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环保工作者侯嫣琳 了不起的幕后生态“推手”

2018-03-08 15:39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凌晨,首都机场,走下飞机的侯嫣琳露出了一丝疲态。就在几个小时前,刚刚结束了在黑龙江边陲小城绥芬河举行的第三届东北虎栖息地巡护员竞技赛,作为竞技赛公益合作伙伴的负责人,需要她劳心劳力的事情太多。

侯嫣琳在长白山为候鸟装挂人工巢箱。
披风沥雪是她工作的常态。

很难统计类似这样的“空中飞人”生活有多频繁,总之,一年当中她有多半的时间都在外地,忙着推进各类环保项目。“他乡”,对于侯嫣琳来说,意味着那可能是苍凉的可可西里,也可能是神秘的三江源。总之,大多是环境脆弱、保留着原始生态的地方。穿梭在城市与荒野间的侯嫣琳,是很多生态保护项目合作发展的幕后“推手”。

转型
从企业员工到环保工作者

侯嫣琳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工作了6年,是华北区公益合作部经理。WWF在世界环保组织中首屈一指。说起与WWF的缘分,还要追溯到BBS时代。那时候,侯嫣琳在通讯企业里做管理工作,可她偏偏有颗“不安分”的野外心。她喜欢泡在BBS上。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她是国内较早出现的那一批“驴友”,心中有诗,脚下更有远方,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往野外跑。长江三峡大坝建设前,当得知蓄水将淹没一些村落古迹,侯嫣琳和同伴们立即组织了一队人,她们顺着长江边,走了5天,纵穿了整个三峡,把三峡最原始的样子留在了心里、留在了照片里。

这趟旅程归来不久,恰逢WWF招募人才,于是,她转身做起了与野保相关的工作。“当时,没想过稳不稳定,就想做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从野生动植物保护小额基金起步,侯嫣琳后来又调入了公益项目合作部。WWF每年要执行的中国区项目多达五六十个,这些项目集中在海洋、森林、物种、淡水、气候与能源这五大方面。她日常对接最多的就是企业,她的工作就是推动中国企业参与中国的生态保护,帮他们找到适合的项目,多一些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我们过去合作最多的是合资、外资公司,现在中国的本土企业也在考虑,如何能体现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侯嫣琳说,国内在公益合作方面信息不对等,所以,导致了企业也想付出却没有渠道,除了赈灾、种树,他们在公益转型方面尤其显得捉襟见肘。其实,企业的生产行为,对环境来说非常重要。是破坏?是利用?还是最希望被社会肯定的、能带来积极的影响?没有人不期望是后者。WWF这块金字招牌,用现在的流行语说,是个超级大IP,用WWF的名声,带动企业的美誉度,也是企业梦寐以求的事。“公益合作,我们的目标不是说把两块牌子放在一起这么简单。一起提升美誉度,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保护
一场24亿的“长跑”

24亿是什么?它是某著名奶企旗下的一个高端品牌牛奶的年销量,以一个独立包装计算,一年的销量就是24亿包。在侯嫣琳的推动下,这个高端品牌牛奶的外包装,从前年开始,改变了过去使用多年的普通利乐包,变成有FSC认证的新包材。

FSC森林认证指的是,森林的可持续管理与经营。每一包奶品的外包装上,都拥有一个经FSC认证的标号。这个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并不起眼的标号,却能证明,这是经过可持续森林管理后的纸浆做出的外包装。这个变化,对奶企来说,无疑增加了成本,却换来了8万亩森林的可持续管理。

“什么叫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比如,有一片经济林,从种植、管理、采伐,都要符合FSC标准,林下种植什么,什么样的树材能砍伐,什么样的要维持生长,用多少水,有虫害怎么管理,都严格遵守FSC标准。企业使用这样出产的循环材料做包材,等于帮助我们有力地促进了这8万亩森林的管理,从而降低了对环境的压力。”

实际上,这场“24亿”的“长跑”,侯嫣琳从2014年就开始与企业一起策划了。她接触这家奶企时就开始不断推动,一直到2016年,这家奶企承诺所有的该高端品牌有机纯牛奶的包装,都使用FSC认证的包材。

“时间跨度确实很长,这期间,我们一直为对方做推介。”第一轮洽谈,侯嫣琳同时将东北虎的保护、可持续农业湿地保护项目推荐给奶企,不过,对方认为老虎项目与他们的生产和销售都不沾边;把这个舍掉后再谈,奶企还挺费解,为什么要推荐给他们毫不沾边的湿地保护项目?侯嫣琳要掰开揉碎地讲,这就像反哺一样,湿地被保护了,稳定了生态系统的安全;生态系统安全了,人的生存环境就相对安全。怎么实现这一目标?先解决人的问题,在生产环节上,不降低收入的同时,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农民们用可持续的方式种植,就能推动湿地保护从而保护生态安全……带着团队实地探访、细致解答,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可持续玉米种植示范——湿地保护项目”的顺利推进,也让这家奶企在2016年末,经国家环保部核定,成功受邀参加在坎昆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成为代表中国企业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唯一企业。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离不开侯嫣琳这位幕后“推手”。

推动
减少野外秸秆焚烧

环保工作是通过一个个经过专业设计的项目来实现的,这些项目对人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实际上要求很高。

2015年7月,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乾安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开展的“重现蔚蓝可持续农业及湿地保护(秸秆燃料节能气炭炉)”项目,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正式启动。

这个项目从前期调研、到立项、再到实施,侯嫣琳全程参与。她说,每年一到春耕前秋收后,野外焚烧秸秆的现象遍地开花,从而带来的空气污染危害也有目共睹。在立项前的走访调研中,她了解到,并非村民不知随意焚烧的危害,只是这每年丰收后剩余的秸秆处理问题,已成为他们在收获之余的负担。收获后的秸秆除去做饲料、取暖、还田外,还有很多剩余,不容易处理,所以,就地焚烧成了农民们“最好”的选择。

要想减少野外秸秆焚烧,就必须找到如何科学处理秸秆废弃物的方法,而且,是让村民能够接受、方便实用的方法。

侯嫣琳和同事们设计出“重现蔚蓝”项目。准备为乾安县5个试点村的一千户农村家庭免费安装节能炉。节能炉使用的是用秸秆压缩成颗粒的替代燃料。农户使用这种新型炉具,则要签订禁止田间燃烧秸秆的承诺书。

一下就要改变过去多年的习惯,村民能配合吗?侯嫣琳一方面找村长沟通,说服村长,通过他给农户们做工作,推进节能炉入户工作。另一方面,她找到乾安县领导“要资源”。“项目的400万启动资金是网友们众筹的,这些钱全部用于购置节能炉,没有多余的钱再发给秸秆颗粒加工厂,最终,我们通过当地政府的支持,建起了这个加工厂。”

多年从事一线环保工作,侯嫣琳尤其感觉到近些年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比如,国家公园规划里强调社会化参与,这种参与包括像我们这样的NGO的参与,也包括企业的参与、志愿者的参与。如果一定要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的话,我的工作就好比是桥梁,联通企业与NGO,共同关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刘琳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