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盘点中国杯子的发展史 三杯两盏敌他晚来风急

2017-05-26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一入夏就专门把那套光洁透明的玻璃杯翻了出来,一个大些的宽肚玻璃茶壶,配几个玲珑的双层小茶杯,每个杯子都配有一个合称的小木座,然后一套再全安坐在一个木盘之上。虽是用了几年的旧物,但每年夏天不拿出来就觉得少了什么。天热时配冷饮用极好,凉冰冰地握在手上,明晃晃地看在眼里,还没来得及把杯中物吞入肚中,暑意就已消了一半。端在手上时暗自揣摩,这可能有些类似李白诗中“玉碗盛来琥珀光”的效果吧!不过,一定要在夏天里才有这样的观感,更适合冬天的是相对厚实不烫手的陶杯瓷杯。

作者 晏藜


不论冬夏寒暑,人们每一天都要喝水,于是杯子便每一天都不可或缺。但这种不可或缺,却常常会以一种太过寻常的面貌呈现出来,人们渴了,知道要找杯子倒水喝,但却几乎不太会想起去探询手中杯子的由来,更何况现代人用东西,更新换代实在快,还没来得及珍惜玩赏一番,就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我自己也记不清从小到大换过多少杯子了。

较真说起来,如果从功用上看,早期人类用来盛水的树叶等物品虽然不能算杯子,也该被看作是杯盏的雏形了,毕竟那时起人们就已经有了借用物品来盛水的主观意识。而如今查有实据的最早的杯子见于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开始学会制陶,现代考古学家们也发掘出不少当时的彩陶杯。曾在国家博物馆见过一只“蛋壳黑陶杯”,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文物。整个杯身乌黑发亮,上半部分的形制很像现代常见的高脚杯,下半部分则像一柄烛台。所谓“蛋壳陶”,是说它的厚度就像蛋壳一样,这在当今都能算作不可思议的工艺,于是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但这是个例,当时掌握这种工艺的工匠凤毛麟角,产量更是有限。当时人们用来饮用的应该多是普通的陶杯陶盏,即便是贵族人家也不可能拿这种精品作为日用品,像“蛋壳黑陶杯”之类,则更多是作为一种礼器随葬陵墓,这也无言喻示着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的形成。随着后世工艺越来越精进,杯子的品类、材质也越来越丰富起来,像青铜制成的樽和爵、牛角等制成的兽状杯、玉石等雕琢而成的宝石杯,还有制瓷技术成熟后“定汝官均哥”的茶盏等,不一而足。

既有了杯盏,便自然而然就有了杯盏里面的东西。不过虽然都是杯中物,杯和盏却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杯多用于喝酒,盏则用以饮茶,两者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红楼梦》中,妙玉在栊翠庵中藏了几件家传的茶具:一件“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颁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还有一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还有那件“只怕你家里(贾府)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的、妙玉自己平日吃茶用的绿玉斗。曹公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这几件茶盏,本来就肯定已精致极了的,更别提中间还穿了那么些大名鼎鼎的“韵人”,这就更添了古意。

“玩古”是中国自古而今的一种风尚,“比起色华而气烈”的时物,“款素而性淳”的旧物有时更讨文人的喜欢,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君子常取旧而不取时”。即便是日常“对月赏花之茗碗酒樽”,也需“选择精工仿古者”,才能显出主人不俗的“韵致”来。

妙玉珍藏的都是茶具,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见到的那些“琼浆满泛玻璃盏”和“玉液浓斟琥珀杯”,则都是酒具。而杯中“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酒,曹公给它取名“万艳同杯”,表面是说这杯美酒聚集了天地间花木的灵气,实则隐喻着大观园女儿们命定的悲剧。杜甫说“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身前有限杯”,酒文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毋须多说。但杯中之物,人们一喝也就完了。就算美酒看似从古流到今,也只不过是上了不同的筵席、入了不同的腹中、解了不同的愁绪,终究有种留不住的抽象感。

但杯盏却不一样,不论“琼浆玉液”如何尽,心爱的“玻璃盏”和“琥珀杯”却能一年一年传下来,在平常的日子里,带给主人些许不一样的感觉。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