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安溪:一片茶的传承之道 茶叶不再仅仅是致富的手段

2016-10-24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十月中,秋天的北京已有几分凉意,闽南正是一年中最怡人的时节,最后一波秋茶采摘之后,安溪满山遍野的茶树将休生养息,等待来年再吐新芽。全国近60家主流媒体80余位社长、总编、主任和记者们组成的采风团齐聚安溪,参加由中国晚报协会、安溪县政府、泉州晚报主办的“清新安溪 海丝茶旅”全国晚报总编(记者)大型采风活动,探访这座中国茶都。

作者:赵艺


1

制茶大师陈两固为我们现场演示,民间手工制茶工艺

从泉州机场到安溪,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目之所及,青山连绵不绝,山顶云雾缭绕,山不算高,自然云也压得很低,仿佛伸手就能够到。即便不饮茶的人也知道,云雾多的地方出好茶,铁观音之所以名声在外,想必是沾了这方山水的灵气,安溪被称为中国茶都,看来也是得了这片云雾的庇护。

安溪县行政上隶属泉州,从地图上看,位于泉州市的正西面,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延。在泉州这个以海洋文化著称的地方,安溪却不临海,地处山区,全境山峦丘陵纵横,安溪独特的弱酸性红壤格外适合茶叶的生长。唐宋时期,茶叶已广泛种植,但如今大名鼎鼎的铁观音直到清中期才由安溪人王士让创制。1742年王士让进京献茶,乾隆皇帝饮后,大赞其味香色美,形沉似铁,美如观音,于是赐名“铁观音”。事实上,关于“铁观音”的命名传说还有多个版本,但王士让献茶的故事似乎更深入人心——一配上一个接地气的好故事,才符合今人对一款好茶的想象。历史上的安溪山地多耕地少,很多安溪人东渡台湾或者下南洋谋生,于是铁观音声名远播海外。但铁观音真正风靡大江南北还是近二十多的事,如今的安溪凭借铁观音,不仅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山区县,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还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

群山环绕的安溪县城,街道两边现代化的楼宇鳞次栉比,晋江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花木繁盛,整体市容优于内地很多大城市。行走在安溪秋天的大街上很惬意,气温25度,穿短袖不冷,穿长袖不热,空气温润但又不似夏日般粘润,深呼吸一口,能嗅到淡淡的花香。无疑安溪的一街一景、一砖一瓦都是拜铁观音所赐。在闽南,相比临近的晋江、石狮等县市,历史上的安溪并不富裕,但安溪人却天生是生意场上的高手,台湾首富王永庆祖籍安溪,如今福建富豪版前两位富豪林秀成、陈发树也都是安溪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白手起家。当然用财富神话去了解一个地方未免太过简单狭隘,但可以提供一条路径,从这些富豪身上,或许也能隐约洞悉安溪的精气神。

在安溪时,正值第七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开幕,国内外茶商云集安溪,热闹非凡。商业的成功往往光鲜外化,GDP、出口创汇等等几笔数字,就能把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描摹得八九不离十。但商业要保持长久生命力,终归要看它是否能升化成为一种文化。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安溪,很快就能发现安溪繁华背后的底蕴,茶叶不再仅仅是致富的手段,它已经成为安溪人的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三和创意茶文化博物馆在安溪知名度颇高。这家博物馆由三和茶业董事长吴荣山斥资打造。3500平方米的博物馆分两层,严格按博物馆的规制设计,展区设计风格简洁,布展细节精雕细琢,整个空间高雅而大气。茶之史、茶之博、茶之雅、百茶园、石雕园、茶心阁、千壶坊、茶之坊、僧帽石、黑白禅意空间,不同的主题单元围绕茶文化铺陈开来,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在一个个长廊、一列列展柜、一座座展台间生动、鲜活起来。吴荣山认为,“茶人的中国梦,不仅仅是讨论茶,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继承和发扬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传大智慧,这是中国真正的软实力的实观中国梦的核心动力。在古代,茶文化传承靠的是文人墨客对风雅的迷恋,如今像吴荣山这样的安溪企业家已经接过这一棒,这种文化自觉无疑是值得赞赏的。同为安溪的著名茶企,八马茶业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传播茶文化。在八马茶业干净整洁的产区内,专门开辟出一片茶园,园内种植着各种名茶。专业人士一路讲解,参观者能近距离观察、分辨各种茶叶的异同。八马茶业还专门设计一条茶业生产线供人参观,采青、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包揉、烘焙,一片茶叶如何转化成一泡铁观音,整个过程直观真切,一目了然。

如果说三和茶业与八马茶业体现了现代茶企对茶文化的专业化态度,那么在“铁观音第一镇”感德镇看到的就是民间茶人所推荐的匠人精神以及他们对茶叶传承的理解与认知。感德位于安溪县城西北一个半小时车程处,沿途的山峦基本都被改造成了梯田,茶树漫山遍野,时不是能看到一些土坯建造的民居,可以想见,过去当地人并不富裕。我们的目的地是感德镇的茶王公祠,茶王公祠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刚刚到山脚,一味浓郁的茶香就扑面而来,寻着茶香走去,山脚下的一家农户正在做最后一批秋茶,因不久前莫兰蒂台风的影响,本该十多天前采摘的秋茶往后推迟了,女主人热情地邀我们进屋喝茶,男主人简单寒暄两句就骑着摩托上山采茶去了,像是争分夺秒。

茶王公祠代表着民间对茶文化的虔诚。抵达茶王公祠时,祭拜茶王公的仪式正在进行,二十几名身着汉服的感德村民,手擎一炷香,在主持人引领下,恭敬地在茶王公像前鞠躬祭拜。茶王公是指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谢枋得,谢枋得是江西弋阳人,1276年,作为南宋遗臣的谢枋得抗元失败后,流落到闽南感德里左槐乡,见其处山峦逶迤,土地肥沃,适合种植茶叶,于是将制茶手艺传授给了当地村民,并带领村民垦荒种茶。他去世后,村民于1470年建了茶王公祠奉他为茶神,后来祭拜茶王公成了后世茶人祈求风调雨顺、茶运绵长的信俗。茶王公祠1958年被毁,2013年重建。如今茶王公祠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文化景观。当我们观赏完祭拜仪式,制茶大师陈两固为我们现场演示,民间手工制茶工艺,刚刚采下山的毛茶,经过几道工序之后,原先的青涩味消失了,浓郁的茶香从一片片叶子中散发出来,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理解这种转化的神奇。陈两固个子不高,揉捻茶叶的双手刚劲有力,同行的北方大汉跃跃欲试,试着像陈两固一样揉捻包括在纱布中的茶团,没几下就满头大汗,陈两固站在一旁微笑着。像他这样制茶的手艺人在安溪是很受推崇的,每家每户制茶程序虽大同小异,但细微之处又千差万别,高明的手艺人能拿捏到位,茶叶品极微妙处见高下,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某种程度上是制茶能保持持久魅力的原因。

在安溪知名的茶企老板中,国心绿谷董事长黄清平是很特别的一位,身材富态,面色红润,尽管已40多岁,看上去却年轻不少,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条理清晰。在远离安溪的尚卿乡黄岭村,黄清平一口气包下了9000多亩山地,建了一个茶业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生态茶庄园。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黄清平一狠心,只在山上种植了1000多亩叶,其余的山峦保持着原生态。黄清平是位科技控,偏爱创新。于是他把茶山用科技“武装”起来,茶园随处能看用以测温湿度、风速、气压等的测量仪器。整个茶园共安装了100多个高清摄像头,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有兴趣的茶客还可以认养山上的茶园,车向海拔1168米人腾云峰攀爬,沿途能看到凤凰卫视和台湾文化人曾仕强的专属茶园。国心绿谷还专门为认养者开发了一款手机APP,以曾仕强为例,假如他在台湾想看看自己茶园茶叶的生长情况,不用亲自到安溪,只要打开手机国新绿谷的APP,就可以实时监控茶园的风吹草动。国新绿谷将茶叶与旅游结合,站在山顶海拔1168米的观景台,安溪境内的郁郁葱葱的群山一览无余,风光无限,如果你有兴致还可以到半上腰的茶园里亲手采茶,能如此亲近大自然让人心旷神怡。黄清平说,未来还会引进无人机等新科技,探索茶山的精准化管理。或许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补白

闽南人

在安溪行走几日,山无处不在,这才意识到山之于福建的重要或许并不亚于海。事实上,山与海一起奠定了今天福建的性格。晋时五胡乱华,大量中原士族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只是对历史的浪漫式总结,但真实的南渡用南逃形容或许更为准确,一路仓皇奔向南方未知之地,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福建的层层大山阻隔了追兵,并得以让这些中原遗族有了喘息之机。一千多年后闽南人下南洋谋生是不是也像极了他们的祖先。在如今的闽南大地,这次衣冠南渡的印记依然留存,因为思念晋朝,于是泉州有了条晋江,有了座洛阳桥。众所周知闽南话被称作古汉语的活化石,今天闽南话中仍然将“你”称作“汝”。

朝代更迭,很多在北方遭到破坏的传统文化,反而因为特殊的地理原因,得以在远离战火,偏居东南的福建落地生根。中原文化融合了海洋文化之后,福建在中国的文化和经济版图上长出了一枝新芽,形成了今天独树一帜的文化形象。如果要在福建选择一个地方代表福建,如果你答厦门,证明你对福建的历史了解有限,厦门发轫于近代,相对于上千年建城史的泉州它实在太年轻了。泉州宋元时期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时的泉州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全世界客商云集,市井繁荣,中国传统文化、闽南民间文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交织于此,和睦共处,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授予泉州的原因,想来今天像北上广这样的大都会,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也难以超越当年的泉州。历史上的繁荣给这个城市攒足了文化底蕴,加上闽南人对传统的固执,泉州这座古城得以在各种历史风云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己的优雅,走在泉州街头,有了年头的民居、牌坊、寺院依旧顽强矗立,像是直撑着这座城市的骨架。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