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探访医养结合的“甘家口模式” 医生管看病护理员管生活

2018-02-27 12:07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2月27日讯,术后康复床位紧张,养老机构又缺医少药,回家护理更是条件受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正面临这样的艰难处境。作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区,海淀区率先整合辖区内的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在甘家口街道逐步摸索出一条破解之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公司的合作,构建区域性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这种模式运转状况如何?又将怎样完善推广?

甘家口医养结合示范实训中心,护理员喂卧床的王瑾老人吃饭。

“这里全天都有人看护,比自己在家安全多了”

这个春节,83岁的独居老人力工有了新去处。农历腊月二十二那天,他住进海淀区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层的病房。作为甘家口医养结合示范实训中心,这里比普通病房多了几分家的味道。原木色的衣柜、可移动的多功能桌,还有窗户上的“福”字剪纸,都让力老心生暖意。

因为罹患糖尿病足,力老去年住院接受治疗。出院后,他把护工带回家,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眼看护工要回老家过年,两个儿子又都不在北京,力老着实有些犯愁。

“出去订饭的时候,刚好听说这边有医养结合的床位,反正离家也近,就过来看了看。”实地考察后,力老当即决定来这里临时周转,“饭挺好的,全天都有人,比自己在家安全多了。每天可以量血压、血糖,换药也方便,有病的话下楼就能看。”

半个多月以来,力老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还亲手写下一封“点赞信”:“医务部王彩荣主任和初宏时大夫及时检查评估我的身体状况,对糖尿病足养护提出指导建议;护士何艳北在春节假期多次探望,并动手帮我刷洗有病足痕迹的塑料鞋;养护部王艳秋主任像自己儿女那样亲近,无拘无束的短时谈话沟通后心情愉悦舒畅;护理人员二十四小时尽心尽力服务……”

“我只算小住,对门的老太太去年就来了,比我更有发言权。”力老口中的老太太叫王瑾,即将年满93岁。去年,因为病毒侵入脑神经导致瘫痪,在一家三甲医院治疗无果,被认定为只能“终身卧床”。

“那边床位紧张,不让我继续住,回家也不是办法,好在孙女打听到这里,很快就报了名,可算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虽然长期卧床,但王奶奶气色红润,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床铺上方,悬挂着两个牵引吊环,用于康复训练,“这儿设施比家里强多了,还有医生管看病,有护理员管生活,心里踏实些。”

说话间,护理员李姐端着热腾腾的午饭进来。“王奶奶,开饭啦!”给王奶奶胸前围好餐巾后,李姐笑盈盈地在床边坐下,盛了一勺豆腐送到王奶奶口中,“您先尝尝这个,等下还有鸡腿。”

“像这样的医养结合床位,我们中心共有8张,从去年9月开始启用,专门收治那些有术后康复需要,又不具备居家护理条件的老年人。”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绍波表示,这些都得益于甘家口街道开展的“医养结合”试点,“我们和医养康(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分别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在甘家口街道推行'1+1+N'的模式,即建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地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多个医养结合服务站,共同构成区域性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据了解,截至目前,甘家口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累计服务接待4.5万人次,康复理疗服务2.6万余人次。海淀区卫计委副主任赵成芳在前不久的海淀区“两会”上表示,今年,海淀区还将在西三旗、马连洼、西北旺、青龙桥、北太平庄等10个街道推广“甘家口模式”,建设“一个中心+10个驿站”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为更多老年人送去健康服务。

“入住前先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和康复计划”

83岁的独居老人力工今年在甘家口医养结合示范实训中心过年。

除了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张床位以外,位于阜成路南9号楼平房的甘家口养老照料中心同样设有7张医养结合床位。

便民超市、多功能活动室、康复理疗室、社区卫生站、老年餐桌……580平米的空间虽算不上宽敞,功能分区却很齐全,明亮的走廊里,还贴着老人们的书法作品。

“这边什么都有,可方便了,一日三餐调理得很好,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平时照顾得也很尽心。”上个月,65岁的邹阿姨做了肺癌手术,出院前便联系了这里,“我在家一个人,如果有情况,都不知道找谁,雇保姆也觉得不放心。”

得知邹阿姨的想法后,医务部的王彩荣率领医护团队立即前去评估,“我们要跟她的主治大夫做对接,看是否适合入住。拿到出院小结后,再根据她的病情判断有哪些并发症风险,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康复计划,由养护部和医务部分别来执行。住进来以后,每个月还会再进行复评,如果情况有好转,费用也会下调。”

“虽说医务部是去年12月才成立的,可开展的工作一点也不少。”加入这边之前,王彩荣是阜南社区卫生站的站长,跟老年慢性病打了11年的交道。如今,在完成对中心入住老人每周两次查体的同时,王彩荣和团队成员还要负责居家巡诊、驿站义诊以及各种健康讲座,重点关注行动不便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经走访了162家。有的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老楼又没电梯,已经六七年没下过楼,见到我们激动得直抹眼泪。”

巡诊期间,医护团队会上门给老人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进行康复和用药方面的指导,“许多卧床的老人缺乏锻炼的意识,不能自主翻身或抬腿,我们就教他们一些帮助肌肉恢复的方法,从而改善他们的身体机能。”

前不久,医护团队来到一个离休老干部家,听说对方一直觉得上腹部难受,便先后两次前去会诊。在排除了心脏功能不好后,很快推断是胃部或胆囊出了问题,建议其尽快去医院做B超检查,“做完回来告诉我们,原来胆囊里面的结石已经满视野了,幸亏发现得及时,否则再发展下去很可能会把胆囊撑破,后果不堪设想。”
“这里的床位毕竟有限,大多数老人还是要居家养老,我们也正在探索居家照护,尽量给老人提供更多便利。”甘家口养老照料中心负责人石桂珍表示,现阶段已经推出部分单项服务,未来计划在更多家庭实现医生每月、护士每周上门巡诊。

“调动整合尽可能多的外部资源,平衡多方利益”

设在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层的管理调度中心。

“我们也希望能提供更多的医养结合床位,但这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街道和社区有多少可利用的空间。”医养康(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成立云表示,“一些术后急需康复的,或者在家因为护理不当造成褥疮或肌肉萎缩的,都要有医护人员的介入和帮助。但医疗资源毕竟有限,必须引入更多力量。”

在成立云看来,医务社工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从甘家口地区1000多个楼门长中,挑选出120个年纪较轻、会使用智能设备的人,接下来由他们来完成基本调研和高频访视的工作,从而判断哪些老人需要医生上门巡诊或提供服务,避免老人在家中出现状况而无人知晓。”

“现在,我们的规模还很有限,很多方面也都在摸索尝试中。这项工作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如果缺乏医疗常识,风险会很大。”据张绍波介绍,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二层开设医养结合培训中心,对参与医养结合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像插胃管、插尿管这些都可以实操训练,以后争取让从事相关服务的志愿者也能接受培训。”

“养老既是事业,也是产业,要想实现这些,单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多措并举,调动整合尽可能多的外部资源,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成立云表示,“明年我们还将推出一项针对甘家口地区3000户低收入老人的托底服务,让他们每月只花365块钱,就能买到15斤米面、30斤蔬菜、15斤瓜果、30颗鸡蛋、15袋牛奶、8斤肉、一袋盐、一瓶酱油和一瓶醋,这就需要平衡多方利益,争取达到共赢的目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宗媛媛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