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鼓励孩子们走进森林山地与自然对话,使得自然教育成了一门新兴的课程。然而,记者发现,自然教育行业人员素质和课程质量鱼龙混杂。

孩子们在松树下收集掉落的松塔。朱松梅摄

一些课程“有自然无教育”

在北京的公园景区,经常会遇到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观察花草、认识鸟类,还有的在林间组织活动、游戏,类似的活动都属于自然教育的范畴。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不少问题。

问题❶

公园玩一圈敷衍了事

“这就结束了?跟从前的秋游没什么区别!”陪孩子上完一堂自然教育课,妈妈王飞雪有点儿蒙。

由于儿子课余时间总抱着手机玩,王飞雪就给他报了自然教育课。“这个课程学费188元,如果能学到东西也值了。”她说,没想到,老师就是带着孩子们在某个景区玩了小半天,认了几种常见的花草树。“这钱花得实在不太值。”

“有自然无教育”是个普遍现象。近年来,很多机构纷纷转型做起了自然教育。老师们经过简单培训,认识一些昆虫花树,就开始给孩子上课了。但是,因为很多“老师”根本不懂,也没有建立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自然教育的体验并不好。

问题❷

知识讲解漏洞频出

梁冰和9岁的女儿曾一起参加某旅行社组织的自然研学课。“听着听着,我就觉得不对劲儿。”梁冰说,老师指着一只蚂蚱说是螽斯(蝈蝈)。“只要稍有昆虫知识,都不会把蝈蝈和蚂蚱混为一谈。讲错了还真不如不讲。”

市园林绿化局宣传中心的邵丹深有同感。有一次,她在公园遇到一个研学团,顺耳一听就抓住带队老师两个常识性错误,于是她赶紧上前更正。

“大自然千变万化,所以自然课不会像语文、数学一样,可以做到高度标准化。好的老师,应该让孩子听懂自然的语言。”邵丹说,比如一只花椒凤蝶飞过来,老师不仅能认得,还能解释这只蝴蝶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附近是不是有寄主等知识。

问题❸

捉虫拔草破坏自然

一些露营、夜观等活动,打着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旗号,却做着破坏环境的事。就拿夜观活动来说,一些机构会使用手电筒,甚至诱捕昆虫制作标本。而正规的自然教育机构则会引导孩子们减少用光,不得不打光时,会用红布遮挡手电筒,把对夜行动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京郊的野山、残长城,同样成为自然教育乱象的重灾区。今年10月,一家培训机构的4名老师带着23个孩子,被困怀北镇椴树岭村,最后是消防员把他们营救下来。

体验

一堂好的自然课

记者曾经上了一堂自然课。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苍龙’。”带队的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话语很有亲和力。他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只植物分类收集盒,并特意叮嘱:不能摘、摸任何动植物,只能在老师允许的时候,收集地上掉落的叶子和果实。

这场自然之旅从玉兰树开始。虽然玉兰花早已没有,但老师却在干枯的枝头发现了宝贝——一枚枚灰黑色的、毛茸茸的芽鳞。“北京的春天,最早开花的就是玉兰。这是因为玉兰早在前一年的秋天,就已经孕育出了花的芽鳞。”老师娓娓道来,“芽鳞还有一个用途,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一个男孩子高高举起手:“老师,这我知道,是毛猴!”“没错!毛猴的身体是玉兰芽鳞做的,四肢和头部是蝉蜕做的。”老师表扬道。

告别玉兰树,大家继续前行。迎面有两株秀丽的白皮松,五米开外则是一株雪松。老师安排小朋友们在此停留,仔细观察着松树的树干、松针和球果,了解这两种松树的区别。白皮松一束松针共三枚,树干外皮有白色蜡质粉末;雪松的一束松针共三枚,雌雄异株且花期不一致,树龄在30年以上才有可能结果。

无意中闯入的小动物,更是成了这堂自然课最好的素材。当孩子们围拢在一块巨石旁认真听课的时候,一只小青蛙不知从哪里蹦了出来,蹲坐在石头上东张西望,引得孩子们围观和躁动。“大家不要靠太近,这会吓到它。”老师降低了声音,示意大家留出更多空间,接着就讲起了蛙的知识:“这是金线侧褶蛙,身体两侧各有一条金褐色的背侧褶。它只能往正前方跳,如果要调转方向,得先原地蹦着转动一下。蟾蜍就不是这样,它能拐着弯跳跃。”

短短两三百米的路程,老师带大家了解了孑遗物种猬实、“植物界的大熊猫”水杉,途中还与一只上蹿下跳的欧亚红松鼠不期而遇,共同聆听了两只绣眼鸟的清脆鸣叫。

一路走、一路讲,孩子们嘁嘁喳喳问个不停,各种问题都没难住老师。两个小时的课,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节奏,兴趣满满,收获颇丰。

发展

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公约

市园林绿化局宣传中心主任马红告诉记者,如今,自然教育对家长已不再是个陌生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有意识地带孩子走进森林、亲近自然。

自然教育对儿童成长意义深远。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和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不仅是认识各种动植物,更重要的是学会反思生命、观照自身,建立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

近年来,北京的生态空间不断扩展,森林覆盖率已达44.6%,为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优质场域。目前,北京已在200余个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各类基地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建设了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西山自然观察和休闲教育等10处不同类型的森林文化示范区,创建了森林音乐会、森林夏令营、“悦”读森林、森林大篷车等文化品牌和知名活动。

今年9月,2022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发布《北京宣言》,倡导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走进自然,接受教育。宣言承诺,将大力推动制定自然教育行业系列标准指南、规范公约,实现行业良性发展,提升自然教育机构管理运营能力,形成自然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同时倡议将每年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全国自然日。北京自然教育未来将会更加广阔。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朱松梅

流程编辑:u03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