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阅读》 (波兰)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译林出版社

亲爱的朋友,或许你想要零星了解一些关于家居改善的知识?或者是关于合法捕猎和预防性射杀的小细节?抑或是你从未关注过的关于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故事?那《非必要阅读》绝对可以满足你。

辛波斯卡的这本书收录了她从1953年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为一份波兰报纸写的专栏,96篇千字上下的文章以“读感”的形式,饱含她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她什么都读,因此我们能看到五花八门的内容,从各类畅销书到经典小说,从科普书籍到名人到日记,从哲理书籍到罗马神话……前一篇在聊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的日记,后一篇就从西班牙史诗《熙德之歌》观照骑士的代价;前一篇在读趣味科普如《暗杀大全》《角斗士》之类,后一篇就一本正经地为你分析园艺及饲鸟指南。她所提到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一种观照和思考:大众该读什么样的书,针对作品又该有怎样的阐发?对于这个问题,她自己的诗歌《种种可能》跨过万水千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近乎完美的解释——“我偏爱书桌的抽屉。我偏爱许多此处未提及的事物胜过许多我也没有说到的事物。我偏爱自由无拘的零。”

当今时代,很多人处在纷繁杂乱的现实生活中,为很多棘手的事情烦心,总是幻想能惬意地品一杯茶、听着唱片,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安心读书,但不得不说这种日子很难实现。不过,这或许为形式更加温和的“非必要阅读”提供了存在的土壤——不需要特别了解某位作家、特别知道某方面的背景,只要拿出书,随时随地获取一点有用或无用的小知识,就能收获一份心灵的满足。辛波斯卡这些短小的随笔或许没有特定的主题,但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内在指向,即“自由无拘的零”。“我们到底应该倡导并接受怎样的阅读”也没有固定的指向,只要你觉得能有所收获,那就是值得的。

这些随笔在辛波斯卡看来,更像是不加修饰的“速写”,并说“任何人如果坚持把它们称为‘书评’,那会引起我的不快”。这些东西只是她阅读过后觉得值得被记录的,正与我们看完一本书后的第一反应类似,自由而无拘,充斥着天马行空的联想和私人化的感发。

比起严谨的评论文章,“速写”是一种被大多数人忽视的评论形式,但同样是“必要”的。其一,它与严肃评论文章的受众有差别,能让普通读者在没有接触之前体会到阅读的自由。纵观全书,辛波斯卡评论的大多数书籍我们无缘窥见,但即使你没有阅读过这本书,也能对其产生兴趣,她的目的也便达到了。如《残忍地》一篇,以令人一头雾水的题目开启思维,开头便叩问“我为什么读这本书?”,并顺着这个话题随性地谈下去。即使她知道这本书对她而言作用不大,但那又如何?积累知识获得的乐趣是独有的,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没有谁能给出固定的答案。不难发现,她的这种思路正契合了普通读者的阅读思路,很少有人在初读过后就立马能以系统深刻的思维看待作品,散发而多元的思考才最为正常。不知不觉中,读者同盟间隐秘的默契早已形成。

此外,“速写”文本自身也有着自己的锋芒与趣味。辛波斯卡的“速写”有些是对想象力的召唤,也有不少对文学作品的辛辣而有锋芒的解读,给我们的阅读增加了理解和阐发的角度。通过阅读圣西门公爵《回忆录》而写成的《侍臣的地狱》一篇,辛波斯卡对路易所统治的凡尔赛宫殿的景致做了描绘,这些景致由人构成,我们可以站在时代背景或更高视角来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可以将他们共同放置在圣西门描绘的不同的地狱种类中,成为置身于其中的“志愿者”。

读每一本书都需要付出时间成本,而在这些小文章里,我们看不到有哪一篇流露出勉强写作的情绪,也没有哪一本书被她吐槽是“漏洞百出、不值一读”。这也是一种启发——当在初读后直接做出“不值一读”的评价时,我们该反思这种价值评判的来源在何处,是不是在以固有的现代社会观念去评价一部作品?当这种固有观念成为范式,那毫无疑问会抹杀一部作品的真正魅力,人人只顾批评它显而易见的缺点,背后的闪光之处则无人问津。辛波斯卡选择性回避了那种被固有观念所规束的写作,将所有的书都拉到一个平等的关系里,给更多人注意到它们的机会,与书籍对话,与辛波斯卡对话。

阅读是内心的旅程,不经意间会迸发出了不起的能量,能让我们通过文字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波兰诗人米沃什形容辛波斯卡“她在自己的诗里面静默”,我想,她同时也在自己的“速写”中栩栩如生,从书籍中发现生活,从书籍中发现乐趣。即使书页被撕扯,它仍比我们持久,它会伫立在书架上,它们将永存。

(原标题:跟诺奖诗人辛波斯卡学“速写”式读书 没用又何妨,随便读读也很好)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白羽洁

流程编辑:L019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