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流动的盛宴”变成“寂静的巴黎”,我们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猜测它将转向何方。

疫情暴发的那段日子,旅法作家申赋渔身在巴黎,经历了全法封城,全民禁足,感受着巴黎从喧嚣走向寂静。身为作家,他在独处中重新思考生活的方式、审视生命的意义,身为作家,他更重要的使命是作时代的记录者。

于是,申赋渔将笔触对准生活在巴黎的普通人,将一段段生命故事呈现在《寂静的巴黎》中,记录和讲述疫情下,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被改写。这些人里,有流浪汉、有门房、有厨师,也有小提琴家、画家,还有农场主以及政府官员。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却同在巴黎经历着封城时刻,做出对人生不同的思考和选择。一段段平常人的故事,因真实而动人,读起来时常令人潸然泪下。他们,组成了这一特殊时期的人类群像。

●疫情之下是寂静巴黎

如果没有疫情,巴黎本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即使是接连不断的阴雨天,也挡不住人们心中的热情。若是难得出太阳,就更热闹了,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的,围坐在一起闲聊的,弹着吉他唱歌的,跑步或遛狗的,河岸边散步或是跳舞的,人,是少不了的。而那时,人们没有想到,会有一段日子,生活空间将被限制在家中,一天24小时里只能有1小时出行,最远不能超出家所在的1000米范围。

2020年春,巴黎封城的日子开启。伴随着总统马克龙在电视讲话中连用五个“我们正处于战争之中”的排比句,商店关闭、公园关闭、景区关闭、娱乐场所关闭,人们不得不把自己也“关”了起来,“巴黎第一次陷入一种诡异的沉默”。没有游客,少有行人,街上的流浪汉显得突兀起来。安静地街道放大了救护车与警车的声响,消毒水的气味代替了咖啡香与花香。

人们开始害怕同类,对未知的恐惧与不安感拉远了人与人的距离:愿意同陌生人打招呼的场景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避免和他人接触;贴面礼或者握手不再发生,口罩遮住口鼻,没有口罩的,也用围巾或者其他能用的东西捂在脸上。

人类又如此渴望同类,“在同样的灾难面前,痛苦没有更深或者更浅,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命运也是相通的”。面对被迫的、突然的孤独,迷惘的、无助的痛苦,许多人慌张、无措、甚至精神崩溃,一时间,法国精神病院里人数剧增。人们需要他人的关怀,需要和他人的联结来舒缓自己的不安。人和自己、人和他人、人和世界的关系都在悄然中出现着改变。

●故事背后是生命张力

“疫情让一些人变得怪诞,又让许多人变得宽容,人性与病毒有时一样难以捉摸”。病毒影响着人们的生计、生活、生命,《寂静的巴黎》中记录的那些人,在巴黎这个“浓缩的小世界”里,过着不同的生活,做着不同的选择。

老马夫妻俩是在巴黎经营一家日料店,老马厨艺好、人又精明,妻子女儿干的也卖力,平常的日子里,店里总是坐满了客人,本想着再干个十年八年,存一笔钱,到乡下买个房子养老。不料新冠来了,餐馆被要求关闭,全家人收入的来源也断了,能不能挺过去,接下来该怎么办,一切都是未知。像老马夫妻一样,很多在巴黎做着餐饮或旅游业的华人,生存因疫情出现了巨大的不确定,不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回国的都回来了,但是回来他们也没有根了。

药剂师莫里斯,九十九岁,住在南法小镇上,喜欢读《红楼梦》。儿时贫穷过,成为药剂师后,他在碰到穷人买药时便会少收或不收他们的钱,镇上居民都很喜爱他。原本,他是小镇上人人都会打招呼的人,后来,很多孩子们离开小镇去大城市,两年前,妻子也去世了,镇子里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却成了陌生人。疫情里,人和人更加疏离,或许是想明白了什么,他给每个儿孙都写了信,“说他过了美好的一生,现在到了该离开的时候。这个世界已与他无关”。他躺在宽大的浴缸里,用最喜欢的葡萄酒送下亲自调好的药,放着喜欢的音乐,决定了自己的死亡。

苏格兰人詹姆斯,七十三岁,属于疫情影响下的“高危”人群,不确定的死亡促使他做出一个确定的决定:像年轻时错过的女子求婚。“我们结婚吧”,在年轻人眼中,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而在詹姆斯看来,是给心爱的人带去一份保障。办好结婚手续后,他马上写下一份遗嘱,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留给女友,说自己万一死了,也没有关系了。

●文字写就人文关怀

“无形的病毒,像一面有形的镜子”,照出国家的软肋,也照出人性的温暖。公司高管雅克,把自制的口罩送给附近的邻居,在阳台上给鸟儿建了个食堂;会弹琴的工程师,用琴声构建着这特殊时期可期待的美好;餐馆老板王兄把自己的储粮分给朋友;牙医玛丽耶特和作家丈夫在疫情中重新相爱了……一段段故事里, 有温暖,也有思索,是记录,也是关切。书中故事的大部分主人公,一如你我,故事未完待续,生活仍在向前,未知的焦虑中祈祷平静与安宁。

而变故与痛苦并非这个时代所独有,在《寂静的巴黎》中,还穿插很多法国历史上文化名人故事的回溯,雨果、左拉、莫泊桑、梵高等,他们的生命中也遇到过无法想象的巨大的灾难。当我们因恐惧而困顿,无论是那些普通人的故事,还是伟大心灵的选择都为我们的继续生活提供着不尽能量。

疫情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个课堂,我们重新学习与自己相处,与世界相处,学会爱自己,学会理解别的孤独。疫情结束后,人的境况将走向何处?会更好吗?我希望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就如作者在书中所写:“总有一些人,在努力给这世间一点善意、一份鼓励、一些希望,总有人想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原标题:“流动的盛宴”变成“寂静的巴黎”)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陈翔

流程编辑 U003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