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40多位“90后”老人齐聚北京大学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访”西南联大

2017-11-01 11:42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1月1日讯,95岁的杨振宁来了,99岁的吴大昌来了,93岁的李德齐来了……今天上午,40多位“90后”老人齐聚北京大学,纪念他们共同的母校——西南联合大学。老校友们告诉记者,抗战烽火中,在西南联大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接受了顽强不息、学以报国精神的熏陶,激励他们在后来为建设新中国奋发努力。

今天上午,40多位“90后”老人齐聚北京大学,纪念他们共同的母校——西南联合大学。

早晨8点半不到,北大化学南楼附近的西南联大纪念碑前,就有几位西南联大校友和家属过来献花。记者见到了西南联大校委会常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孙女儿张元苓,她说西南联大的情怀已经在他们家代代相传,“我们每年都会去云南的西南联大纪念馆,最近一次是今年的五月。”

9点半,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校友们拄着拐杖、坐着轮椅陆续赶到。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们中许多人还能第一时间认出彼此,互相握手打招呼。老校友们纷纷提笔写下感想,记者看到,1945级校友陈春生写的是:“联大民主自由的精神,艰苦中刻苦治学、求学的精神永生难忘。联大精神永存!”校友们还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回到”西南联大,再看看当年的教学楼、图书馆。

93岁的1944级校友李德齐激动地回忆起当年自己报考西南联大的情景,“我坐了两天汽车从成都去重庆考试,就为了报考西南联大,燕京大学都不去!”他说,在西南联大期间最难忘的就是听朱光潜先生的课,“他一堂课讲下来行云流水,我们完全不会走神。”正是在西南联大期间,李德齐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于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11月1日,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之后该校于1938年迁至云南昆明,并改称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保存了抗战时期重要的科研力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据悉,西南联大一共有学生8000多人,从中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150位两院院士,创造了高等教育的奇迹。

在上午的纪念大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1938级校友杨振宁表示,西南联大的八年中自己曾经有七年是在那里学习,“这七年为我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幸运,在那个困难的时候得到那么好的教育,非常感谢西南联大!”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航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