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6000“老物件”凝聚时代文化 朝阳区打造新型“文化馆样本”

2017-09-09 15:20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9日讯,旧粮票、缝纫机、凤凰二八自行车……在位于小关的朝阳区文化馆“老物件工作坊”里,保存着这些封存着几代人记忆的老物件;这座三层小楼中,还“隐藏”着被称为北京戏剧艺术新地标的“9剧场”,这是很多戏剧迷心中的小剧场“圣地”。

2015年,兵马俑灯彩在澳大利亚悉尼展览,受到热烈欢迎。

2013年,伴随着朝阳区成为本市首个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朝阳区所打造的新型“文化馆样本”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文化馆系统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标杆”,而朝阳区文化馆创新尝试的“以市场手段繁荣公共文化”、“以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反哺公共文化事业”的新型发展模式也让其成为了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中引人关注的新范本。

“老物件工作坊”
变废为宝 “捡”出“金牌”展览

“老物件工作坊”中的这个理发馆里的老物件大多来自1952年开业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理发馆。

“‘老物件工作坊’的缘起真是‘捡’出来的,20多年前,有一次我和同事经过一个小区,看到好多被扔掉的老物件”,在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看来,这些老物件的淘汰和沉积本身就是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最直接的文化现象,“我们把捡来的老物件收集起来,布置了一场名为‘我们身边正在消失的老物件’的展览,邀请居民来参观,很多居民都非常感动”。

当时被扔掉的柜子里还有一家人的老照片相册和全家福,相册的主人看完展览找到工作人员不好意思地说,能不能展览完毕后把相册还给他们,“我们当然会完璧归赵,因为策展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让人们能够珍视和记录时代变迁的印记,保存我们的文化记忆。”
从那时起,朝阳区文化馆从未停止收藏老物件,6000余件老物件生动再现着每一个年代特有的文化。在徐伟看来,这些老物件让文化馆的“围墙”消失了,“人们会觉得所谓的文化现象其实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真切。”

现在,“老物件工作坊”已经成为朝阳区文化馆的一大特色,甚至“老物件展”也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落地项目,不仅在首都博物馆进行展览,还曾以文化使者的身份走入香港历史博物馆,成为了朝阳区文化馆独具特色的一个“金牌”展览项目。

“9剧场”
精心打造 盘活公共资源

如果说“老物件展”的成功有些无心插柳,那“9剧场”所创造的小剧场发展奇迹则绝对是一个精心策划与完美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典案例。2004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文化馆,“9剧场”项目应运而生。从成立之初,“9剧场”就采用了产业化运作手段,走出了一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发展的道路。

“这些剧场都是我们在项目落地时,通过盘活文化馆现有资源,一点点改造而来的”,“9剧场”负责人樊欣颖介绍,“现有的这些剧场,只有行动剧场在整合前是专门做旅游演出的场地,其余的之前都与演出‘八竿子打不着’。正是因为文化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发展,我们做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盘活,做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保值增值,同时也做到了有能力将这些收益反哺到公共文化事业中。”

据统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9剧场”的年均票房总额现在每年都能超千万,演出场次近1000场,占北京市小剧场演出剧目的三分之一强。同时,“9剧场”一直秉持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本质属性,每年反哺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都在总创收的一半以上。“9剧场”还靠文化产业的收益,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戏剧节”、“非非戏剧节”等公益性戏剧活动,解决了因专项资金不足使活动无以为继的困境,从以前政府投入为主的“以钱养活动”模式逐步过渡到“以活动养活动”模式,事业与产业的双轮驱动使其发展呈现出了良性循环。

兵马俑灯彩
一波三折 开启全球巡展

在朝阳区文化馆有一群“漂亮的兵马俑”,他们“诞生”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年在奥运文化广场进行展出时,这些身高约两米、会发光的兵马俑灯彩最引人注目。朝阳区文化馆副馆长张馨元对这些“镇馆之宝”颇为自豪,“我们的兵马俑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收到了英国‘斯托克顿国际河畔艺术节’主办方的邀请,进行了首次海外展览。”

提到这些“漂亮的兵马俑”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张馨元记忆犹新,“看似实施起来不难的兵马俑灯彩,制作过程却是一波三折。”第一次试制的俑灯完全按照普通灯彩的扎制方法制作,造型圆鼓隆咚、不合比例;第二次试制,虽然各部分细致了不少,可没有本质突破,仍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此特别请来了清华工艺美术学院的专家。

经过专家指点,第三次试制出的兵马俑达到了设想效果。历时三个多月,40余名工人手工制作,最终,8种形态、共102尊“漂亮的兵马俑”亮相在北京奥运文化广场,并以其独特的创意性、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关注与赞叹。

随后,“漂亮的兵马俑”开启全球巡展,陆续出访了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爱沙尼亚、克罗地亚、捷克、哥伦比亚等国家,2016年3月28日,“漂亮的兵马俑”灯彩还受北京市文化局之邀,跟随习近平主席出访了捷克。

记者了解到,朝阳区文化馆的研发团队在2015年推出了“维他命兵马俑”的新形象,现在正在西安“丝绸之路艺术节”的主会场进行展出。

张馨元介绍,兵马俑灯彩已步入了良性的展览市场发展轨道,完全介入纯商业化运作模式,有着良好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下一步将推出衍生文化产品和周边游戏活动,推动“漂亮的兵马俑”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发展,让其有更大的能力反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马上就访
朝阳区文化馆馆长 徐伟

源于市场
回馈事业

作为朝阳区文化馆的领头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8年的馆长徐伟坦言:“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文化馆是干什么的?’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组织‘老老少少、蹦蹦跳跳’是民众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对文化馆工作的真实写照和定位,而其实‘全民美育’才是我们作为一个文化馆的终极目标,文化馆的职能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培养几个歌队、舞队,或者是将少数文艺爱好者培养成专家”,为了追寻文化馆的初心,徐伟和同事用了近40年的时间,“探索将文化馆回归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回归到‘民众教育’这个基本原点上。”

在徐伟看来,文化馆既体现群众性又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文化馆既是艺术馆、收藏馆、体验馆,更是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好去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文化馆树立了以“公共文化”为核心的办馆理念,将区域内的企业职工、农民工、学生以及高端白领、外籍人士等人群的文化生活都纳入到了文化馆的服务范畴,从而有了下岗女工打鼓队、大学生戏剧节、白领话剧社等一系列针对不同群体打造出的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

同时,徐伟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产业,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不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有些东西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市场是对公共的补充,他们是互动关系。”经过多年的探索,朝阳区文化馆在以市场运作繁荣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路径上越走越顺,“源于市场,回馈事业”的宗旨从未改变,文化馆通过文化产业获得的总创收每年都有一半以上反哺到了公共文化事业上,而这样的良性循环,最大的受益者便是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每一个普通人。

本报记者 左颖 朝阳区文化馆供图

(原标题:6000“老物件”凝聚时代文化)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