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前身是石景山钢铁厂,新中国成立前已停产,上世纪50年代于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中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进行了承包制试点,在调整产业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完成了从山到海的搬迁。进入新时代,首钢创新升级跻身世界500强,首钢老厂区的“雪飞天”见证了“双奥之城”的无上荣光,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首钢,实现了又一次崭新的飞跃。

(1)创造生产纪录 结束有铁无钢历史

首钢始建于1919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首钢还叫石景山钢铁厂。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石景山钢铁厂的工人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中。

据本报1952年10月31日1版《完成全年国家生铁任务》报道,石景山钢铁厂于当年7月1日全面展开爱国主义增产节约竞赛,全体职工开动脑筋找窍门、挖潜力,提前两个月就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全年生铁任务,生铁产量也从1949年的2.6万吨猛增到34.2万多吨,比新中国成立前30年的总产量还多。

1952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1版

那个年代,石景山钢铁厂的工人们劳动热情高涨,他们不但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生产新纪录,还在竞赛中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仅1954年第一季度,全厂就有574名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767项。其中一位职工提出的建议实行后,全年能为国家增产节约5.3亿元(旧币)。(1954年5月28日《北京日报》1版,《石景山钢铁厂走上了技术革新的大道》)

1958年,石景山钢铁厂进行扩建。高宏/摄

当时的石景山钢铁厂虽然号称“钢铁厂”,实际上却只能炼铁不能炼钢。直到1958年,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

作为首都开展一系列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石景山钢铁厂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进行了扩建。据本报1958年4月7日1版《石钢的速度》记载,扩建前,石景山钢铁厂有五座高炉,其中两座是中型的,三座是小型的,年产量总计40多万吨。扩建后,石景山钢铁厂增加两座大型的高炉以及炼钢设备。

1958年4月7日,《北京日报》1版

1958年5月28日,石景山钢铁厂扩建工程开工典礼举行,朱德副主席亲自到场剪彩。三个多月后,石景山钢铁厂用14天创造了建成第一座侧吹转炉的奇迹,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

此后,石景山钢铁厂的发展日新月异。1964年,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石景山钢铁厂建成;1965年,石景山钢铁厂高炉喷吹煤粉、入炉焦比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炼钢技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1967年9月13日,经冶金工业部批准,石景山钢铁厂正式更名为“首都钢铁公司”,也就是人们后来熟悉的“首钢”。

(2)率先实行承包制 为北京工业“打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北京的工业发展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努力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

1979年上半年,首钢13项技术经济指标夺得全国冠军,7项指标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1979年8月3日《北京日报》1版,《用五十年代装备打出七十年代水平》)同年,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首钢2号高炉改造工程竣工投产,是我国当时技术最先进的高炉。(1979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1版,《首钢一座新型现代化高炉建成投产》)

1979年8月3日,《北京日报》1版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首钢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率先实行了承包制。1981年上半年,由于国家计划要求钢铁减产,首钢估算全年只能完成利润2.65亿元,不但比上年减少2516万元、下降8.67%,而且比规定上缴给国家的财政任务2.7亿元还相差500万元。为了走出一条“提高经济效益,力争减产增收”的新路子,首钢在企业内部推行了经济责任制,采用全面包、层层包、包到人、包保合一的办法,把公司对国家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上缴利润、分品种的产品调拨量以及节能等各项任务,加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全面工作的要求,层层落实到了厂矿、处室和车间、班组、个人,并根据贡献的大小实行有较大差别的奖励。

1973年,老首钢厂区。王振民/摄

这种办法实施后,全厂6万多名职工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81年实现利润3.14亿元,比上年增长9.42%,上缴利润比上年增长8.9%;1981年上半年月平均利润为2334.5万元,实行经济责任制后的8至12月,连续五个月利润在3000万元以上,创当时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1月22日《北京日报》1版,《首钢实行经济责任制走上提高经济效益新路》)

1982年1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首钢的承包制为北京工业“打了样”。198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挑选部分大企业实行首钢式的利润递增包干办法,以打破“大锅饭”“铁饭碗”那一套平均主义的束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首钢则凭借承包制获得了超乎寻常的活力,连续10多年实现利润递增20%。

1979年,首钢正在建设中的新2号高炉。王振民/摄

上世纪90年代,首钢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特别是1992年获得国务院赋予的投资立项权、外贸自主权和资金融通权后,不断迈上新台阶。到1999年时,首钢已从一个单纯生产型的钢铁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以钢铁业为主,兼营矿业、机械、电子、建筑、海外贸易等多种业态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1999年9月2日《北京日报》1版,《首钢迎来八十华诞》)

(3)产业结构调整 完成从山到海搬迁

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以及申奥的成功,首钢的发展与北京环境及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03年9月,北京市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首钢结构调整规划。

2005年2月,首钢搬迁调整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根据批复,首钢在北京地区保留总部、研发体系和其他非钢产业,冶炼部分全部从北京迁出,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的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一个年产量8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2005年3月1日《北京日报》1版,《首钢将建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新钢厂》)

2005年7月8日,《北京日报》5版

当时,首钢已是北京最大的国有企业,拥有产业工人数量占全市的六分之一,如此大规模的企业搬迁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何况首钢搬迁后还会对北京的经济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首钢搬迁调整是改善首都环境质量、调整首都产业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势在必行。由石景山到渤海湾,一场从山到海的搬迁拉开了序幕。

2005年7月7日,首钢为燃烧了47年之久的5号高炉举行停产仪式,向这座累计产铁近3000万吨的“功勋高炉”告别。(2005年7月8日《北京日报》5版,《首钢“功勋高炉”光荣退役》)2010年6月26日,首钢京唐钢铁公司2号高炉点火烘炉,这座5500立方米容积特大型高炉的投产,标志着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炼铁系统全面启动。(2010年6月27日《北京日报》1版,《亚洲最大首钢2号高炉昨点火烘炉》)2010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一期第二步工程投产。至此,首钢搬迁调整的历史性任务基本完成。

2010年11月19日《北京日报》1版

搬迁后的首钢大展拳脚,实现了产业技术快速升级。搬迁之前的老首钢,一座2500立方米的高炉要270人操作,一个料仓要5个人一起上手,从炼铁厂到炼钢厂,1500℃高温的铁水几经折腾才能运到转炉;搬迁之后的新首钢,拥有两座5500立方米的特大高炉,只有一个操作室,两班加起来110人就能操控,管理料仓一个人即可代管,从炼铁高炉到炼钢转炉铁水倒运“一罐到底”,几乎没有温度损耗,节能集约效益立竿见影。

更值得一提的是,搬迁之后的新首钢,“克隆”了北京最先进的线材冷轧技术,能生产高附加值的冰箱板、汽车板等高端板材,国内家电巨头的订单也随之纷至沓来。(2010年11月19日《北京日报》1版,《一场从山到海的搬迁》)

2011年7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搬迁调整后,首钢依托钢铁主业、非钢产业和兼并重组企业三大体系创新升级,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200亿元,同比增长近1倍;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41%。在2011年7月发布的世界《财富》500强中,首钢成为首家上榜的中国市属国企。(2011年7月25日《北京日报》2版,《首钢“搬”进世界500强》)

首钢的搬迁还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成为示范和引领。原来为北京钢铁业服务的设备维检、备件加工制作、自动化等一批企业到曹妃甸建立了基地,带动了当地相关服务业1.2万人就业。

(4)老厂区转型 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

2013年,首钢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位于石景山的首钢老厂区转型正式启动。作为本市“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培育的产业新区,这片8.63平方公里、饱含新中国重工业发展厚重历史的土地,确定转型“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2013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2版,《首钢老料场改“炼”文创》)

2013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2015年,首钢石景山老厂区的“新生”有了实质性突破,包括主厂区在内的改造、新建、基础设施等11个项目积极推进,由吴良镛等院士领衔担纲的园区整体转型方案也确定下来。主厂区功能分区确定为“五区两带”,“五区”包括工业主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区、总部经济区和综合配套区;“两带”包括滨河综合休闲带和城市公共活动休闲带。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63公顷,规划区内的总建筑面积约1060万平方米。(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1版,《11项重点工程启动首钢老厂区将获新生》)

2018年1月31日,《北京日报》5版

冬奥为首钢的转型发展带来全新机遇。过去的精煤车间老厂房改造成了速滑、花滑及冰壶三座国家队训练馆,曾经的运煤车站改造成了国际一流的冰球场馆。(2018年1月31日《北京日报》5版,《首钢老厂房打造“四块冰”》)继这“四块冰”落户首钢后,单板滑雪大跳台也在老厂区建成,因其赛道曲线好似敦煌壁画中“飞天”的丝带飞舞,又被誉为“雪飞天”。在2022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上,“雪飞天”见证了中外运动员“冲天一跳”的精彩表现和北京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双奥之城”的无上荣光。

今日首钢园

如今,首钢石景山老厂区已华丽转型,人们喜欢称之为“首钢园”。在这里,旧日高炉保持着浓浓的工业风,翠绿的石景山与洁净的群明湖相映成趣,全民畅读艺术书店、小米线下体验店掀起了青春艺术的浪潮……昔日首钢的老厂区正在加速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贾晓燕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