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书法界的“猪”:刘罗锅因写字笔画肥美被讽为“墨猪”

2018-03-29 13:58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猪古称豕,又称彘、豨,别称刚鬣,又名印忠、汤盎、黑面郎、黑爷等。汉武帝乳名就叫彘儿,取贱名以利于活,这好像是国人的传统。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每月能吃上几顿猪肉,无疑是重要的幸福指数。猪头肉是很多人的最爱,如果想吃回锅肉的话,必须是本土猪。

作者:文志彬


王铎行书扇面《驿后击柝》,纵51cm,横17.5cm。释文:驿后击柝坠日痕, 驿前耕种几家存?凄凄风雨髑髅泣, 黯黯寇兵井甸昏。抚议朝廷思将帅, 军储海宇徧鸡豚。伤心莫说潢池细, 南北豺狼谁忍言?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即便是普通人,对于吃猪肉也不是那么渴望了。想当初,蔬菜副食品短缺之时,猪油炒饭再加点酱油,油渣烧青菜,绝对是人间珍馐。那是特殊年代国人独有的历史记忆。很多人至今回想起那段日子,都不禁会感慨“猪的全身都是宝”。这样的俗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就是《养猪印谱》。三位篆刻大家铁笔写春秋,记录下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古至今,都很难找到这种独特的题材,用得上“喜闻乐见”这四个字。篆刻竟然借助猪的力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猪不仅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存在于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红山等地出土了一种玉器,名为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由于外形特殊,所以又呼作“玉猪龙”。可见,最早的猪是非常神圣的。细心搜罗一下,名猪真不少:《动物庄园》一书里面那头猪,就像王小波说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汶川大地震中,出现了“猪坚强”,这种要活下去的韧劲,人类有时候可能都没有;小猪佩奇的故事,激励着很多人;当然,最有名的猪也是最为神通广大的猪,无疑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师兄了。这是一只会飞的猪。记得波鲁克说过,“不能飞的猪,就只是猪而已”。

人也好,猪也罢,乃至一切动物,很多时候有相似的本质特点。人最放不下的是名利,动物世界中,则会争夺地盘。在“森林法则”横行的世界中,野猪的生存能力远比家猪强大得多。林冲雪夜上梁山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其实也有类似家猪与野猪的划分,学院派等于家猪;隐于民间的高人则是野猪,前者看起来高大上,但成果未必都比得上后者。时至今日,谁会想到养猪竟然成了一个产业,“丁磊养猪”一时间成为热词。有一种猪叫“健美猪”,名字好听,体形也好看,其实是喂瘦肉精长大的。最终害苦了人。

生活当中,常用猪来喻意。“猪鼻子插根葱——装象”,这样的大头鬼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说一个人笨,就比作“蠢猪”,骂人最厉害的莫过于“猪狗不如”,连狗也一起捎上,其实骂的不是猪,是人让猪背了黑锅。中国足球屡战屡败,最后催生出一道名菜,叫“臭豆腐烧猪蹄”,雅称就是“中国足球”。“臭脚”之悲,没有最臭,只有更臭。有一句话说得好:“死了张屠夫,尽吃混毛猪?”地球离了谁都转。人生于世,只能靠自己,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书法、音乐、美术和篆刻等各色艺术圈子中都存在类似问题。书法圈最严重,没有门槛。承诺一定会给出很多“秘笈”,保证几个月就可以速成,成为“书法家”。其实书法哪里有所谓的秘笈?书法天生就是慢热,必须坚持一辈子,即便坚持了一辈子也未必能如愿以偿。要是有人给出了速成的方子,本质就是“瘦肉精”。把人当成了猪,要快速出栏见成效。

书法审美中常会用上“肥瘦”之类的字眼。“书近瘦硬始通神”,偏向于以瘦为美。“环肥燕瘦各有好”,关键是恰到好处。后世学颜真卿而变法,如宋代苏轼,清代刘墉,尤其是后者——就是民间知名度极高的刘罗锅,因笔画肥美,故而被批评者讥讽为“墨猪”。可爱又可怜的猪呀。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