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在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2024年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中,全国五市县“一把手”谈耕保经验,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作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耕地保护经验介绍。
守好沃土良田
来听五市县党政一把手谈耕保
↓↓↓
副中心在耕地保护上
有哪些成功经验?
取得了哪些成果?
点开看视频↓↓
稳耕保粮规划先行
风吹麦浪,副中心“丰”景如画。
夏至,正是小麦收获的季节。在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的一处地块中,大型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麦田中忙碌穿梭,一垄垄成熟的小麦被卷进机器,小麦收割、麦穗脱粒、秸秆还田等作业工序一气呵成。金黄的麦粒堆成小山,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仓廪实,天下安。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刻认识首都耕地保护的特殊重要性和政治示范性,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把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的要求落实到了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
2023年,通州区出台全国首个区级非建设空间系统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非建设空间规划及镇村实施指引(2021年—2035年)》,主动探索耕地整体管控与系统保护新模式。
《指引》制定了数量、空间、产业、配套、质量、生态“六位一体”的综合目标体系,采取“两换两结合”复耕路径,以大田引导区推动耕地集中集约布局,创新形成了“规划引领定目标+推动复耕保空间+集中连片谋格局+统筹调度促实施+多措并举助发展”的耕地保护经验。
“稳耕保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规划以非建设空间为突破口,突出耕地保护优先。以19.28万亩耕地保护空间为基础,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形成6个万亩级、55个千亩级大田引导区,实现大田范围内复耕地块占复耕总量82.3%、大田范围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占耕地保有量80%的“两个80%”目标,为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同时,按照“以耕地保护为引领、以关键核心指标满足为目标、以空间布局协调为手段、以用途精细管控为指引”的生态要素协同思路,协调田林水要素空间关系,划定农田空间集中连片区、林地空间优化引导区、水域空间保护管控区,综合考虑水林田等重要自然资源要素保护、生态过程维系、生态功能保障等多个维度,提升数据精度,深化形成适合副中心本地特点的三级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农业园变身科技园
这里是通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州区耕地资源有限,且在南部地区相对集中。
北京城市副中心因地制宜,以科技赋能为支撑,向规模化集约化要效益,以耕地保护优先,推进耕地集中集约利用。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粮菜种植结构,划定3万亩种子科研实验基地,努力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和国家“种子硅谷”,着力实现“藏粮于地”向“藏粮于技”精进。
该产业园覆盖于家务乡、永乐店镇、漷县镇、马驹桥镇4个乡镇93个行政村,立足农作物种业和叶类蔬菜两大主导产业,以“现代种业创新高地”为目标,正全力打造国家“种子硅谷”。
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名单中,通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北京唯一上榜园区。
一张底图全方位管控“田、林、水”
为深入落实耕地保护战略要求,把耕地保护提高到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首要和优先位置,通州区以最严肃的态度、最强硬的措施,切实扎紧扎牢耕地保护的“篱笆墙”。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耕地保护措施落地,通州区采取了多元闭环措施强化耕地监管。制定非建设空间镇村规划实施指引图册,确保全方位科学传导管控要求。制定“一镇一册”“一村五图”,将“田、林、水”要素落实到一张底图上,确保主体责任压紧压实。强化信息化手段,构建“卫星天上看、视频重点盯、人员地上巡”的一体化监测监管信息数据库,采取“三长联动”网格化巡查,实时动态掌握非建设空间的用途变化情况,实现了“一巡三查”“一图三落”。
该负责人表示,通州区还将从深入探索实行区、镇(乡)、村三级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机制、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行动、规范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持续加大违法违规处置和监督监管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用途管制,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未来,通州区将进一步借助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以耕地保护为核心,整合各领域政策,不断推进耕地保护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全面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提速发展。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