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李子有历史:商周时与桃齐名 宋代成常见果品

2018-03-30 14:00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北京同学说的一句老话:“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说是老一辈儿的人这样说的,李子属于“凉”的水果,吃多了会伤身。这是李子多的地方才这样说吧,老年人怕儿孙贪吃才有此一说。

作者:周文瀚


北京怀柔一带盛产李树与杏树嫁接产生的杏李,估计这位同学从小就吃过不少,我小时候生活的西城没有李子树,也就没有被“伤身”的机会。

蔷薇科植物包括众多今天栽培的果树,如苹果、梨、桃、李、杏、樱桃、梅、枇杷等。尤其是叫做梅、李、杏的植物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时同一种植物不同地方叫李、叫梅、叫杏的都有,在欧美李子、梅子更是统称为“plum”,不做分别。

实际上两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植物学家对李亚科李属植物分类范围意见纷纷。李属的植物有约30个种,其中中国李和欧洲李是全世界栽培最广泛的两个品种,其次是杏李、樱桃李和美洲李。欧洲李是樱桃李和黑刺李自然杂交后形成的品种,源于高加索等中亚地区,这里6000年前的部落遗址出土过大量人类食用的李子核,因为很早传入罗马并在欧洲广泛种植,所以称为欧洲李、西梅。1980年中国科学家在新疆伊犁新源县的几条山沟中曾发现野生欧洲李——当地称为野酸梅,或许这是中亚广泛传播的李树。而中国李很早就从中亚的多种李树中分化出来,并传到东亚各地。

殷墟出土的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李”字,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也曾出土过郁李或欧李的核仁,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有“华如桃李”和“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可见在商周时代这是中原一带颇受重视的两大水果,所以才作为礼物和审美对象出现。

西汉墓葬中出土过李核,或许也已经有人工栽培。晋代人写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扩修上林苑的时候,各地进献的“名果异树”中包括紫李、绿李、黄李等十五种李树,估计都是中国李的各种培育品种。李树的适应性挺强,品种也多,北起黑龙江,南到两广,西到青藏高原,东到沿海诸省都有栽培,宋代已经是“处处有之”的常见果树。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总结说李树“结实有离核,合核,无核”,果皮“有红、有紫、有黄、有绿,外青内白,外青内红”,果实“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弹如樱”,味道也有甘酸苦涩之分。浙江桐乡的 李,宁波金塘李、福建胭脂李、四川鸡心李、东北秋李都曾是土特产,这都是优选出来的著名品种。其实小村小镇上农家种的李子树多数都以酸涩著名,所以常常无法直接吃,要腌了做李子脯才能下口,因为很多和梅子不易区分,常常也被称为“梅脯”、“梅干”。

欧洲李可能在古希腊、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就从西亚传入南欧,十字军东征时西欧的战士、商人从西亚带回更多种子种植,直到今天法国西南部的小城阿让等地还以出产西梅著称。南欧很多地方也如同东方人一样制作李子干吃,也用于做菜,比如南法的一道名菜就是西梅干焖鸡。

1856年法国种植园主路易斯-佩列最先将西梅树苗引入北美,并与当地李树原种进行嫁接,至1900年,加州的西梅种植园已达90000公顷,形成了大面积的集约化生产,主要是制成西梅干食用。法国、美国、智利都以出产西梅和西梅干著称,大型果园在采摘时都使用一种特制的机器,它可以钳住果树的枝干并摇动,果实纷纷落到树下的筐里,然后通过传送带将其送至加工站进行脱水处理。现在欧美流行纯天然食品,所以多数李子不去核、不发酵,直接高温脱水就被制成西梅干食用。而国内流行的则是去核、发酵做成的李子干、话梅之类。

由于果梅产量比李、杏低很多,一亩果梅的产量多在1000斤至2000斤,而李子可达3000斤,所以国内很多“话梅”常用李子和杏子作为原材料。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