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石景山、门头沟、通州、怀柔、密云五区,被正式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再加上此前已获批的平谷、延庆,本市已有7个区获此殊荣。

然而,北京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殊为不易。降雨等气候条件本就存在天然短板,再加上超大型城市的人口、建筑和产业密度都很高,土地资源宝贵,让城市拥抱森林,绝非轻而易举。

那么古都北京是如何打造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现代城市风貌?

大尺度绿色簇拥城市副中心

理念之变:城市要成长在林海间

2004年,我国的森林城市建设正式起步。在试点阶段,森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措施和做法都没有明确定义,相关部门将其定位为一项林业宣传活动。每年选一个绿化不错的省会城市举办论坛,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属地干部介绍情况、交流做法,以此来传播理念,凝聚共识。此后数年,森林城市的规范标准逐渐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做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部署,国务院正式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批准列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这意味着森林城市建设不仅是一项宣传活动,更被纳入了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相关落实措施,除东西城之外,有条件的14个区都将开展创建活动,并在2025年前达到全域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北京曾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城市。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契机,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在悄然发生——

从前,生态建设往往要为产业、人口的扩张让路。“一块地拆出来之后该怎么规划?各职能部门要一起开会定方案。十来年前,我们绿化部门虽然也在会议桌上,但其实并没有多少发言权。经常是工业园区、居民小区都规划好了,我们才去锦上添花。黄金空间早就没了,只能‘见缝插绿’。”一位在园林绿化部门工作多年的干部感叹这些年的变化,“现在不一样了!甭管地块大小,开展规划的头一件事是要做生态评估,把绿色空间先定下来,然后才能布局住宅、工业、商业等。”

先造林,后建城,这样的理念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城市副中心在规划之初就确定了“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可以说,这座城市就是要孕育、成长于郁郁葱葱的林海之间。短短数年,比纽约中央公园还大两倍的绿心已经开放;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上,规划的13座公园已完工9座;与北三县之间的森林城市群也正加速建设,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足够的绿量是森林城市的基础,而创建森林城市的内涵远比这丰富许多。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分为五大类共36项,既包括林木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硬标准,也注重树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等林业高质量发展内容。此外,生态产业、科普和义务植树等,同样是创建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任务指标落细、落实、落小,各区各部门拧成一股绳,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打响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攻坚战。

多元增绿:既不怕大也不嫌小

十年间,本市森林覆盖率从37.6%提高到44.6%,平原地区森林资源总量更是翻了一番,在平原区形成万亩以上绿色空间斑块30处,千亩以上绿色空间斑块260处。绿量增速如此惊人,靠的是因地制宜、多元增绿。

衙门口曾是长安街西延线最后一个自然村,约有4400户居民。前些年,村内私搭乱建严重,道路被挤得只剩窄窄一溜儿,卫生和治安隐患都很突出。2017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启动了衙门口棚改项目,居民搬迁,宝贵的土地腾了出来。

去年,村子旧址建成了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面积有将近100公顷,成为石景山区的门户绿地,也是京西最大规模的留白增绿片区。残砖碎瓦之上营造出起伏不定的微地形,遍植花木,彩虹廊架、生态桥、骆驼会馆、溪流休闲广场等景观节点亮相。

在建成区开辟绿色极不容易。“疏解出的大地块,我们可以大刀阔斧建公园。但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就要结合城市发展和空间布局去见缝插绿。”石景山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白建锋说,“增绿空间是一寸寸挤出来的,既不怕大,也不嫌小,所以才有了石景山‘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绿色布局。”

房前屋后、河畔路边,绿色一点点生长出来。深秋时节,记者来到永定河引水渠石景山段,岸线并不是灰突突的混凝土水泥,而是因形就势开辟了带状绿地,松果菊、蓝花鼠尾草开得茂盛,跑步的人络绎不绝。

与都市和平原相比,山区增绿自有不同之处。门头沟、怀柔、密云本就林海茂盛,不但不能继续做“加法”,反而要做高质量发展的“减法”,让林木生长得更健康、壮实,种类更丰富,野生动物能自由栖息。

门头沟的上苇甸村,2000多亩的侧柏林蔚为壮观,树龄已有五六十年。不过由于林子过密,树木互相争夺养分和阳光,长势并不好。去年起,门头沟园林绿化部门在这里开启林木抚育项目,仅保留树形好、长势壮的侧柏,将密度从200株每亩降至60株每亩。类似的项目,门头沟在过去五年已完成42.4万亩。

此外,地处深山的门头沟还拥有本市重要的自然保护地,全面保护了褐马鸡、金雕、中华斑羚、豹猫等动物的栖息地,并实施百花山葡萄保育工程。今年,门头沟还启动了“迎豹回家”计划,同河北谋划共建华北豹生态廊道和保护区。

公共普惠:打开绿色共享新方式

通州潞城镇的东刘庄,村子仅百余户,方圆约千亩。村庄敞亮静美,600株老树根深叶茂,3万株月季藤缠砖墙,几乎家家户户门外都摆几盆花草,拾掇得干干净净。深秋的萧瑟,在这个京郊村庄被神奇地冲淡了。

“走,带你去转转,我们新建的花园不比城里差。”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国脚步轻快,带记者来到了村口公园。这是一片深深浅浅的绿,微地形起伏有致,有塑胶跑道、座椅。村子的南、西、北三面,被三处类似的公园环绕着。

往前数几年,好多小厂子扎堆儿东刘庄,有鱼竿厂、绣花厂、家具厂、腻子厂,村里村外全都算上,也没有一片像样的绿地。大伙儿想逛公园,要么奔大运河森林公园,要么去15公里之外的西海子公园,总归是不太方便。如今,绿色给村庄带来了幸福感:家门口就有好看好玩的公园。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过程中,全市建成绿道1218公里,新建城市休闲公园190处、城市森林52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460处。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了很多市民的切身感受。

作为城六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朝阳也已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正等待相关部门验收。在大尺度绿化的基础上,今年,朝阳践行“城市公园”理念,尝试改变公园绿地的封闭管理模式,让市民能够共享森林城市的建设成果。

“园子有60公顷,东西长4.8公里。从前,绕着园子有一圈儿水泥墩和铁栅栏,总共有19个门区。咱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其中一个门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负责人说。短短两个月,这里就完成了“拆栏透绿”,门区化为一条被花境簇拥的小径,与市政道路无缝相连。旁边紫菀、松果菊、山桃草等高低错落,如打翻了的调色盘。

护栏拆了,腾出不少边边角角的空间,大多用于建设便民设施。毗邻公交站的地方,建成了状如叶脉的临街座椅;狭长的人行道边,则是灰瓦白墙、什锦花窗;中轴路边的“松花长垣图卷”小景落成,意境取自“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的诗句。

“公园就在我家楼下,但从前要绕几百米才能进门。要想去安贞医院,那更得绕好大一圈儿。”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如今和公园不再隔栏相望,24小时开放后,晚归的年轻人也能逛园子了。

朝阳区有52处公园将陆续变开放式绿地。目前,庆丰公园、大望京公园、望和公园北园等42个公园已完成“拆栏透绿”,总面积超820公顷,拆除围栏约3.6万延米。

价值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京郊的生态涵养区,山高林密,绿量早已达标。创建森林城市的工作重点是森林健康经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以及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今秋,怀柔区渤海镇的栗花溪谷亮出新容。这是一条长8.1公里的山沟,位于怀沙河生态绿廊腹地,穿过三渡河、四渡河、六渡河、渤海所4个村,因沟内遍布栗树而得名“栗花沟”。山沟里满目翠色、栗花飘香,来游玩的市民倒是不少,可这荒山野溪,道路坑洼不平,景观稍显单一。

近几年,渤海镇将道路两侧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并开展基础设施提升和沟域绿化。这个秋天,栗花沟升级为栗花溪谷,沿沟建设了一条步道和7处小公园,栽种波斯菊、百日草、向日葵等植物。几座漫水桥卧于溪上,流水叮咚,景色悠然。明年春天,古栗园就将开放,栗花溪谷的游客踏过碎石小径,能观赏33棵500岁以上的粗壮栗树。

平谷作为本市首个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的区,也在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熊儿寨乡地处平谷北部,近年来,造林地主要分布在老杂劣果园、山前平缓空地、夹心地等地块,总计逾7000亩。这样一来,不但整合连通了面积较小的生态斑块,提升了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还为林下经济的发展蹚了路。在南岔村,栗子林下建了50栋蘑菇菌棚,夏天,总有一股淡淡的菌香飘散在林间。熊儿寨村、北土门村总共择取100余亩林下土地,种植10万株耐阴性较强的油用牡丹,并开发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等特色产品。

京郊如此,城区亦如此。高炉巍然、厂房林立的首钢园,结束钢花飞溅的历史使命之后变成了城市复兴新地标。群明湖等4个公园如翡翠般镶嵌在园区中,游客往来不断,可体味历史和自然之美。

心中播绿:人人爱绿植绿护绿

森林既是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形成乡愁景观的重要要素。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师法自然,不搞高耗水绿化,不种奇花异草,也不追求一夜成景、一夜成林。“通过大地植绿实现城乡统一规划,让城乡居民都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与“大地植绿”同样重要的是“心中播绿”,既注重政府主导,也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增强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越来越多的公园、林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邀孩子们走进森林绿地,呵护野生动植物,进而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夏天浓荫蔽日,可以观察不同的昆虫,夜里还能看萤火虫;秋天落叶满地,孩子们可以就地取材做树叶拓片;万物凋零的冬天,就为树木涂白、给鸟儿挂鸟巢。

据统计,北京共建成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30家、森林自然教育基地53处。不论是远郊的密林,还是繁华的都市,都有亲近自然的好地方。

通州城市绿心园艺驿站又名城市森林体验中心。入口处,一棵四人合抱粗的大杨树是公园建设时保留下来的,见证着这片林地的新老交替、历史赓续。体验中心由木质休闲长廊、森林书屋和园艺驿站几部分组成,室内面积160平方米,室外面积600平方米。游客在这里可以阅读、品茶,还能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做多肉盆栽、植物手工。

目前,首都园艺驿站总数达到了103家,因地制宜,各有特色,打通了生态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有的建在果园里,市民能亲手制作葡萄酒、水果罐头和果品盆栽;有的坐落在胡同里,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水仙雕刻、插花技艺、多肉植物栽培;还有的与科研单位联动,开设园林植物科普课程。

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2025年前,北京全域将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构建更加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让生态文明理念在更多人心中扎根。

石景山区莲石湖

名词解释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指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专家观点

以森林城市为载体推进生态建设

王成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评比,某种程度上是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引领各个城市在这个品牌之下,以“森林城市”这个称号为载体,推进城市生态建设。

过去,北京只在山区有林带,总体的绿量基础比较薄弱,而世界级大城市理想的森林覆盖率是30%左右。对于大城市来说,很多资源可以通过大区域平衡来解决,通过购买的方式与其他地区互通有无。但生态建设却不能如此,必须靠自己解决。舍不舍得、能不能够拿出土地来开拓绿色空间,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近年来,北京迅速补齐了生态资源总量的短板,绿化结构也发生了彻底改变。现在飞机快要落地首都机场时,我们不仅能看到山区林带,也能看到森林和城市镶嵌相依。造林工程多采用乡土树种、地带性植被,特别注意避免“奇花异草”进城、“人工景观”进村,树立了地域乡愁生态景观的观念。

城乡一体规划,也是北京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特色。北京的村庄有村头片林,水边有滨水森林,农田有防护林,形成了林水相依、林田相护的绿化格局。城乡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差距在缩小,城市有绿荫,乡村有美景,没有生态割裂和景观断崖。

森林城市建设要久久为功,称号的获得不是终点,而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原标题:本市已有7个区获评“国家森林城市”,超大城市是如何拥抱森林的—— 绿润京华)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朱松梅

流程编辑:L019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