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孤独的追车人 90后自由摄影师用双脚丈量京张铁路

2016-11-16 20:09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11月7日,90后自由摄影师王嵬拿着几张老照片,又来到四道口。老照片拍摄于20多年前,照片中萌萌的小孩就是当年的小王嵬,背景则是不同角度的四道口。王嵬拿着老照片,在四道口找到每张照片拍摄的角度和位置,然后为长大后的自己与已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再次合影。他说:“最让我感到嘬牙花子的事儿就是看见拆机车和扒铁道了,这些年,我已经送走了太多的老列车了。趁四道口这边还没有彻底拆除之前,我要在20多年前拍照的机位重新留影。”

作者:杨昌平


ycp6b23_b

全面开建的京张高铁将没有清华园站

王嵬留影的四道口将大变样。就在10月31日,清华园火车站正式停运,而全面开建的京张高铁将没有清华园站,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清华园隧道”。为保证清华园隧道的施工,从西直门到清华东路之间,五环内的老京张轨道将会拆除,其中包括清华园火车站内的铁轨。铁轨拆除了,附近的四道口和五道口这些平交道口也将不复存在。

清华园站停运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圈不断传播,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仿佛对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居然隐匿着一座有浓重历史感的小站突然感到新奇,并为这座老站的离去感到惋惜。而对于清华园站,甚至是京张铁路,王嵬实在是太熟悉了。他从小生活在四道口附近,对火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以至于长大后,爱好就是拿着相机在全国各地追着火车拍。

1995年时,王嵬的父母带着他到四道口看火车,看着飞驰而过的火车,他能认出车头的专业名称叫“ND4型内燃机车”。到2002年,他偷偷拿着爸爸的傻瓜相机到四道口拍火车。而如今,成为自由摄影师的王嵬,已经走遍大江南北,他到海南拍过火车与大海在一起的景象,他到青藏高原拍过列车与牦牛的画面。

专门拍火车,能拍出什么花样来?对王嵬选择的这条与众不同的路,家长和朋友心怀疑问。但是,王嵬还真是蹚出一条新路来。行程20多万公里,拍摄了20多万张火车的照片,他对火车的情怀登上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众多媒体。他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名叫追火车,他已经出版的摄影书籍有《追火车》,年底将出版的一本书叫《我的京张铁路》。也许,追车的路虽然孤独,但他能探索出独特的铁路文化。

1

清华园站勾起遥远的回忆

初见王嵬时,他头戴一顶黑色的帽子,手里拿着一台相机,和网上照片中的形象一模一样。

话题从刚停止运营的清华园站开始。“清华园站,我去过好多趟,不过现在的清华园站也是后建的,并不是京张铁路的老清华园站,老站房早拆了,就在五道口西南的胡同里还留了堵墙。”王嵬一说话,就是地道的北京腔,对离家不远的清华园站,他也颇为熟悉。

清华园站建成于1910年,是京张铁路上的中间小站。最初的清华园车站站址位于现五道口西南侧,站房上的站匾中刻有詹天佑先生亲笔题写的站名。20世纪50年代早期,因清华大学扩建,教育部投资将清华园站向东南侧移动0.8公里,向北至清河的正线也随之东移。新建的清华园站位于四环路南侧,原清华园老站则作为货站使用,与新站连接,1960年一季度完工。1960年金秋的一天,从北京来到宣化采集写作素材的沈从文,迫不及待地给爱人张兆和写了一封信。信中,沈从文事无巨细地描述着沿途所见所感,比如他不到早上七点就在西直门坐上了火车,“车行约五十分钟,才到清华园站”。在清华园附近,沈从文看到了“西瓜堆成小山,不下数亩地,也是大而整齐”。

作为90后生人,王嵬并未目睹清华园老站的原貌。不过,他对铁路的喜爱,并不单纯局限于拍摄出包含铁路及列车的美景,而是延伸到了探索与了解铁路的历史与文化。于是,他走访知情者,根据目击者的形容,手绘出上世纪70年代清华园车站的原貌。

“在清华园铁路宿舍中,曾经住着一位姓袁的法国血统老先生,他的爷爷是修建京张铁路的工程人员,祖籍广东,后来娶了个法国妻子,所以老先生具有白人的长相。他长大后继承了祖辈的事业,继续在京张铁路上工作。”王嵬介绍说,清华园新站建成后,西侧站匾上的“清华园站”四个字就是由袁老先生题写的。而留在五道口西南胡同里的老站房遗址,则还保留着詹天佑先生在宣统二年亲笔题写的站名,以及早已残破不堪的女儿墙。当然,清华园老站房也是京张铁路上唯一一座保留建线初期女儿墙的站房了。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清华园站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它是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京赶考”的重要历史见证。1949年3月,党中央迁往北京时,提前定好的路线是从西柏坡乘坐汽车到涿县,然后在涿县换乘火车进北京。最开始选定的火车停站点是前门火车站,那也是孙中山先生当年进京时的到达站。但打前站的警卫人员发觉前门附近似乎有国民党残留特务在活动,考虑到领导人的安全问题,便改在清华园站下车,并暂时前往颐和园居住。

类似这样与车站有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王嵬是一清二楚。随着他的述说,铁路与车站,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物和交通设施,它们有了自己的经历与故事,有了值得人们纪念的历史。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