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据悉,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由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承建,是中央在京重点项目,历时3年多完工,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核心区,与中国科技馆以连桥隔空相连,建筑内部地上四层,由序厅、报告厅、展厅、演播厅以及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等组成。
“场馆功能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中国科技界的全媒体中心、现代化科技成果传播平台、国际科技组织总部服务基地。我们在建造时也突破了多项创新技术,让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从建造之初就科技感满满。”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项目经理邢剑兵说。
圆与方,是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建筑的形态组合,体现了设计师“天圆地方,辩证思考”的思想观念。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项目副总工庄寿松解释说,“方”为建筑整体,而其中的“圆”,主要指圆形屋面,由正弦波曲线环绕而成,寓意“传播”主题。圆形屋面抽象提炼出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柱、檩等元素,在屋顶呈重檐、格构式的形象,完美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外幕墙设计亦独具匠心。层层收分的水体形态,是由玻璃和铝板相间的折线排布而成。“这个折线排布,巧妙地营造出夕阳西照、光影交错的内部空间氛围,形成室内外的和谐统一。”设计人员说,层层收分的幕墙,既象征着对科技的不断攀登与进取,又将自由的水体形态自然过渡至东侧,融入统一的城市网格环境。
如此独特的设计如何建造出来?第一个难题就是钢结构搭建。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有一个横跨58米的大跨度张弦梁组合穹顶屋盖结构,目前尚无可借鉴的工程经验和细化的计算模型。
为有效破解难题,项目团队引入大跨叠层-超长悬挑重型复杂钢结构体系和数字孪生建造体系。项目建设管理全面采用BIM技术,进行全过程虚拟建造,成功指导了实际施工。“最终测算,穹顶环形钢梁实际应变与理论值偏差控制在0.01%之内,高标准完成了既定目标。”邢剑兵说。建造过程中,项目还同步建立起数字集成化健康监测系统,对结构功能性、环境荷载长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预警与诊断。
不久前,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项目通过BSI(英国标准协会)严格审核,荣获BSI BIM Kitemark风筝标志认证,成为亚太区域首个荣获该认证的项目。“这个风筝标志是全球最知名的质量和安全符号之一,是对企业项目交付的BIM能力的权威衡量,如今已成为全球公认的质量标志。”邢剑兵说。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项目建造过程中,采用由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自主研发、中建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管理平台。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项目生产现场屏幕上显示的智慧管理平台,集成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安全管理、质量及进度管理、工程管理电子化等模块,借助BIM、AI、热成像等技术。能随时对项目管理进行针对性数据化分析,成为施工方案和进度调整的科学依据,形成项目管控“千里眼”,实现绿色生态建造。
据悉,未来,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还将用于举办论坛、成果发布、学术交流等活动,成为中国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工程和国家级科技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向全世界展示国家科技形象、科技实力、科学精神的国家窗口。(通讯员:吴钰清)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