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月坛周边街道变迁 夹道被误传为谭家胡同

2016-11-29 12:00 编辑:TF006 来源:作者

如今的月坛周边,有两条主要的大道:月坛北街和月坛南街。这两条路的前身就是月坛的坛墙向不同方向延伸出来的两条繁忙小道,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城市建设,这两条小道不断拓展而得名月坛北街和月坛南街。拓展后的这两条街也沿袭了昔日的热闹。不过,在历史长河里,有的街道一直繁盛,有的街道慢慢衰落,比如,紧挨着月坛坛墙的月坛东西夹道就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作者 张国庆


1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月坛

月坛南北两条小道能到钓鱼台

月坛南街与月坛北街都是因为紧挨着月坛而起的街名。这两条街道的来历都是有根有影,不过,这两条街的前世不尽相同。

月坛北街的根基是月坛内坛墙北天门(现公园北门)外的甬路。这条甬路与东坛墙拐角处在同一条线上。越过坛墙外边瓜市营房南部边缘两排十几个院落,就是1952年冬至1953年春新开的城墙豁口和新架的大木桥。甬路往西出坛墙即是南营房南部边缘的菜园、农田、粪场、坟地,可到钓鱼台的北部。1953年起,这里开始着手清理菜园、农田、粪场、平整坟地,搬迁部分民居,沿整个这趟线开僻出来的从无到有的新马路为后来又展宽了的月坛北街奠定了基础。

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机关大院陆续在这条新马路的西半段兴建起来。有的大院的礼堂还对外营业。如计委礼堂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在这里看过《运虎记》等多部中外电影和《打狗劝夫》、《井台会》等评剧。后来又有了商店、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也成了一条繁华街道。这条路很多年不知道名称,正式叫月坛北街大概也就是二十年左右的事吧。

月坛南街的其前身有二,一个是月坛东坛墙外原先有一个大菜园子(现为月坛体育场),北起瓜市营房南侧,南至月坛东南犄角。因此,周姓东家被称为坛角周。周家菜园子的南边有一条荒凉大沟,向东至护城河。天旱时是一条干沟,雨季变成河沟,既可排水也能摸鱼逮泥鳅。虽然是一条沟,但是当地人却叫它大胡同子。再一个是,从月坛南门往西至三里河有一条名为乐道湾(在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出版的《北平市城郊地图》上标有路名)的荒僻小路。别看道路荒僻,可是从瓜市营房和真武庙左近到钓鱼台去玩的捷径。

路东口的左右,分别有一个桃园子,一家石灰厂(东家姓吕,都称为石灰吕记),还有一家制作绿豆制品如粉丝、团粉、凉粉、豆汁等的粉坊。我家住在瓜市营房时,不止一次到粉坊去买东西,到桃园去买被雹子砸伤的桃,尽管外观不太好看,可是便宜也不烂,挑好些的送人,次的留下自己吃,那也很高兴,毕竟是桃嘛。
小路往西,菜地、荒地、坟地相杂,住户极少,过了铁道住家户才多起来。到了三里河与沙沟,成了回民的聚居地。三里河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围寺而居是回民的习惯。这座坐西朝东的清真寺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寺门石额镌刻“清真礼拜永寿寺”。如今仅存大殿和南、北讲堂等建筑,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桃园子归到月坛里了。再后来填平了大沟,修成马路。乐道湾同时得到改造,拓宽了路面。随着三里河一带盖起了一些部委的大楼,沿路的商店和住户多了起来。那时开通的13路公交车,从组建至今一直跑这趟线。

当时,马路修建后不久,这里就有了即能看电影又可以看戏和文艺演出的三里河工人俱乐部。我第一次看《冰山上的来客》就是在这里看的。后来,这里又盖起了贵阳饭店等大饭店、宾馆、百货商场,公交车的线路也不断增加。一条荒僻的小路和大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如今成了繁华的大街。其实,这条路有好多年头叫社会路。后来,有了月坛北街的街名,也就有了月坛南街的街名。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