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新华社成立90周年,新华社出版了一部《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以下简称《精品选》)。这90篇精品佳作,既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奇情壮彩”,又是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缩影。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

有非常之时,乃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自有非常之文。百年奋斗的激越时代,造就了一批批前赴后继的中国记者,从而涌现了一篇篇气象峥嵘的新闻华章。陈克寒的《游击生活三个月》,如实记述了晋察冀根据地一支游击队的故事,字字句句好似跳荡着《游击队歌》的豪迈音符。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游击生活三个月》描写的一个场景,让我联想到电影《太行山上》中的情节:一个日本伤兵被俘,受到抗日军民悉心救治,并一点点被感化,后来返回日军,想与伤员一起回家,不想残忍的日寇在火化士兵尸体时,也把他扔进火中。起初看到这个场景,以为纯属虚构,而记者陈克寒的记述,展现了活生生的历史镜头。

读到徐心华的《周谷城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不是一朵花》,禁不住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篇报道今天读来依然鲜活,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后,触目惊心的现实场景一一都涌到眼前来时,周谷城的智者之见肺腑之言,穿越历史时空,更是丝丝入扣,对新时代新青年尤为亲近而无违和。“周谷城说,我一贯的治学态度是:对别人的东西不能囫囵吞枣,不能人云亦云。你说它是一朵花,我要亲自看一看,它是否真的美。一切都要经过仔细调查,认真研究,再做结论。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有人就曾提出要‘全盘西化’,结果证明这种主张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不切实际。现在,又有人旧调重弹……如果否定我国人民现在享受到的经过前人英勇奋斗才得来的民主权利,而去效法西方人自己都未必完全满意的东西,那只会使我们已经得到的民主权利重新丧失。”

这篇报道的背景是1986年自由化思潮泛滥,多地高校爆发学潮,一时天下耸动。就在这篇报道发出四天后的12月30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这就是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的《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其中还提到周谷城:“在这次学生闹事中,民主党派表现是好的,周谷城、费孝通、钱伟长等几位著名的民主人士的态度是好的,不好的倒是我们有些共产党员。”这篇朴素直白的讲话,今天看来更觉深谋远虑,掷地有声。

在各路西潮新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际,中国记者更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当然,《精品选》有些篇目之前不了解,而今读来同样赞叹,如《中国曙光——1949年10月1日历史一幕再现》。这篇国庆六十年的大报道,把中国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读后不禁心潮起伏,激情飞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篇大手笔无愧名副其实的“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也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一生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朗朗上口,大气磅礴,不断入选教科书的经典之作: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评《别了,司徒雷登》、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

读罢《精品选》,也难免有些遗憾。这样大跨度、大规模的作品选,即使精挑细选,也总少不了遗珠之憾,包括上述毛泽东的作品。不过,主要遗憾还在于把握历史大势。《精品选》是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前付梓的,而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百年奋斗历史做出了全面总结,《精品选》显然不可能充分体现决议精髓,尽管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已经包含基本要义。比如,全书五百来页,而“七一讲话”与“历史决议”的四个时期中,前两个时期只占五分之一的篇幅。虽然可以厚今薄古,作品选更不一定按年代平均分配,但有些遗珠不能不说关乎历史大势,如《劈山太行侧》(1965年)、《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1972年)、《驯水记》(1974年)等。《驯水记》又名《万里神州驯水记》,是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的代表作之一,大气磅礴,气势非凡,以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曲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新闻史诗。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从哪里来,也只有清楚从哪里来,才能明白往哪里去。在各路西潮新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际,在诗人昌耀所谓“神仙的说教”包括新媒体的“第几次浪潮”一惊一乍之时,中国记者更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应该“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原标题: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读《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李彬

流程编辑:TF065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