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超市买点儿年货,因为手里拿不了,就花1.2元从结账台买了可降解购物袋,没想到刚走出超市门,袋子就破了个口子;过年约好友聚餐,接到服务员递来塑料膜紧紧包裹的消毒餐具,拿出筷子戳或用手抠,“砰”一声,饭还没吃,每人先交了1元“餐具费”……近日,不少市民向记者反映,生活中有些钱让人花得有些“不舒服”。

案例1

可降解购物袋“又贵又难用”

头两天,市民王女士在逛街时恰巧走到一家连锁超市门前,“快到正月十五了,买几袋元宵和汤圆尝尝。”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她分别挑选了1袋传统黑芝麻馅元宵和2袋传统山楂馅元宵,还有1袋大黄米汤圆、1袋“网红”榴莲馅汤圆,刚从冰柜里拿出来的元宵和汤圆,包装袋很冰手,王女士索性把它们都抱了起来,“这些我都想尝尝,索性一次多买点。”

这家超市距离王女士家有1公里左右,就这么抱着回去也不是办法。来到结账柜台前,她又额外花1.2元买了个大号购物袋。“‘限塑令’嘛。这袋子是可降解的,为环保做贡献。”王女士没想到,刚走出超市门,可降解购物袋就被汤圆的包装拉开了一个口子。

担心购物袋因此“罢工”,王女士又把元宵和汤圆都抱在了怀里。“这1.2元花得真不值。”回到家,她马上和家人抱怨起来,“往后去超市,还是自带尼龙袋吧,省心又省钱!”

专家分析:

可降解购物袋未来将物美价廉

为什么可降解购物袋会给人一种“又贵又难用”的感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市民过去用的那种不容易降解的塑料袋,原料是聚乙烯;现在市场上大部分可降解购物袋,原材料都是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相比之下,后者非常环保,但是可能存在容易融化、承受不住拉力的情况,因此会让市民感觉“不好用”。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说,随着近年来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原材料产能迅速增长、成本持续降低,可降解购物袋的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在北京工商大学建设的“可降解生物基材料”新型研发中心,记者见到了可降解购物袋的生产流程。工作人员把一袋混有竹粉原料倒入设备,几分钟后,设备就制作出了新型环保材料,再经过二次加工,就能生产出可降解购物袋等制品。“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发展,长远来看,生物降解购物袋不管是价格还是质量都能取得一个平衡。”翁云宣表示。

案例2

1元“餐具费”该花不该花

1月30日晚,记者来到朝阳区姚家园路旁的一家烧烤店,用手机扫描餐桌上的点餐二维码,屏幕上跳出的并不是琳琅满目的菜单,而是“请选择就餐人数”,输入“2人”后,账单上自动加了2元。

“这是餐具费,每人1元。包含水杯、盘子、勺子、筷子。”服务员解释道。难道顾客不交这1元钱,就不能用餐具了吗?面对记者疑问,服务员面露尴尬,只回了一句:“这是必选的。”

“这1元钱不花也不行呀。”一位顾客说,要是光“撸串”,当然可以不使用筷子、盘子这类餐具,可是这家烧烤店还同时售卖麻辣烫、锅包肉等特色菜肴,“总不能手抓饭吧?”

连日来,记者走访通州、大兴等多个美食街发现,收取“餐具费”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很多顾客虽然不理解“餐具费”,但碍于面子大多不会找商家理论。面对记者采访,大家终究还是“不吐不快”——“结账时才发现餐具也收钱,心里难免不舒服。”“我们一落座就把塑料膜包装拆了,才发现外包装有一行小字:餐具2元。”

律师观点:

若没提前告知,商家涉嫌侵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餐饮业经营者应当免费提供符合质量标准和卫生条件的餐具,餐厅不能额外收取餐具费用。”北京市晨野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中伟说,虽然有些餐厅会提供封闭包装的成套消毒餐具,但是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餐厅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使用的是收费餐具,就没有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原标题:购物袋刚拎出门就破了!这些小钱花得消费者心里实在不舒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陈强

流程编辑:TF065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