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期全面对外开放后,温榆河公园二期首个项目——昌平二期建设项目上月底正式开工。这里自古水网纵横,滋养着两岸的鱼米之乡,但也曾“臭味缠身”“灰头土脸”。如今,经过疏解腾退,这里水清岸绿,环境怡人,是京城最大的“绿肺”,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

滋养出鱼米之乡却“十年九涝”

温榆河公园地处清河、温榆河的交汇处,因水成园、治水造园,水与园的结合是温榆河公园的一大特色。因此,说到温榆河公园,不得不先说温榆河。它是北京市五大水系之一,也是唯一一条发源于北京的河流,流经昌平、顺义、朝阳等地区,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

这条河,曾让人又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充足、清澈的温榆河水灌溉了庄稼,养育着百姓,被河水滋养的两岸,自古便是鱼米之乡。

为了争取大丰收,1956年,北京东郊区修扩建了温榆河扬水灌溉工程,这也是当时本市郊区最大的一项农田水利工程。该引水渠约长48公里,可以灌溉2.3万亩农田,预计可增产粮食460万斤。(1956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2版,《温榆河扬水灌溉工程今天放水》温榆河边甚至还兴建起鸭场,公社社员们计划全年要生产十万只商品鸭。(1959年2月25日《北京日报》2版,《温榆河上养鸭场》

1956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2版

1959年2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1956年,温榆河边农业生产合作社鸭业生产队饲养的填鸭 李晞摄

恨它,则是因温榆河“十年九涝”。那时,一场大雨过后,温榆河水位直接超过警戒线,再加上周边一些区域地势低洼,泛滥的洪水常常淹没两岸的村舍和庄稼,给沿河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1956年,河堤被连日的雨水冲决三处,部分田地被水淹没,抢险社员正在堵塞温榆河一处决口。王一波摄

多年来,沿河各区县以农田排涝为中心,对该水系进行过多次治理。直到1958年6月,十三陵水库建成,横锁住年年为患的温榆河的支流沙河,拦蓄了大量洪水。(1958年6月12日《北京日报》1版,《十三陵大坝土方工程完工》)

此后,各种水库水闸、渠道、小型水电站等工程不断兴建,人们希望以此控制住这条水患频繁的河流,目标是“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1970年至1972年,为了根治温榆河的水涝灾害,北京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组织沿河的几个区县共同治河。河湾裁直了,温榆河远离村庄,顺着人工开挖的新河道径直南流。原来的旧河湾变成了公社的养鱼池,一年能供应首都市场3万多斤鲜鱼。河套的沙滩地经过改良,开出400多亩苗圃,育树苗160多万棵,远远看去,如茫茫翠海,似绿色屏障。(1973年11月17日《北京日报》2版,《京东百里气象新》)

1970年12月,公社民兵和解放军战士清淤治河。刘胡摄

治污还清再现水乡美景

不断加固堤防,各种“缝缝补补”,温榆河还算平静地度过了20年,但也眼见它不堪重负:河岸坍塌,河床淤积,断面缩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1991年夏季的一场暴雨,让温榆河两岸多个乡镇地区再度成为汪洋,果树和农田被淹没,给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10月底,温榆河整治工程开始施工,这也是当时本市水利建设重点工程中任务最重、土方量最大的一项。经过一个月军民的奋战,到11月30日土方工程基本完工,温榆河旧貌换新颜。(1991年11月2日《北京日报》1版,《温榆河整治工程破土》)

1991年11月2日《北京日报》1版

那时,由于温榆河两岸人口骤增、企业密集,大量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昔日碧波荡漾的河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发黑发臭的污水和绿油油的漂浮物,每到夏季臭气弥漫。曾经一脉清流的温榆河,变成了一条“臭味缠身”的污水沟,打此路过的人们无不掩鼻嫌弃。那时,流域内竟有700多个排污口,年排污量占全市总排污量的三分之一,水质严重超标。(2002年4月8日《北京日报》1版,《为了京城天蓝水绿》)

终于,2001年11月,“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全线动工。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4年的全流域综合治理,温榆河要实现“水清岸绿,部分通航,周围最适人居”的目标。

围绕创建生态走廊,各项整治工程陆续展开:朝阳段疏挖河道23公里,两侧绿化带宽200米,并用埋设截污管道、采用湿地、砂滤等生态处理方式改善温榆河水质。昌平区也以治河为龙头,带动沙河卫星城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在温榆河河床两侧营造30米宽的湿地,种植荷花、芦苇、蒲草,河两岸各营造50米宽的永久性绿化带。坐落在温榆河南侧的北郊化工厂本是昌平的纳税大户,但每天要向温榆河排放污水七八百吨,为还温榆河以清净,昌平区政府痛下决心,对该厂停产整治,并相继关停了京建源油毡厂、北京滤纸厂、健北化工厂等近百家污染企业。(2001年11月20日《北京日报》8版,《温榆河铺设生态走廊》)

水清,岸也要绿。

温榆河48公里河道两侧200米宽的绿化带建设同步全线启动,绿化带由沿线4区县依据各自地貌特点分别组织施工。2002年秋,温榆河绿化带基本完成,朝阳段形成了“银枫秋韵”“花团锦簇”“春花绽放”“翠堤春晓”等5个绿化景点;在昌平段,则春看花,夏赏绿,秋观色,冬赏雪,每个季节都有不同景致。(2002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1版,《染作江南春水色》)

得益于四年多的不懈整治,曾遭受严重污染的温榆河变成了一条绿色生态走廊,水清岸绿,水鸟成群,再现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同时,这里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中水站,排入的污水变成了清澈无味的再生水,温榆河成为本市最大的再生水基地。(2005年9月14日《北京日报》6版,《温榆河成为北京最大再生水基地》)

2005年9月14日《北京日报》6版

2006年9月底,温榆河昌平段率先实现局部通航,游人可乘游艇来往于郑各庄与沙河水库之间,饱览沿线绿色生态走廊风光。此时的温榆河通过治理排污口、营造湿地等手段,水质大大净化,鱼、青蛙、白鹭等一度绝迹的动物又重回温榆河怀抱。(2006年9月30日《北京日报》5版,《万温榆河昌平段通航》)

清退砂石场打造京城最大“绿肺”

孙河,是温榆河上著名的古渡口。千余年来,温榆河不断地流淌,不仅带来滋润万物的水源,也带来了优质的沉砂。得天独厚的位置,让孙河乡沙子营村以盛产优质砂而得名。

但对村民来说,这并不完全是好事。早在孙河建乡时,很多砂石经营者就来此租地挖砂,非法砂石场越聚越多,仅沙子营一个村最多时就有22家。温榆河畔的这片土地被砂石场、搅拌站、废品回收站等低级次产业围堵得喘不过气,大片的森林、碧野和湖泊因此消失,只留下漫天沙尘、垃圾和刺耳的机器轰鸣。

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低端产业,温榆河又开始了一次新的飞跃。2015年春天,朝阳区针对低级次产业进行清理,孙河乡35家砂石场和上百家出租大院被拆除清退,脏乱不堪的村庄恢复了整洁,腾退收回的上千亩土地全部用于绿化。尘土飞扬了20多年的沙子营村要与湿地为伴,成为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一部分。(2015年11月20日《北京日报》6版,《孙河清退低级次产业建万亩湿地公园》)

2015年11月20日《北京日报》6版

2015年3月,沙子营村清退非法砂石场。李继辉摄

腾出空地,产业留白。在疏解腾退过程中,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客看好这块黄金地段纷纷上门,有的想建国际学校,有的想建科技公司,但这些都被孙河乡政府婉拒了。拒绝需要底气,孙河乡的底气在于,这些疏解腾退出的土地将全部用来建设公园,“栽下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2017年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孙河乡四拒投资客》)

2018年3月,以沙子营村为中心,方圆2.4平方公里范围内正式开建温榆河公园示范工程,腾退地块渐次铺上绿毯。横跨朝阳、昌平、顺义三区,温榆河公园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后比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要大6倍,是本市最大的湿地公园,还将成为本市最大的蓄滞洪区,既是京城最大的“绿肺”,又能把下游通州新城的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保证城市副中心的防洪安全。(2018年1月19日《北京日报》5版,《建成区两成土地变“海绵”消纳雨水》)

按照全市的总体规划,温榆河公园及周边的建设将借鉴杭州西溪湿地的模式,将湿地公园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西至立汤路、北至白马路和北六环路、东至京密高速和机场高速、南至东北五环,凡是要入驻这22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产业,都需经过严格的筛选,使之与区域定位、湿地环境相匹配。(2017年8月24日《北京日报》9版,《最大湿地公园全球征设计方案》)

2017年8月24日《北京日报》9版

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

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在建过程中,市领导多次到此专题调研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生活、生机”内涵理念,分步实施、精心打磨,要把这个北京城市最大“绿肺”规划建设好,打造新时代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2020年6月9日《北京日报》1版,《坚持生态生活生机理念规划建设好温榆河公园》)

终于,备受瞩目的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于2020年9月1日开园,先期建成的2平方公里共有花溪锦田、玉湖、松云华盖等10个景点。到今年9月,包括昌平、顺义在内的一期全面对外开放,迅速成为市民体验郊野风貌、休闲游憩的好去处,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

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开放。赵熔摄

为了突出自然生态,园内近九成为乡土植物,其中食源蜜源植物多,节水长寿植物多,并遍植国槐、元宝枫、鹅掌楸、白蜡树等大规格苗木,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还专门保留了“原始林”,划出1.4平方公里生态留野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不采取修剪、割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树木花草长成什么样,全部交给大自然进行演替,给鸟类、昆虫和小动物提供自然生境。(2020年9月17日《北京日报》13版,《造城留荒野》)

此外,因棚改、拆违而产生的建筑垃圾也没有一扔了之,而是经过资源化处置变成再生骨料、再生水处理渗料、生态海绵砖等产品,用到了公园中。(2019年7月18日《北京日报》7版,《温榆河公园起步区明年开放》)

2019年7月18日《北京日报》7版

更难能可贵的是,东园的湖泊边有连绵的沙滩,孩子们能亲水玩沙,也是对于拆迁腾退的沙子营村的纪念。当年村口的狭长柳树林也保留了下来,设计成了公园重要的视廊,游客可凭此远眺。(2020年9月2日《北京日报》7版,《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开园》)

由于与多个大型居住区做“邻居”,温榆河公园跟那些只能“远观”的公园不同,这里非常亲民:示范区西园在柳沟开辟了3万平方米的帐篷营地,市民可在此露营;“东囿云稼”景区有全市首个建在公园里的观光型蔬菜园,紫色、白色的羽衣甘蓝,黄色的茼蒿花和京水菜以及甜菜、油葵等,构成了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田园景观,让市民在公园里就能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耕文化。(2021年5月13日《北京日报》6版,《温榆河公园建成首个观光型菜园》)

2021年5月13日《北京日报》6版

如今的温榆河公园,成了京城最热门的大公园,连续两年荣登“北京网红打卡地”榜单前列。而且,一期工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成效显著。前期生态监测中,已发现了中华秋沙鸭、大鸨、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马口鱼和野大豆等多类珍稀动植物。目前,公园二期正在加快推动立项和开工,力争年底前全部开工。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袁京

流程编辑:u028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