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准备和大家唠唠另一个更具年代感的话题,“三大件”。“三大件”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已是个比较陌生的词汇,然而,它们却曾是国人用来衡量一个家庭生活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谁家里要是有“三大件”,那妥妥就是富裕人家,相亲的时候人姑娘也会高看两眼,所以也有结婚必备“三大件”的讲究。

“三大件”:木器时代
其实,在50、60年代,还没有“三大件”的概念。
50年代,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撒把糖、吃顿饭、亲朋好友见一见,就算结婚了,基本不需要什么礼物。

条件好的,送未婚妻一支钢笔,堪比现在的钻戒,却又比钻戒多了几分含蓄温柔的情意。
很多姑娘的嫁妆最多也不过是几个大木头箱子。

到了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了,别的可以少,“36条腿”却少不了。
所谓“36条腿”,指的是一套像样的家具,“方桌一张、椅子四把、双人床一张、大衣柜一个、写字台一张、饭橱一个。”

到了70年代,又兴起沙发、茶几、床头柜等家具,人们的追求便升级到“72条腿”。
您可别小瞧这“36条腿”,它能把着急结婚的男青年折腾得够呛。
那时商品紧缺,你要的那些“腿”,要么买不着,要么样式陈旧,还不如自己找木匠打制家具靠谱。

所以那年代的木匠十分吃香!据说当时木器厂的小木匠找对象、谈恋爱,是十分有优势的。很多姑娘听说男青年是木器厂的,都非常愿意与之交往,因为只要有个木匠男朋友,准备婚房的时候就算买不到家具,也可以自己按照需求动手去打造。
“三大件”:铁器时代
直到70年代,“三大件”的概念才正式兴起,并广泛流行。
当时,北京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需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个时期称得上是“三大件”的铁器时代。

自行车和缝纫机要“燕牌”的,手表要“北京牌”、“双菱牌”才叫上档次。
谁要是戴上一北京牌石英表,骑着一辆燕牌自行车带女方出门,左邻右舍都会羡慕的。不亚于今天开着敞篷的跑车,戴着限量版百达翡丽名表。
这“三大件”中又以自行车居首。坐在燕牌自行车上出嫁,不知是多少北京姑娘的梦想。

当时购买自行车必须凭票,由于“僧多粥少”,不少单位在分配购买券时多采取“抓阄”的办法。当时若是抓到了一张自行车票,那兴奋劲儿,不亚于今天摇到了汽车牌号。
买到了自行车,也要进行一番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才好看,快快地骑过去,留下一路“叮铃铃”的脆响,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而姑娘出嫁,娘家若能陪送一台燕牌缝纫机,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因为当时市场服装成衣化程度不高,家家户户大多要自己买布缝补衣服,从做衣服、缝窗帘,到一副套袖,一双鞋垫,还有孩子上学背的书包,都离不开缝纫机。
可以说,有了缝纫机,这日子才能过得红红火火。

家里若有一台缝纫机,那肯定被擦得一尘不染,还要做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
芝麻君(ID:zhimajiangnews)小时候淘气,爱坐在缝纫机的脚踏板上,一只手摇着皮带轮,前后摇晃,像坐火车一样。
可给大人发现了,一顿狠cei跑不了,因为缝纫机里的线都乱成一团麻了。
和自行车、缝纫机相比,涉及到许多精密零件的手表生产难度是最大的。1958年,北京第一块手表才问世。直到70年代,想买一块手表还是件难度不小的事儿。

△ 双菱手表
戴了手表的人喜欢卷起袖子习惯性地将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现在几点了”,倍儿有面!
“三大件”:电器时代
“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三间砖房水泥地,租辆卡车接新娘。”这句话调侃的流行语点出了80年代国人对家的憧憬和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物质生产水平提高,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已不再稀奇。
“三大件”开始迈入“电器时代”,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成为人人追捧的新宠儿。其中,黑白电视是当之无愧的家电霸主,是最受欢迎的电器。

△ 北京牌电视
80年代如果谁家客厅能摆上一个这样的电视机,那真是太时髦了!
你是否还记得整个大院的人都围坐在一台黑白电视机面前看节目的场景呢? 这足以说明电视的影响力。
除了电视,冰箱也是三大件里必不可少的。

△ 单门电冰箱
虽然当时物质不是很丰富,冰箱或多或少是“摆设”,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女孩们结婚时最想要的物品,毕竟能够便利全家人的生活。
洗衣机也是个稀罕货,80年代初期要买洗衣机还要单位和厂家直接联系。

△ 单缸洗衣机
当时一台单缸洗衣机价格大概是150元,而职工的月均工资只有60多元,可是家庭一笔大支出。
有了这“三大件”,才算成了家。哪家如果少了一样,街坊邻居会觉得男方没钱。可要凑足这三大件,需要全家人勒紧裤腰带才能省出钱来。
后“三大件”时代
90年代初期,不少单位还有福利分房,房子还不算结婚必备的大件儿。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人们选择的商品样式更多了,人们结婚时对“必需品”的追求开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有的人讲究家具电器,有的人讲究金器首饰,有的人讲究婚宴档次,没有了以前整齐划一的“三大件”讲究,“三大件”开始变成一个泛指的概念。
但总得来说,彩电、摩托车、影碟机是最被追捧的。

90年代早期,全国彩电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90年代后期,彩电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顺理成章地接替黑白电视,成为结婚的必需品。
随着彩电的普及,VCD也火了起来。人们结婚时,买了彩电一定还要买上台VCD, VCD让电视的娱乐功能增添了不少,可以看电影、听音乐、看MV以及连接麦克风即可开启“卡拉OK模式”。

不过VCD很快又被更加先进的DVD淘汰,而DVD也在90年代后期随着电脑的出现而逐渐消亡。
相较彩电和影碟机,摩托车是“新三大件”里最昂贵的“奢侈品”。
一台摩托车贵的要3、4万,便宜的也要1、2万,在那个连“万元户”都很少的年代,摩托车可以说是土豪的象征。

△ 雅马哈摩托车广告
胡同里要是停上台摩托车,一定会吸引一群人围观,像芝麻君(ID:zhimajiangnews),小时的梦想就是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买台好摩托车。
此外,空调、音响、全自动洗衣机也被认为是能够进入“三大件”系列的“重量级选手”。

△ 90年代空调

△90年代组合音响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完全取消了福利分房,商品房时代全面来临,过去不在“三大件”范畴内的房子,开始成为压倒一切的“独一件”,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结婚日期就得推一推。“三大件”的概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三大件”概念已无法规整地框定人们日趋多样化的追求,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也是必然。
可结婚“三大件”的兴起、变迁和消亡,是时代变迁在人们生活中留下的烙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潮与价值选择,记录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也承载着我们对逝去的那段岁月美好的回忆。
来源:公众号 芝麻酱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