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华人报纸 王韬和《循环日报》

2016-11-08 12:00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今天是记者节,在这个承载了无数新闻工作者光荣与梦想的节日,我们一起走进学贯中西的清末报人王韬。林语堂在英文版《中国报刊与舆论史》一书中,将这位曾经的科举失意者推崇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作者:杨之

%e6%83%85%e6%8a%a5%e4%b9%8b%e7%88%b6

王韬如何成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同治六年,是旧历丁卯年,公元1867年,这是很平凡的一年。但是,这一年却因两个读书人的不同际遇而显得很不寻常。两位读书人一个叫赵烈文,一个叫王韬。他们都是科举制度的失意者,一个身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心腹师爷,一个是清朝的通缉犯。与那些金榜题名的进士举人相比,他们不过是士人群体中的末流。对清王朝来说,他们的存在与否,真的是无足轻重。然而,就是这两个无足轻重的小秀才,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末落帝国的前途命运。

1867年7月21日,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府里,曾国藩与他的师爷赵烈文进行了一番颇有历史深意的对话。在闲谈中,赵烈文对曾国藩说:“清亡不出五十年”,此即历史上著名的赵烈文预言,又称“丁卯预言”。如前所言,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赵烈文的预言是正确的。同样在1867年底,赵烈文的结拜兄弟王韬乘船离开了香港,前往欧洲参观西方的新世界。

王韬归来后,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第一份由华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此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版时间较长、影响极大的的报纸之一,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1897年,隐居上海的王韬生命走向了尽头。在他死前的三年,也就是1894年,他专门约见了去北京向李鸿章上书的孙中山。王韬帮助28岁的孙中山修改了《上李傅相书》,并给在李府中供职的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举荐信。虽然他的名气没有后来的革命者那样大,但是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开拓者与启蒙者的角色。

1 游历欧美
科举失意者睁眼看世界

1849年,考举人不第的苏州秀才王韬接受了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聘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协助麦都思翻译《圣经》,1867年王韬到欧洲游历时,已经39岁。此行不仅于他本人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也影响深远。虽然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中国人出洋考察,最著名的如容闳、黄胜和黄宽等人,他们在西方受过现代教育,但是他们不像王韬那样饱读诗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这个意义上,王韬可能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既受过中国经典训练,又在西方度过一段有意义时光的中国学者”。

作为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书人,王韬的离华赴欧考察,确实象征着大清帝国文明的没落。其后,以王韬为代表的一小批清朝士大夫如郭嵩焘、郑观应、薛福成等人愈来愈为欧美政治理念所吸引。他们探索西方强大的根本原因,开始抛弃大清帝国的天朝观念,致力于改造中国文明。

彼时王韬能下决心去欧洲旅行,需要很大的勇气。要不是他的雇主、香港英华书院的院长理雅各的真诚邀请,他无论如何是不敢贸然赴欧的。理雅各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成英文,而王韬则是他的得力助手。

王韬是幸运的,当1867年12月15日轮船从香港起航时,他就遇到了两位能说几句中文的欧洲人。一个是法国医生备德,一个是德国船长坚吴。航行途中,这两位欧洲人对他很照顾,让王韬顿有他乡遇故知之感。1868年1月,王韬抵达了欧洲的第一站——法国的马赛。又从马赛到巴黎参观。巴黎巨大的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让他震撼,也让他入迷。他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新的世界图景。这个世界留给他的最大印象,除了现代工业文明之外,就是欧洲人民生活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不过,真正让王韬神往的还是英国。因为就是这个国家对中国发动战争,开辟通商口岸,使得王韬这样一个科举失意者在通商口岸找到了立足之地。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