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探访藏在大院里的清末资政院 新华通讯与民初国会旧址

2017-04-12 17:18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走进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通讯社院内,可以看到被鳞次栉比的高楼所环拥着的数座具有期中西合璧风格的楼宇:一色的灰砖清水墙的外立面,精致的砖木结构,线条优美的弧形门窗,显得古色古香,庄重典雅。这一组精致的建筑,就是清朝末期的资政院旧址,也是民国初年的国会旧址。

作者 王密林


资政院外景,民国后为参议院,现已不存

明清时曾是驯象所

在明、清两代,这里是驯象所,专门驯养皇家仪仗队所需要的大象,附近的“象来街”“象坊桥”等地名皆来源于此。驯象所的大象均为缅甸、暹罗等中国朝贡体系下的藩属国所进贡,多年来一直为煊赫的皇家礼仪服务。但是,从1884年起,朝贡体系逐渐崩溃,旧日中国的藩属国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断绝了大象的来源,皇家仪仗不再配备大象,驯象所逐渐荒废。至清末,在此建立了京师法律学堂。

1910年9月23日,筹备“立宪”的清政府设立资政院。这是清政府仿照西方国家的议会形式,而又对其进行了精心改塑,严格限制其权限的中央谘议机构。清政府宣称“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的议员由皇帝委派的所谓“钦选”议员和由各省谘议局推选的“民选”议员各100人组成。它有多大权限呢?表面上它有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或修改法典及议定奉特旨交议事件等权,但议决事项均须“具奏请旨裁夺”后方能生效,完全是君主的附庸。

清政府参照日本宪法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却对议院的职权横加限制,满篇皆是“议院不得干预”、“非议院所得干预”、“不付议院议决”、“议院不得置议”等字眼,正式的议院尚且如此,遑论资政院这么个不伦不类的过渡机构呢?1910年10月3日,资政院第一次会议召开时,议员们早已到院恭候,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才姗姗来迟,而到会训话的摄政王载沣更是让议员们足足等了四个小时,如此的轻慢,可见这有名无实的“民意机构”在权贵们的心中地位是何等低微。

资政院借用京师法律学堂为会场,这是一幢西洋风格的两层楼房,改建时仿日本国会式样,将大讲堂改为议事堂,为半圆形,议员席亦是半圆形,上设御座,下设院长席、演说台,两旁设各部尚书侍郎出席答复席,演说台下有速记席,教员席改成了客厅及议员谈话室、休息室等。这些建筑在民国初期成为参议院,后来一度为音乐学院附中使用,位于新华印刷厂内,现已不存。

德国人设计了民初国会建筑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方革命党成立的临时参议院迁至北京,在清朝资政院的旧址举行了开院典礼。1912年4月,国会建筑群也开始筹备建设。临时参议院的东侧原为清度支部(清代掌管财政事务的机构)拟建设的财政学堂,因为清朝的灭亡,财政学堂不再兴办,于是这里被选作建设众议院的基址。参议院仍设在资政院旧址,这样参众两院相邻,参议院在西,众议院在东,门前的街道也正式更名为国会街,东边的“象房夹道”被改称为“众议院夹道”,即现在的“众益胡同”。众议院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基本是原财政学堂的旧有建筑,是中西合璧风格,西侧兴建了一座众议院的议场,也就是俗称的“国会议场”,是参众两院联席开会的场所。

国会议场由德国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主持设计,他曾经设计过清朝的资政院大楼,因建筑规模很大,除他本人外,还有另外8名欧洲设计师和5名中国设计师协助设计。大楼为德国文艺复兴风格,高四层,中部设议院大厅,右侧是参议院,左侧是众议院,主体三部分顶部均有穹顶覆盖。下部有柱廊环绕。二层设有记者室,配备了电话、电报装置,三层为议员办公室,设施更加齐全。这座庞大的建筑预算达到了一百万两平库银,清政府无力支付这笔费用,大楼刚刚打好地基,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此次建设民国国会,罗克格沿用了资政院大楼的平面,但为了节省经费,做了简化处理,去除掉气势恢宏的大穹顶结构以及所有华丽繁缛的装饰,外表采用灰砖清水墙,只有简单的线脚,基本没有装饰,体现出庄重简洁亲民的风格。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三角钢木桁架,坡屋顶,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面积是2100平方米,东、西、南三面都有狭长的门厅,主入口位于南侧,穿过门厅即为会议大厅。会议厅北面设议长席,另三边围以门厅、侧厅。一层会场内的座位呈扇形排列,二层三面围楼为旁听席,两层共有988个座位。会议厅后设椭圆形大休息厅和两个小休息厅,通过走廊与会议厅连结。室内设施简洁大方,墙面为抹灰壁柱装饰。国会议场北侧是议长办公楼,又被称为“圆楼”,因楼内会议厅平面为椭圆形而得名,地上二层,灰砖砌筑,屋顶为三角钢木桁架,楼内南部为三间休息室,北部为一半圆门厅围合一圆会议室,是大总统和议长们开会的地方。议场东面的两层楼房,是议员休息厅。议场东北侧的仁义楼(今红一楼)、礼智楼(今红二楼)是国会议员起草宪法办公场所。

国会在法律上具有不可解散的地位。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会逐步沦为军阀政客的玩物,屡次遭到非法解散,形同虚设。从第一届国会开幕到1924年11月24日民国国会寿终正寝,一共经历了三届国会,包括命运多舛、屡散屡复的第一届国会(旧国会),为皖系军阀把持的非法的第二届国会(安福国会),以及遭遇流产的第三届国会(新新国会)。国会的地位每况愈下,法统紊乱,纷争不已。国会议员也逐渐分化,有的始终坚持理想,直至以身相殉;有的南下参加护法运动,维护约法尊严;有的随波逐流,堕落成参加贿选的“猪仔议员”;有的甚至在民族危急存亡关头认贼作父,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地下党在此开会师大会

国会最终解散后,原参众两院的建筑成为北京法政大学的校舍。1927年8月,法政大学与北大法科合并为京师大学法科后,继续使用国会建筑。此后,这里发生了许多深具影响的事件。如1930年9月18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分盟,在当时的北平大学法学院召开成立大会,到会30余人,通过了《理论纲领》、《行动纲领》和《成立宣言》三个文件。1937年,国会建筑由日伪当局建立的新民学院使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会旧址一度成为国民党东北行辕和熊式辉的驻地。北大回迁后,这里改为北京大学第四院,1947年9月,在旧国会议场由北平各大学合唱团体联合举办了盛大的“助学音乐会”,票房收入用来资助缺少冬衣的学生。

1949年,在解放军入城仪式举行后第二天,即2月4日,2000多名中共北平地下党员在旧国会礼堂举行会师大会,会议由彭真主持,叶剑英、林彪、薄一波、聂荣臻、李葆华、刘仁等出席大会。会场上,为解放北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地下党员们眼含热泪,相互握手、拥抱,同享胜利的喜悦。其后,原在解放区正定的华北大学三部(文艺学院)的全班人马随解放军进城,进驻民国国会旧址。这支革命文艺队伍相当庞大:华大三部除设有戏剧科、音乐科、美术科外,还有歌剧队、话剧队和舞蹈队等。1949年9月,戏剧科搬至东城区棉花胡同,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音乐科搬至西城区鲍家街,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美术科搬至东城区帅府园胡同,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舞蹈队搬至西城区大翔凤胡同,成立了中央舞蹈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的所有中央级的文艺团体,追根溯源都诞生在这里,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文艺的摇篮。

解放初,民国国会的建筑成为新华通讯社的办公用房,1955年,国家对国会议场进行了修缮后,改为新华社的礼堂,直至今日仍在使用。1984年,国会议场旧址被确立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