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江南”,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水乡”,而被称为“江南文化之源”的嘉兴,正因为大运河的穿城而过,让水与城的对话变得鲜活而璀璨。
在嘉兴,悠长的马家浜文化脉络,为后世的富庶与漕运文化兴起奠定根基;
在嘉兴,领跑世界的航运“黑科技”——长安闸坝,书写着运河水利工程的传奇;
在嘉兴,与北京有着同名的长虹桥,至今仍在运河上发挥着作用;
在嘉兴,还有那古镇非遗,在历史与文化的融合传承中走向更灿烂的未来。
在嘉兴,正因运河的流淌,让这里的故事都更加洗尽铅华而包容独秀。
7000年前那片田奠定漕运基础
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来到浙江段,有一块如诗如画的土地,她就是拥有禾城、长水、秀州等雅号的嘉兴。
历史的脉络,让这里的运河文化独具特色。这里是7000年前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地,后续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表明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更印证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的多元化与多样性。2003年嘉兴举办“江南文化节”,金庸先生为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嘉兴,亲笔题写了“江南文化之源”。
兽面器耳
步入满是江南文化精品的嘉兴博物馆,指着一件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具有同样造型夸张且表情细腻多变的镇馆之宝——兽面器耳,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二级调研员陈建江感慨地表示:“你看它双圈大眼,周围刻有放射状的眼睫毛,就像涂了‘睫毛膏’似的。它粗鼻上翘,张口呈吼叫状,面部肌肉一边松弛,一边紧绷,表情十分丰富,虽为兽面却又有人的表情,是极为罕见的新石器时代陶塑珍品。”
文化在传承中交融,在陈建江看来,马家浜文化是嘉兴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色,而运河文化则是在这片底色上最闪耀的一抹色彩,两条文化脉络共同赋予嘉兴更强大的文化自信。漫步于这片土地,耳畔似乎轻轻回响起古老的水声,诉说着多样文化在发展中的积淀与传承。
如今,大运河穿城而过,18座古镇“串珠成链”,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静静镶嵌在嘉兴的田陌间。承载着7000年前古人智慧与生活烙印的连绵田畴,仍在滋养着后世的鱼米之乡。“7000年前的马家浜先民已充分利用水网地势,开垦湿地种植水稻。在马家浜文化罗家角遗址中发现的水稻谷粒,共出土籼稻、粳稻156粒。这表明当时人工水稻种植技术已相当成熟,嘉兴地区不仅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地区之一,更为后世江南漕粮运输奠定基础。”陈建江说。
北京嘉兴都有一座长虹桥
大运河,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连接着南北,也将以嘉兴等吴越之地为代表的江南文化带向更广阔的天地。自古以来,大运河便是商贾云集之地,文化交流的桥梁。每艘水上的船只,都是一段故事的承载,每次水波荡漾,都是历史的回响。嘉兴,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为这条伟大水道上的重要枢纽,见证了多少风云变幻。
“北京有座长虹桥,嘉兴同样有座长虹桥。”面对同为镇馆之宝的国家二级文物《顾梁设色虹桥画舫图》,嘉兴博物馆保管利用部主任刘云峰说,嘉兴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大运河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优美的造型、雄伟的气势和精巧的构造不仅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工程技术水平,更是迄今仍在大运河上发挥作用的极少数运河古桥梁之一,也是大运河申遗的遗产点段之一。
《顾梁设色虹桥画舫图》采用高远广景法构图,整幅画有650多个人物,绘有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嘉兴王江泾镇运河边长虹桥水域的盛景,反映了当地民俗民风及人民生活富足安乐、热闹又有条不紊的状态。它以高耸雄伟的三孔石拱桥(长虹桥)与绿掩古寺庙(一宿庵)作为人物活动场景,千舫云集,万人空巷。画中桥上人流如潮、比肩相挤;桥下船只纵横,交织如网;岸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
《顾梁设色虹桥画舫图》
“这幅画深受大家喜爱,称得上是嘉兴版的‘清明上河图’。”刘云峰介绍,此画由顾梁作于清咸丰丙辰年间(1856年)。彼时长虹桥所在的王江泾镇极尽繁华,店坊林立,是江南重要的丝绸贸易集镇。昔日的镇区有三条大街十分出名,分别为一里街、丝行街、百岁街,《顾梁设色虹桥画舫图》描绘的正是当时繁华之景。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清军与太平军在王江泾激战,全镇被大火连烧七天七夜,繁华街市毁之一炬,空余长虹桥孤独地矗立在大运河上。“因为这幅画记录了王江泾镇被太平军焚毁前的繁华盛景,除艺术价值外,还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刘云峰说。
长安闸坝书写世界航运先进水平
一河通今古,文脉传千年。穿越2500多年历史、绵延3000多公里的大运河集纳了半部中华文明史。嘉兴曾铸就灿烂辉煌的文明,也孕育了沿线众多独具特色的古镇古街,被誉为“运河第一镇”的嘉兴海宁长安镇就是其中之一。
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
元代诗人萨都剌在《宿长安驿》中描绘了长安镇的景象:“坝北坝南河水平,客船争缆水云腥。乡音吴越不可辨,灯火黄昏如乱星。”诗句中,长安镇的繁华与喧嚣跃然纸上,当日千帆过闸、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更令人心向往之。当采访团在40摄氏度高温中来到长安镇,一场甘霖不期而遇,烟雨间千年前景象似乎再次“活”了过来。
作为大运河遗产点之一,长安镇的出名,正是源于“三闸两澳一坝”。长安运河研究学者,曾参与大运河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高建林冒着细雨,带记者来到长安闸的上中下三闸遗址,整修过的红漆栅栏,木纹本色的硕大十字转盘,还有历经磨砺留下深深凹槽的巨石,让人颇有一眼千年的穿越之感。2012年,长安闸遗址考古发掘完成,经考证当时闸道宽6.9米,足见航道之宽阔。
高建林告诉记者,自杭州流出的上塘河,经长安镇,与东苕溪流域的崇长港相接,继而迤逦向北,是为江南运河。上塘河与崇长港,上下河流高低悬殊。于是长安镇上筑起闸坝,是为长安闸坝。船经此处每次开一闸使相邻两段水位持平,船只遂得以通航。两澳类似蓄水库,搭配一坝可更好调节水位。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更以实物呈现了长安坝考古成果,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和数字沙盘等,生动再现了“三闸两澳一坝”的工作奥秘。
长安闸遗址
“今天虽河上喧哗不似当年,但长安闸坝遗址犹存,成为这段运河上唯一以实物形态留存的‘复闸’,完善而复杂的航运系统匠心独运,见证了中国大运河昔日的辉煌,代表了当时我国水利航运设施建设的世界先进水平。”嘉兴运河文化、海宁长安运河文化收藏传播人,嘉兴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方林峰介绍,长安闸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在应用,不少长安人都是看着钱塘江潮起潮落,听着长安闸起落声音长大的。
长安闸作为古代大运河上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方林峰表示,它是古代连接不同水系的重要枢纽,为宋代江南运河三大堰之一,也是江南古运河上规模最大的运河设施之一。据《新唐书》记载,长安闸建设三年,共运出粮食700万石,其繁忙程度可谓“天下第一闸”,长安镇也因此被称为“江南巨镇”,号“十里长安”,闻名江南。伴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长安闸也成为入选的重要遗产节点。
桐乡非遗特产热销京津冀
在嘉兴桐乡乌镇这片水乡,河岸青苔遍布,垂柳轻拂。小舟摇曳,渔歌唱晚,悠然自得。这里的每一条小河,似乎都延续着大运河文化的血脉,流淌着古老又新鲜的气息。在温润的微风中,似乎依稀能听见古人的细语,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水边垂钓、撒网,将生活的点滴与梦想的希望交织在一起。
时光荏苒,乌镇已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现代人心灵的归宿。地处江浙沪黄金地带与杭嘉湖平原腹地,乌镇境内河流纵横交织,大运河依镇而过,这里也拥有着足足1300年的建镇史,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流水之上,古韵犹存,清风徐来。“濮绸是桐乡濮院的传统丝绸产品,它有花绸、花绢、花绫、花罗等,跟当时的杭纺、湖绉、菱缎合称江南四大名绸,不仅远销海外,更是历代朝廷贡品,始终是大运河漕运的重要物资之一。”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资源开发科(文物科)科长朱宏中娓娓道来,“大家熟知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其中的濮绸衣物就依然需要我们这里提供的原材料才能修复。”
濮绸
嘉兴桐乡与京津冀的深厚渊源还不止于此,朱宏中介绍,濮绸始于南宋,织工精美,料面细密,坚韧耐磨,具有风吹不碎、晒不褪色等特点。据说,清朝宫廷所用黄龙旗,就是采用濮绸制成。
“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广受北方人喜爱的杭白菊,也是我们桐乡的非遗特产。”朱宏中介绍,古代的“杭白贡菊”一向与“龙井名茶”并提,是昔日的皇家贡品,也是漕运的热门货。桐乡是杭白菊原产地,然而古代桐乡信息闭塞,当时桐乡产白菊大都通过安徽茶商销往外地。茶商利用杭州知名度,亦为保守产地秘密以便独家经销,遂将桐乡白菊冠以“杭白菊”之名。
无论濮绸还是杭白菊,这些承载着非遗记忆的乡土物产都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灵魂。“目前,桐乡已拥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3项、省级22项、嘉兴市级82项、县级146项。”朱宏中望着静静流淌的大运河表示,在这朴素而美丽的地方,以历史为帆,以文化为桨,一切都会驶向更灿烂的未来。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