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教学大缸”小粉丝复原“木牛流马” 寻找古人的奇思妙想

2016-04-12 11:09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4月12日讯,随着岁月的流逝流失,古人的奇思妙想却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许多有趣的发明失传已久、只能通过史书典籍的只言片语来想象,令不少小科技迷们感到遗憾。上周末,本报教育微信公众号“教学大缸”带领喜欢历史、喜欢科技的小粉丝们走进了中国科技馆,参观了制作精巧的古代科技成果,还亲手复原了已失传1700多年的“木牛流马”。

IMG_5135

地动仪长啥样

地动仪长啥样
至今还是个谜

“我们古代的科学家,发明了很多好玩儿的东西,你们能列举几个么?”在“华夏之光”展区门口,科技馆的老师提出了问题。“四大发明!”孩子们争相举着小手抢答。“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另一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地震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它的预防和监测是怎么实现的呢?”科技馆的老师循循善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有地震局!震源、震级什么的都能测出来!”孩子中一个六年级的“小哥哥”有模有样地告诉大家。“说的对,但是倒退2000年,古人们想过什么办法呢?”“我知道,我知道,有地震仪!”“答对了,今天大家要参观的,就是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复原作品。”

走进展厅,孩子们眼前矗立着两台形状不一的地动仪。为什么会有两台不同的呢?老师给大家解释,原来,张衡发明地动仪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虽然他当年曾记录下制作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笔记”已不完整,只剩下几句关键性的话了。“据记载,地动仪的关键部件叫做‘都柱’。仪器利用都柱产生的倾斜和相对运动,揭示地震的方位。”

时间久远,地动仪的复原存在争议,科技馆向大家展示了目前流行的两个版本。首先是利用重心定理的“倒立摆”式模型,这个模型中间放了一根特别长、但直径很小的柱子。“有没有喜欢车的小朋友啊?你们知道为什么跑车都特别‘矮’吗?”“底盘低,跑得稳!”“答对了,车越高越容易翻车,这是由于重心高、不稳定。而这根‘都柱’这么细、这么长,它会怎样呢?”“特别容易倒!”“所以,一旦有轻微的地震波传来,它也会‘循声而倒’,从而揭示地震的方向。”

但这种复原方式也存在矛盾,“这么细长的柱子,还要稳定地放置好,在现在都是难度很大的。那2000多年前有这么高的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来完成这么精密的结构吗?这很很令人怀疑。”科技馆的老师介绍,2005年,地震局的专家冯锐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历史实际的模型——“悬垂摆”式地动仪。“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对应方向的龙口张开吐出龙珠,“这里用的是你们以后将学到的惯性原理”。

160个“更夫”为宋代大钟报时

“如果我向你询问时间:小朋友,几点了?你会怎么办?”“看手机!”“看手表!”这个小问题可是难不倒机灵的孩子们。“但你们想象过,一千年前的古人怎么判断时间吗?”“我知道,有日晷,用太阳的影子报时!”一个高个子的男生推了推眼镜答到。“那阴天了怎么办呢?”老师追问。“嗯,还有沙漏,历史课本上学过‘铜壶滴漏’。”“说的很对,但为了精确计时,古人也发明了跟时钟一样的报时器。大家眼前的这个展品就是宋代的‘大钟’。”

“不可能吧!”孩子们看着眼前巨大的三层“小木楼”,纷纷表示不可置信,“一点都不像,哪儿有这么大的时钟啊!”“其实,这还是按1比2的比例缩小后的复原模型呢。根据历史记载,它的总高度将近12米,台底7米见方,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综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机械装置。”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个“大家伙”名叫水运仪象台,是900多年前的宋代,集计时报时、天文观测和星象显示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天文钟。

“木楼”的顶层是浑仪,用于观测星空,上方的屋形面板在观测时可以揭开。中层为浑象,用于显示星空,“可以像看穹幕电影一样观看星空的变化。”底层为动力装置及计时、报时机构,通过齿轮传动系统与浑仪、浑象相联,使这座三层结构的天文装置环环相扣,达到与天体同步运行。

“你们看,离你们最近的底层窗户里,是不是很‘热闹’啊?”大家定睛一看,“木楼”下面还挤满了“人”呢。“你们都看过古装电视剧吧,一到晚上就有打更的更夫,敲着更,喊着‘几时几刻,小心火烛’。这些小木人儿,就是仪象台里的‘更夫’!”原来在塔形报时装置里,最上一层有3个木人,中间着绿衣的每到一刻击鼓一声,右侧穿红衣的每到时初摇铃一次,左侧紫衣木人每到时正叩钟一下;最下两层为夜间值更人,举牌显示更点,并敲击金钲告诉人们某个更点已至。“整个‘时钟’里竟然挤着160多个小木人,不仅可以显示时、刻,还能报昏、旦时刻和夜晚的更点。”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