样的书,就是以别人的死来矫正我们未来的死。用自己的心,去看到别人的死,才能有望铸就自己期望的——好死。

死,一向与悲凄、恐惧、绝望同语。但是,死,何尝不可能是平安,是轻盈,是节日,是有光的?如归。

张文江老师说过一句话:“我心目中最高级的写作,就是为证悟寻找适当的表达形式,不管这个形式是不是小说 。”我猜冯丽一定对张老师的话深深认同。

冯丽不再是皮皮,经过“死”的洗礼之后,冯丽是越来越好的冯丽。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