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吵翻天罗某笑还躺在那儿:营销走开善心回来
近日,一出“新闻反转剧”在舆论场中上演。起先,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刷了屏。戳人泪点的故事,加上+毫不费力的转发,极大激发了网友们接力参与的热情。不然而过,大量“扒皮文”随后即出现,直指实为此人家境殷实,某公司捐款为有意炒作。一场正能量的爱心传递,最终却收获在一片负能量的质疑口水中完结,个中尴尬现实引人深思——
善心且留下,营销请走开
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弥足珍贵。这起事件中,原子化存在的个体之所以被串联起来,就在于文章勾勒出的女孩与父亲,一个可怜,一个可敬,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正是善意的这份纯粹,决定了它不应被掺进任何杂质。当幕后推手进入公众视野,尽管女孩患病、父亲求助皆为实情,但还是不免让人觉得事情变了味。参与其中的这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搭着悲情故事的顺风车,瞄着与阅读量相伴而生的关注度,盘算着自己的曝光量与知名度。
我们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信任一旦被透支,最终埋单的将是所有人。近些年,我们经历过太多反转事件,遭遇过太多营销套路。抓人眼球的标题,直击人心的故事,层层递进的传播,这些要素制造了一个个网络热点,也满足了一些人的盈利之心。越来越多的人在被忽悠中“脱敏”,面对新热点愈发“老练”地表示,“让新闻飞一会”。但随之而来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人们慢慢加固着心理防线,不乐于相信别人,不轻易释放善意。这消解着陌生人社会来之不易的温度,更可能导致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人错失机会。在这方面,“扶不扶”莫过于最深刻的教训。倘若任这股“慈善营销”之风蔓延,“帮不帮”会不会成为下一道人性选择题?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慈善是件专业的事,还是应当交由专业机构来运作。依托社交媒体进行的个人募捐,要想进入公众视野,大多离不开营销炒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从而变得更加冷漠,但避免善心被消费、被利用,还应当学着擦亮眼睛,更加理性慎重,切莫因心头一软、鼻头一酸就盲目跟风。比如,核实一下文中的消息源,是否足以支撑起真实性;转发扩散时更谨慎一些,避免当了诈捐信息的推手,等等。
让善意留下,让营销走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能得以夯实,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温暖。(北京 崔文佳)
爱心背后的愤怒值得反思
“罗一笑事件”生动演绎了什么叫“爱恨就在一瞬间”。透过舆论的这种巨大情感扭转,笔者认为起码有两点值得反思。
其一,当反思社会关系的脆弱。该事件中,网民群体暴露出的盲目感性和极度易怒值得警惕。这一方面提醒我们,诚信这块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正在遭受侵蚀;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前社会公益精神的缺乏。公益精神,不应只是同情心下的施舍,不应成为随主观判定或道德捆绑而做出的情绪化选择。
其二,当反思社会阶层的撕裂。该事件中,社会的善意被欺骗后,炮火便集中瞄准了那200万和3套房,让人嗅到一种危险的倾向:中产者不应该被救助,更不应该得到同情心,同情心只能给弱势群体。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理性的社会,应当少一些对阶层固化的执拗,多一些对人情冷暖的关注;少一些贴标签式的情绪宣泄,多一些互帮互助的善言善行。
需要看到,“正能量”是多重因素互相作用后生发出来的。身处改革深水区、矛盾多发期,保障教育公平,让底层看到上升希望;完善医疗资源,让生命得到尊重;法律秉持正义,让社会不良现象越来越少;百姓住有所居,让幸福感有“家”的依托,方方面面工作都做到位,就能最大限度减弱人们的焦虑,让“正能量”更多地迸发出来。(北京 之正)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京日报公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