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北京在变绿喊你来植树 盘点几十年来全市人民劳动成果

2017-03-24 08:59 编辑:TF005 来源:猜你会好奇

2017年3月24日讯,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又到了最适宜植树的时候。今天,“绿色”是全民认同度最高的发展关键词,而回望荏苒时光,“北京在变绿”,也正是几十年来北京上上下下、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劳动成果。

1950年代

“义务劳动星期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就明确了大搞绿化的方向:一、北京气候干燥,冬春季节常有大风,要调节湿度、保持水土、抵御风沙,必须多种树。二、尽管设立了园林事务所,不断扩充绿化工程队和保养队,但仅靠专业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打一场植树造林的“人民战争”。

1955年4月1日,《北京日报》1版

“植树,对祖国有益的劳动!”1955年,北京市委发出“绿化首都”的号召,动员全市各机关、厂矿、学校、部队和郊区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植树造林运动。

目标是:三年内,全部绿化西山,迅速改变京城里里外外,特别是新建单位和居民区连片荒山空地以及马路干线、河湖堤岸旁缺少树木林荫的状况。

1958年3月21日,《北京日报》1版

绿化养护与市政建设,成为北京大规模群众性劳动的重要内容,参加“义务劳动星期日”蔚然成风。每到星期天,成百上千的工人、干部、战士、学生扛着红旗、自带干粮涌向各个工地。

1955年,五十二中的同学在永定河畔植树。冯文冈/摄

1966年,市公安局职工在复兴门植树。高安才/摄

“动员广、干劲足”,是那会儿春季植树造林运动的特点。一时间,北京出现了不少由群众命名的新林和公园。

东郊少年儿童们在十里堡北边空地植树一万六千多棵,命名为“红领巾公园”。德胜门外新挖的人定湖畔,青年们种上大量树木,命名为“青年公园”。

北京日报社职工在西山植树。李晞/摄

总面积十二万六千亩的西山地区,也在三年时间里栽了两千一百万株树,再经封山管护,到1962年秋,北京人民总共在这里花费了43万个劳动日,终于把解放前岩石裸露、山洪频发、活像个癞痢头的西山建设成了一片新绿的风景区。

1960-1970年代

“栽一棵得活一棵”

群众植树轰轰烈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植树成活率不高。经市园林局检查,1955年北京春季植树平均成活率88%,其中群众植树的成活率一般的只到70%,个别单位植树的成活率甚至低到50%左右。

1964年5月12日,《北京日报》1版

为何种树不见树?《北京日报》曾这样总结:有些单位只图“场面大”,不问实际效果,在一块不大的地方,挤上成百上千的人,结果大家都使不上劲;有些单位在外地争购珍贵品种的苗木,远道运来,不能及时种植,加上栽植技术不高,以致成活率很低;还有些单位以为种树只要随便挖个坑、把树苗插进去就完事了,不注意后期浇水、养护,结果种的树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死掉了。

1961年,虎坊路居民给小树浇水松土。冯文冈/摄

针对各地植树状况,中央对于造林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但要快造,而且要造好;不但要多栽,而且要栽活;不但要植树,而且要育苗;不但要造林,而且要护林”。

1963年,小学护林队员劝说破坏树木的孩子。高宏/摄

1964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林业部汇报时指示:从中央到地方,每个负责同志,除年老有病的外,每年都要带头种树,为群众做出好样子。

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人民绿化祖国,决定3月12日为植树节。从这年3月开始,每年春季,各级领导都会和群众一起参加植树造林,并逐渐形成惯例。

1979年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1979年4月9日,日报3版刊发中国林学会《关于首都绿化的问题和建议》。其中数据显示:1949年以前北京市街范围的行道树长度仅80公里。经过三十年,市、县两级公路共计3400公里长,除局部地段外,都已绿树成荫。文章同时尖锐指出,北京绿化虽确有成绩,但还是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面积扩大的幅度,且存在相当多绿地被蚕食侵占的情况。

1980年代

“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五棵”

1981年,四川发生罕见水灾,邓小平同志指出洪涝灾害涉及到林业,涉及到木材的过量采伐。他指出:“看来,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还不行。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3棵或5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

1981年12月8日,《北京日报》1版

1981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随后,国务院颁布了相关实施办法。

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偏寒,为适时植树,提高成活率,规定每年四月第一个星期日为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

1981年,宽街小学学生春季植树。叶用才/摄

1984年9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新世纪

“预约义务植树点得赶早”

2003年,北京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昌平南口五大风沙危害区完成最后治理,全部披上绿装。2006年,全民义务植树进入第25个年头,25年间,北京人共义务植树1.62亿株,成活率88%,保存面积70多万亩,相当于种出了160多个颐和园。

2006年12月13日,《北京日报》1版

2013年4月,市民到金山岭植树。庞铮铮/摄

2012年后,随着北京平原造林工程启动,造纪念林、植纪念树、包门前绿化、认建认养绿地等形式异常火热,每到植树季,全市各义务植树点总是早早预约满员,稍微去晚点,准就没地儿了。

怀柔景区“大手牵小手 一起来种树”活动。卜向东/摄

番外

刘恒和《老卫种树》

1996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1版

刘恒,著名作家;卫桂英,延庆一位在大山上种树的农妇。

1996年11月21日,日报一版“作家写真”专栏,以近乎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特约撰稿人刘恒采写的长篇人物通讯——《老卫种树》。

上世纪80年代初,卫桂英所在的三司村是个有名的穷村,村里想通过绿化造林改变面貌,动员大家包山种树。村民会上,汉子们一片沉默,快奔五十的老卫站出来:“我是党员,我包了!”是党员又怎么样?大家对老卫的老伴儿说:“你媳妇上了贼船!”

为种树,老卫把全家人连窝端上了村后的荒山,种下了100多万棵树。承包合同上除了补助费,看山费、抚育费一分没有。没有看山费就不看山了?没有抚育费就不抚育了?种完拉倒,死了活该?老卫不管这茬,天天和老伴儿往山的深处走去。她对刘恒说,这些树,长在山上,也长在她的心里。

为写这篇通讯,刘恒用了足足两个多月。作家的笔,写出了种树的艰辛,更写出了种树人有多爱树:“出门在外,她的眼里没别的,全是树。看见长得差的,就想还不如我种的呢!看见长得帅的,就暗自发誓我的树早晚有一天得超过它!”“买树苗费钱。老卫摸索着自己育苗,拉沙子、脱坯、挑水、做营养基。她累了一天,依旧长时间蹲在月亮底下,看着小苗儿出神儿。用老伴儿的话说,人都魔怔了,像棵罗锅树长在地里了。”

党报以这样的规格和体量报道一位普通劳动妇女是罕见的,许多读者纷纷联系编辑部要求帮助老卫种树。他们感慨,咱们得尊敬和记住这个老太太!记住这些不吭不哈干事的普通人。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公众号 猜你会好奇  作者 毛颖颖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