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当代中国青年一代的时代特性和风貌特征时,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现象。大众媒体在描述“80后”“90后”和“00后”的心态特征和价值追求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词语。“躺平”“佛系”“打工人”等,是近年网络媒体描述青年人境遇心态的热门词语。所有这些词语似乎都触及当代青年某一方面的特征,但又似乎是管中窥豹,难以把握青年一代的整体特征。对当代青年多种多样的描述总结,实际上反映出青年群体的差异性和多样化。

新华社资料图

中国社会十年一代的代际区分鲜明,青年群体的代际认同强烈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个代际词语——“80后”——闯入了中国社会公共视野。“80后”现象的出现对于中国社会的代际变迁具有象征性意义。正是这一代际群体崛起之后,十年一个代际的现象才凸显出来,依据出生年代区分的代际群体——从“50后”一直到“00后”,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80后”代际的崛起,还标志着老一代与新生代的分野。“50后”和“60后”构成了老一代的核心人群,“80后”“90后”和“00后”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生的新生代,新生代与老一代在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突出而鲜明。两者之间的“70后”则似乎是一个过渡性群体,代际特征不像其他代际那么鲜明。

代际差异现象是急剧的经济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的产物,而青年代际群体的崛起往往是重大经济社会变革带来的结果。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正是这样的重大经济社会变革,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对人们的生活境遇、态度、行为产生影响,代际差异现象日益突出。虽然当代社会的代际差异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但当今中国社会的代际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跨越了其他国家历经百年的演变过程。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使中国社会的代际差异更加突出,青年群体的代际认同更为强烈,十年一代的代际区分更加鲜明。

当代青年的代际认同还有一个突出特征,新生代青年的价值引领者和精神领袖往往产生于同辈群体,而不像之前的青年代际群体那样崇拜老一辈的文化权威或思想家。比如,“五四青年”大都深受年长的陈独秀、胡适等文化精英的影响,革命和建设年代的青年大都追随的是政治领袖毛泽东;而中国新生代所崇拜的对象,或者对他们的态度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多是他们的同龄人。“80后”代际崛起时,他们大都视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为代言人,当今的“90后”和“00后”们则追随各种圈层文化的同辈引领者。

这是互联网兴起带来的后果。一方面,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平台发展其独特的青少年文化,彼此交流情感,增强代际认同;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新媒体和自媒体兴起以及新兴科技快速更新换代,使青年人在许多相关领域具有相对优势并引领发展方向,这让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力,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青年人不再是被老一代单向教育的对象,相反,他们成为新技术、新事物的传播者和教导者,观念变革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代内分化凸显,新生代的代内差异表现得比老一代更加突出

事实上,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社会不平等也在快速拉大,这导致代际差异扩大的同时,代内差异也越来越凸显。新生代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丰富程度的确普遍高于老一代的青少年时期,但是,后者青少年时期生活在一个相对较为平均主义的环境中,社会经济差异较小;而前者则成长于社会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因此,新生代的代内差异表现得比老一代更加突出。

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领域,青年代际群体的内部分化也在凸显。新兴经济崛起带来了新业态新模式,灵活就业人员数量猛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亿人,其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部分是青年就业者。在新兴经济中以灵活就业方式从事新兴职业,成为青年就业的一个新趋势。新业态青年从业者被称为“新兴青年”,他们是“90后”和“00后”代际中增长最快的新势力。快速成长中的新兴青年,内部也存在社会分化。数字蓝领(如快递小哥、网约配送员等)与网络文化青年(如网络作家、网络主播、网络媒体从业者等),虽然都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新业态从业者,但是两者的人员构成、境遇状况、价值态度都不同。数字蓝领多是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低文化水平青年,他们想要逃脱工厂流水线劳作的束缚、寻求自由自主的谋生方式,但又被困于算法桎梏之中疲于奔波,对未来有不确定感;网络文化青年则多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其中部分是海归),受个人兴趣驱动,致力于文化创意创新,虽承受较大的市场风险和不稳定性,但目标明确、乐在其中。

当今的“90后”和“00后”青年,虽有强烈的代际认同和代际共性,但其内部的差异化和多样性无法掩饰,他们的境遇、态度、追求呈现出多元分化的特征。有人选择“躺平”“佛系”,有人接受“打工人”的生存状态,有人争当985精英,有人创业进取。多样性的选择,差异化的特性,多元分化的境遇,是当代中国青年的特征。

导致青年代际内部分化的最主要的社会结构性机制

当代中国青年的差异化和多样性是社会分化的结果,推动分化的机制源于社会结构的分割,其中,城乡二元结构、教育分层、阶层分化和体制分割是导致青年代际内部分化的最主要的社会结构性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分化的最重要的机制。政府实施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使一些地区的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分化的影响作用仍然深远持久,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依然存在,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显而易见,青年一代也无法完全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差异在青年人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现今,在政治经济中心的大都市里成长的青少年有更好的条件、更多抓住发展机遇的可能,他们把握时代方向,创新创意先进文化理念。而来自广大农村和小城镇的青少年,尽管发展机遇受限、文化视野局限,但在互联网时代,他们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基于他们的人数优势,不断创造、更新、升级自己的文化,表达他们在现实境遇中的喜怒哀乐,从杀马特到网红直播“社会人”,再到各种圈层文化、粉丝经济、小镇青年消费浪潮,他们在文化、消费、娱乐等领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教育分层是导致当代青年社会分化的第二个重要机制。在当今社会,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青年人的发展空间,大学文凭,特别是985高校的大学文凭,是谋取远大前程的通行证。有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成为青年群体社会分化的重要分野。大学生步入职场成为职业白领,其中985高校毕业生更有机会成为职场精英,获得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而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大都只能从事蓝领职业,未来很有可能落入社会中下层。

阶层分化是导致当代青年社会分化的第三个重要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推进拉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这一发展趋势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反映在家庭阶层背景的作用不断增强上。现今社会,父母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有助于子女在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竞争中胜出,由此强化了阶层地位代际传递效应,阶层固化特征显现。例如,在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中,网络媒体上关于谷爱凌、苏翊鸣、朱易等人精英家庭出身背景的争议,正是反映青年代际阶层分化的例证。

体制分割是导致当代青年社会分化的第四个重要机制,这一分化机制的作用范围局限于精英青年群体。一般而言,低文化层次、非专业性的中下层普通员工,体制内外分割特征并不明显。但是,那些985、211高校的优秀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竞聘事业单位而进体制内就业,还是选择体制外互联网大厂竞争高薪工作岗位,意味着走向不同类型的成功之途,在未来会分化为价值态度颇为不同的青年精英。一方面,两种选择本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体制内与体制外不同的工作氛围、单位文化、晋升方式、思想教育等,将进一步扩大两类人群的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青年精英。青年精英是青年群体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青年精英的体制分割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代际差异表现得前所未有的突出,而中国青年的差异化和多样性同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鲜明特征。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历程不仅打上了代际效应的烙印,同时也印刻着社会分化的烙印。如何缩小青年代际内部的社会经济差异,同时保持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是促进青年群体均衡发展的关键。

(原标题:代际认同强烈,代内分化凸显——当代中国青年的差异性与多样化)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李春玲 

流程编辑:U016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