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杨韬个展《寓言与场所》芳草地画廊开幕

2017-11-15 15:35 编辑:admin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2017年11月11日,芳草地画廊举办杨韬个展《寓言与场所》,由董冰峰先生担任策展人。展览主题中“寓言”指向艺术家创造的图像,是场所与展览空间的一种精神表达和具现,同时“场所”指向的是哲学和精神层面对空间问题的探讨,是寓言投射的载体和对象物。此次展览有意弱化“展览”被赋予的原本属性——陈列作品,而是将之作为艺术介入和干预场所的一个事件,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

杨韬个展《寓言与场所》开幕现场。

杨韬个展《寓言与场所》开幕现场。

杨韬个展《寓言与场所》开幕现场。

 

十几年来,杨韬的艺术创作过程一直保持着一种“实验”的状态,他以社会现场为问题轴心,展开了一系列的跨界艺术实践:运用多种媒介探寻材质运用的可能性;深入新疆克拉玛依戈壁滩将作品埋入地下,等待自然或人为的力量改变其面貌;参与到各式各样的建筑项目中,用艺术与空间发生对话……杨韬和很多艺术家不同的一点在于,他并不将关注点放于一件作品短期的成果或其即时所带来的效应,而是着重于这些作品在经过岁月的累积后集体爆发出来的力量。在这次阶段性展览发声的同时,这些被艺术家埋藏在中国广阔土壤下一粒粒的种子正在逐渐发芽……

侨福建设企业机构执行长黄建华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从左至右:策展人董冰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侨福建设企业执行官黄建华先生,艺术家杨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评论家朱朱。

 

这次展览是艺术家对过去所研究、思考和创作的一次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也对未来方向描绘出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轮廓。展览共展出二十余件作品,包含绘画、雕塑和公共艺术三个系列。这些作品被有意地排列于展场各处,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绘画作品多采用艺术史中的人们熟悉的图像或形象,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处理或刻意的语义错置,使得原有的图像或形象发生了和表现出根本的改变;雕塑作品将固有观念中所指代的“雕塑”打碎,用无序的方式拼接,探究其相互介入的方式和结果;公共艺术的呈现以影像为主,被记录下的画面被再次作用于绘画作品,形成一场新的跨媒介实验。除了展出作品外,被艺术家颇为看重的代表着创作过程的手稿、记录以及创作中产生的“物件”也将随之呈现。

策展人董冰峰主持学术讨论会。

艺术家杨韬学术讨论会发言。

从左至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艺术批评家朱朱,策展人董冰峰。

从左至右:艺术批评家朱朱,策展人董冰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艺术家杨韬。

 

在展览开幕当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首席运营官郭晓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民安,诗人、艺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朱朱,与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董冰峰就展览主题“寓言与场所”共同展开讨论研究。

【现场作品】

干预的褶皱研究-彼此 Intervening Research on the Fault-related Fold-Mutuality  140×55×90cm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2014

干预的褶皱研究-情爱 Intervening Research on the Fault-related Fold-Love  148×115×55cm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2014

 

杨韬艺术的多样化和多义性,一直持续在他十几年的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和作品形态中。一方面,他对艺术创作媒材,如:绘画、活动影像(Moving Image)、动画、观念雕塑及装置等创造性的运用,使得每一种媒介都可以转化为更具有包容与开放性的艺术观念;而另一方面,这种创造性其实应也可以归为艺术家持续的冒险与实验性:以社会现场为问题轴心展开,在个体与群体、单独的艺术作品与大规模的公共艺术项目为结合的一种“整体艺术”实践。

深灰实验Experiment in Dark Grey 121.5×101.5cm 综合材料Mixed Media 2008

塔 Tower 居中大幅239×152.8cm 两侧单幅 239×74cm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2016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十数年中,当代艺术从边缘角色正逐渐成为当下中国艺术、无论是评论研究还是市场活动的重要现象和生态,尤其是以2000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获得“合法化”为开端。在此过程中,和1990年代的“实验艺术”时期不甚相同的是,新一批的艺术家更加熟练和深入理解今天的中国艺术体制,甚至对于体制的思考以及对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也成为艺术实践或艺术创作中的主题表达。简言之,艺术家不可能外在于正急速发展中的社会现实,而且是必须要积极成为这个进程中的一份子:以艺术表达的名义。杨韬的艺术实践,显然也正基于应对这种社会矛盾和文化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本次展览他的作品多采用艺术史中的人们熟悉的图像或形象入手进行艺术加工,比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根特祭坛画》或元代壁画《药师经变图》;甚至可能是关于宗教或某种表达意识形态的象征性符号,比如中国政治建筑。但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处理或刻意的语义错置,使得原有的图像或形象发生了和表现出根本的改变与陌生化效果,既熟悉又诧异,一如映射今天光怪陆离的中国社会景观。

图像生产-0号Image Production-No.0  240×400cm 综合材料Mixed Media 2012-2017

图像生产-3号 Image Production-No.3 直径200cm Diameter 200cm 综合材料Mixed Media 2014-2016

 

“寓言与场所”是本次杨韬个展的题目。这个题目一方面针对于本次参展的三个系列的作品计划:绘画、雕塑和公共艺术。这些作品都带有转换经典原作的激进性和表现一种当代寓言的象征语汇;另一层面来说,这三个系列的作品之间也有巧妙的内在关系:如绘画和雕塑的“对话”及形式之间的符号性转换,雕塑和公共艺术计划之间的空间呼应关系。这里“寓言”,既是场所与展览空间的一种精神表达和具现(concretization),同时“场所”(place)也是寓言投射的载体和对象物。

图像生产-9号Image Production-No.9  240×400cm综合材料Mixed Media 2012-2017

图像生产-19号  Image Production No.19 121.5×101.5cm 综合材料Mixed Media 2017

《空束》Empty Bundle

 

本次展览“寓言与场所”既是杨韬艺术创作的一次中期总结,同时也意味着一个重要转型期的开始。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坚持在个人与公共空间、社会问题之间的一种积极对话。在这里,我们看到艺术家也不再是自我封闭的存在,而是积极的公共参与以及强烈的艺术实验表达。所以在理解杨韬充满实验性和挑战性的公共艺术计划时,对观者始终存在的一个疑惑或者说问题是,什么才是我们今天的艺术或者今天的艺术实践应该处在哪一处场所和交流系统之中。杨韬作品中这种未知和异质性(heterogeneity),才是不断吸引我们来审视今天艺术实践所包含的想象力和未来性所在。

相关推荐:【寓言与场所——杨韬个展】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