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古典诗词演唱第一人” 姜嘉锵:莫说名利有时还要“倒贴”

2016-11-29 09:59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今年81岁的著名歌唱家姜嘉锵更像是站在讲台上的大学教授。他谦和有礼,温文尔雅,满腹经纶,讲究的仪容里渗透着一种文学和艺术的底蕴,他是中国国宝级的歌唱家,同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有着非常深的造诣,姜嘉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老一辈歌唱家中更是有口皆碑,他被称为“中国古典诗词演唱第一人”。

%e4%ba%8c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金家勤特别支持老伴姜嘉锵把自己的歌唱经验传承给年轻的一代。

在舞台越来越追求商业化的今天,姜嘉锵依旧坚持很难为自己换取名利的传统诗词演唱,这样的坚持彰显出一个老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和情怀。

化工厂跨出来的歌唱家

“我从1956年从事演唱工作后就开始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了。刚开始只演唱《苏武牧羊》、《大江东去》等古曲,后来随着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繁荣,演唱的曲目才渐渐多起来,有《伯牙吊子期》、《钗头凤》、《枫桥夜泊》、《关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调歌头》等等,至今录制的已有200多首。”姜嘉锵笑说,不要说名和利,有时还要“倒贴”,但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和热爱。“我不仅要在舞台上唱出古诗词,还要在讲台上宣传中国古诗词。”

姜嘉锵说,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浩若烟海,犹以唐诗更为璀璨,其中许多佳作,或内容深刻,或语句优美,或忧愤深广,或意境深邃,读之,让人爱不释手。诗词优美,若用之于歌唱,一定能使其意境和神韵得到更好地诠释,更好地流传。“潜心研究古典诗词的演唱,对创建中国声乐学派,中华文化与音乐的高度结合民族声乐独特审美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不管外界的诱惑多么大,走穴挣钱的风气多么盛行,姜嘉锵始终将自己关在书斋中、琴房里,专注把古典诗词搬进音乐领域的尝试,姜嘉锵说,唱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和音乐的美,让我们的听众沉醉在最美好的享受里,这门学问越研究就越上瘾。

回忆自己的歌唱生涯,姜嘉锵充满了喜悦和感恩。他说,走上音乐这条路应该感谢那时激情澎拜的抗日歌曲。姜嘉锵出生在浙江温州,江南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温州童谣、山歌、鼓词,民间音乐非常繁盛,姜嘉锵从小就痴迷乐曲,只要里弄里有唱歌的,他就常常停下来聆听,忘了回家吃饭。应该说是民间音乐开启了姜嘉锵的音乐启蒙。姜嘉锵回忆说,我似乎对音乐特别敏感,在上小学时就会唱不少歌了,那时不管是多么难唱的歌曲,我都能过耳能唱。他说,真正让他觉得唱歌是一件有力量的事情,是当年许多抗日歌曲从北方流传到他的家乡,特别是那首悲伤的呼号歌曲《松花江上》,带给他慷慨激昂的情绪和音乐的魅力,应该说这首歌对他走上从艺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初中毕业,姜嘉锵上了一所化工专科学校,因为喜欢唱歌,只要学校有演出,姜嘉锵必将上台演唱,但是未来是否能当上一名歌唱演员,在舞台上唱一辈子,那时的姜嘉锵连想都不敢想。毕业后,姜嘉锵被组织分配到大连化工厂任助理工程师。1956年有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了中央歌舞团招生的消息,姜嘉锵放下手里的工作就去报了名,录取的非常顺利,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姜嘉锵激动难眠,他从来都不敢想的埋在心里的理想实现了。 在中央歌舞团,姜嘉锵雄浑的嗓音,帅气高大的外形,很快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那个时候,姜嘉锵专攻民歌,他演唱了大量民歌,成了舞台上非常有名气的民歌演唱者。但是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让他开始琢磨怎么能独辟蹊径,增容自己的演唱方式。把中国的古典诗词谱曲成歌,作为在舞台上做此尝试的第一人,姜嘉锵并没有觉得冒险,直觉告诉他这样的演唱能给观众带来更深厚的美感,词美音乐美观众就会感受到美。姜嘉锵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嫁接在舞台上,他说“对歌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种演唱特别享受”。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