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茶。

茶的本义为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呈长圆形或椭圆形。嫩叶经过加工后,即为茶叶。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以茶为姓,只道温暖与平安。

资料图 采茶 新华社发(李肃人 摄)

一 见茶得茶姓

当茶洁白柔润的花儿,伴着光滑油泽的叶儿,飘摇在风中的时候,茶的最美模样就出现了。

这个时候,轻抚花瓣,手心里便盛满了轻柔和舒缓,真似盼望已久的爱,恰好落入心间,嘴角微翘,快乐无边;轻掐叶尖,指尖上也留存了欢喜与满足,宛若等待已久的人儿,正好出现在面前,双手相携,共度一生。

是的,茶,就是这样,清清洁洁地来到世间。每一个爱上她的人,都是在见到她的那一刻,眼里亮出星星般的光芒,心里泛起无数次的惊呼。啊,这正是我要找的啊。

岁月的流光中,就有三个人,因为茶,而涌起这种天降奇缘般的感觉。

一个是华夏始祖炎帝(号神农,也直接被称为神农氏)。当时,他在野外为民医病而尝寻百草,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神农氏也没有把叶子捞出,任其在清水中欢腾。很快,神农氏发现,清水变得微黄,轻抿一口,清香回味萦绕心头,同时感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凭经验,神农氏判定这叶可以成为饮品,还是一味药草。

另外两个人,是唐代的皎然(约公元720年-约公元803年)和陆羽(约公元733年-约公元804年)。当时的陆羽正值年少,在寺庙里得到人生的第一盏茶,便与茶结缘,以一部《茶经》闻名于世。《茶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之百科全书。

皎然第一次饮茶是在出家前的日常生活中,时间比陆羽早,他饮茶、植茶、懂茶、爱茶,是茶文化、茶道的开创者,首开茶诗千古佳作之先河,是“佛茶之风”“佛禅茶道”的探路者,是最早进行茶场实验和茶叶科学研究的倡导者和执行者。皎然还是陆羽和《茶经》的赞助者和宣传者。

那么天然的美,那么有用,那么合意。原来,茶,早就立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心无旁骛地展示着素洁纯善的本质,任懂她的人,心动,陶醉。陆羽还特别说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姓,也因此来到世间。神农氏逝世后,人们将其葬于茶陵(现为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其护陵族人遂以茶陵之地名为姓氏,称为茶氏。茶成为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从茶陵县划出了包括神农氏之陵寝地在内的几个乡,设立了酃(líng)县。因炎帝神农氏陵寝地在酃县之故,酃县于1994年4月改名为炎陵县,从1983年7月至今,炎陵县一直为株洲市所辖。

茶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神农氏炎帝被尊为得姓始祖。陆羽因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其后裔子孙中,也有以先祖名号“茶仙、茶圣、茶神”为姓氏者,改称茶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个人姓茶,那真是有着天生的雅洁与清润,自带迷人光环。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

二 懂茶结茶缘

茶,开启了陆羽与皎然之缘。

陆羽本无名无姓。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他大约三岁时被遗弃,在约为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县西门外的西湖之滨,被当地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拾得、收养。智积禅师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经》占得“渐”卦“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意即大雁渐进于高平之地,其羽毛可以用来美化仪表,为吉祥卦,表卓然高洁之志向和仪表严整之品格,遂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真是好名字。陆羽也满意这个名字。当然,被弃的哀伤也挥之不去。大约二十九岁时,陆羽在《陆文学自传》里自我描写:“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仲宣是东汉文学家、官员王粲,字仲宣;孟阳是西晋文学家张载,字孟阳;相如为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子云为汉代辞赋家、思想家扬雄,字子云。想来,陆羽蘸墨写下这样的陈述句时,心中的悲伤早已逆流成河。

好在,陆羽一生得到很多人相助和扶持,他应该感谢智积禅师赠予的人生中第一杯茶。当茶缓缓润过唇齿、滑过咽喉、落入心田时,陆羽的心和眼渐渐被打开。茶,就是治愈系精灵啊。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的同时,陆羽还跟着煮得一手好茶的智积禅师煮茶奉水,了解茶艺。

因为这杯茶,陆羽才有了与皎然之缘分。陆羽大约十二岁离开龙盖寺,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员,兼做编剧和作曲,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大约十九岁下山,之后辗转到江南,于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安史之乱”期间,随众避战乱渡江,来到湖州杼山妙喜寺,结识了住持、时号“江东名僧”“诗僧”的皎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人,东晋时期政治家谢安十二世孙、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出身世族的皎然,幼负异才,年少即受儒家教育,文采斐然,尤工诗词,早年慕仙而修长生,后转入佛门,修禅宗。他品位卓尔,琴棋书画、经史子集样样精通,对佛学、茶事、茶理、茶道都有深刻研究,还常以诗会友,与颜真卿、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等许多学者,都过从甚密。他隐心不隐迹,走访名山,遍寻大德,常入法席,四处参学。所到之处,都极受尊崇,京师之诸王公大臣对他礼遇有加,诸郡之达官贵人对他非常钦敬。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

茶成为陆羽和皎然相识相知的重要媒介。背景、地位、年龄等的相差悬殊,没有影响皎然对陆羽的关爱和帮助。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苕溪是古地名,吴兴郡(约为今浙江省湖州市)别称。

皎然还拓展了陆羽的视野、思路和交友范围。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皎然和书法家、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帮助陆羽在妙喜寺旁修建茶亭。亭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名三癸亭。《名胜志》也记载了此事:“三癸亭,在杼山,鲁公为陆鸿渐建。”颜真卿(公元709年-公元784年)出身琅琊颜氏,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在《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中,皎然记下的句子,情调闲适,语言简淡,于“以茶代酒”、以茶为饮之风的倡导推广中,也展现着与陆羽相聚品茗、神合意契的场景。

那真是如茶一般清雅醇厚的时光,也是茶姓人津津乐道的时光,《茶经》也伴着茶香和情谊,来到人们身边。

(明)唐寅《事茗图》卷

三 识茶悟茶心

关于《茶经》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

这个版本里,《茶经》的作者不仅仅是陆羽,还有皎然,是陆羽在《茶经》出版前删除了皎然。

唐代女诗人、道士李冶是这个版本的关键人物,李冶(约公元730年-784年),字季兰,湖州人。单说李冶,可能大家不够熟悉,而说到她的诗《八至》,熟悉的人应该会多一点:“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美姿容,神情潇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的李冶,在大约十八岁的年华里,偶遇并爱上了风度翩翩、谈吐不凡、旷达洒脱的皎然。然而,或许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或许是有心动但不敢有行动,即便李冶相思成疾,皎然都没有应答。

也许太过失望,也许还带着几分赌气,李冶便在陆羽到来后,投入陆羽怀抱。可是,心总是没办法欺骗。跟陆羽在一起的李冶,心里想的仍是皎然,还让陆羽知道心中所想。问题就这样来了,陆羽不能接受自己的心上人不但不爱自己、反而还深爱自己师友之事实,对皎然的感激也一下子换成了嫉恨,便在《茶经》将要出版之时,以还需修改、不用皎然操心为借口,删去皎然的作者之一的名分,未经皎然再审就自行送去付印了。

这个版本还说,《茶经》一开始是皎然一个人起草体例、组织资料、采购史子经书、提炼茶学思想和发展茶事外交的,这个时期陆羽还没有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后来陆羽对《茶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按照皎然要求,实地走访了很多产茶区,帮助没有时间和精力外出的皎然收集回来了许多实地资料。

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一诗中,还有过这样的句子:“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这是皎然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与茶友郑容饮茶论道时所写。这些话对陆羽的批评是前所未有的,也比较严厉, 不知是暗指陆羽不署自己名字之事?还是只谈自己对《茶经》的看法呢?

在《茶经》中,陆羽记录了神农氏总结出的茶的医药作用,但一生跟佛寺结缘颇深、又长期受到佛学禅思熏陶的陆羽,却没有在《茶经》留下明显的佛学印迹,也没有将皎然的茶道精神加以传扬,完成“以茶悟禅”的美学表达。皎然喝茶时喜欢选择白瓷碗,云“素瓷雪色缥沫香”;陆羽则提出“青则益茶”的择器标准,煎茶时多停留在“三沸”“三碗”的技艺层面,在茶道美学上的见解更接近儒家的实用精神。这些不同,也是这个版本的内容。

当然,茶姓者不接受这个版本,他们信任陆羽与皎然之间四十余年的情谊,他们认为,两位皆为茶圣,君子和而不同。

无论怎样,茶和茶姓,都是幸运的。由神农氏发现,由陆羽、皎然发扬,得圣人和奇人眷顾,是多么难得啊。

其实,喝茶是一种境界,喝茶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说,连喝茶的心都不要有。全神贯注在茶上,一口一口地慢慢品,不在意茶味的甘苦,只聆听内心的声音。于有生之年,只诉温暖不言殇。倾心相遇,安暖相陪。

看“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三部分构成,“人”在草字头之下、“木”之上。人行草木间,孰能不知茶?

 

(原标题:以茶为姓 只道温暖与平安)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管弦

流程编辑:TF065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