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科技

"月宫一号"下周末向公众开放 你需要这样预约参观

2018-04-16 07:13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日报

它曾创造世界记录,它也曾以“2017年最佳图片”走上《自然》官网,它常年关闭,因为里面正在展开一项世界瞩目的试验……第三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下周末(4月21日和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普基地“月宫一号”将向公众开放,这是透过悬窗一探“月宫”真容的绝佳机会。因为如果不出意外,下月10号,“月宫365”挑战计划收官,舱内志愿者将“回归地球”,这也意味着“月宫一号”将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自然》对“月宫一号”的报道。

“月宫”生活多神奇?

看点1:自带生物圈保证零排放

宇航员在太空生存,离不开氧气、水和食物,此前人类进入太空,多从地球上携带生存物资,但若想在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天体上长期生存,食物、水等物资的携带和储存将变得昂贵而艰难。于是,科学家设想构建类似地球生物圈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简称BLSS)”,解决人类在宇宙中生存的难题。

“月宫一号”中就有这样的“生物圈”,它是世界首个、也是密闭程度最高的四生物链环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月宫”里只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可实现零排放。

 

“月宫一号”舱门。

“月宫一号”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两个植物舱和综合舱,里面种植有西红柿、土豆、辣椒、茄子、蘑菇等30多种素材,以及小麦等粮食作物。

目前“月宫一号”的闭合度约为98%,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俄罗斯的闭合度是82%,美国是78%。

看点2:人为断电关窗测试生存状态

早在2014年,就有三位北航志愿者进入舱内,完成105天“密室生存”。自去年5月10日以来,共有8位志愿者分三次入舱内开展密闭实验,简称“月宫365”大挑战,这项实验将于今年5月10日结束。

志愿者们在“月宫一号”里。

目前已开展了关窗实验,三个舱的圆形透明窗口关闭一个月,期间记录志愿者的身高、体重、体脂率呼吸氧耗、心率等体格指数,并利用情绪软件、生物标志物观察心理状况。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植物舱中,志愿者向外挥手。

在正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日升日落等光的节律变化来感知时间,由此安排作息,形成生物钟。关上窗户后,舱内志愿者无法感知光节律,刘红团队由此观察志愿者在幽闭环境中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以及自然光节律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

志愿者在植物舱内打理植物。

再比如,“月宫”经历了几次意外断电,当时实验没有受到影响,志愿者的应急处理、系统运转的数据等都被收集起来。刘红透露,实验期间也会人为模拟一些机电故障,还会设置人为停电,测试整个生命保障系统的耐冲击能力。

看点3:用自种作物包饺子

志愿者们在舱内的任务相当繁重,他们既是实验操作者又是实验对象,需要对自身取样,从头发丝、鼻腔、唾液、指甲到尿液粪便,还要定期完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测量,每个人都是强大的数据库,从内到外都是数据基础。

为了研究人在长期幽闭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肠道微生物和人情绪变化等,舱内志愿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实验,在舱里的一言一行、表情动作甚至于呼吸睡眠都要采集大量的数据。

2018年1月26日,临近中午时分,透过外部监控可以看到,实验室内的两组志愿者在一同准备午饭。

除了科研,志愿者的舱内生活也有一些独特体验。比如,他们的蛋白质主要靠吃一种特殊的虫子——黄粉虫来补充。据说,这种黄粉虫能长到2.5厘米,油炸后如薯条般美味,磨碎夹在面包里也相当可口。

“月宫一号”实验舱内,志愿者正在工作。

今年2月15日,正好是农历大年三十,那天是“月宫365”实验的第280天。那天,舱内志愿者在进行科研任务,他们还以舱内种植的小麦、蔬菜为原材料,包了一顿饺子作为年夜饭,在舱内度过了一个别样新年。

温馨提示:“月宫一号”开放日安排

开放时间:4月21日-22日,9:00-12:00,14:00-17:00。

报名方式:发送邮件至lunarpalace1@163.com预约,标题写“预约参观”,正文按照相关要求填写;审核通过者将于4月18日收到回信邮件,内含专属二维码以及参观场次。(通知详见http://news.buaa.edu.cn/info/1010/43026.htm)

注意事项:

1、每一场次最多允许30人进入“月宫一号”大厅。

2、由于“月宫365”实验正在进行,允许携带照相装置,但严禁向舷窗内拍摄。

名词解释:

何为月宫一号?

“月宫一号”是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构建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

它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月宫一号”的核心即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也是人类实现在外太空长期生存的核心技术。

为什么要进行“月宫365”?

“月宫365”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实验于去年5月10日开始,将于今年5月10日结束。

“月宫一号”大事记:

1、 2013年10月,历经十年攻关,“月宫一号”正式研制成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

2、 2014年5月20日,北航三位大学生志愿者就在“月宫一号”里连续生存105天,成功完成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三名志愿者在“月宫一号”植物舱内向外界挥手致意。

3、 2017年5月10日,“月宫365”实验正式启动,8名志愿者分两组、三个班次接替入舱,计划在舱内连续生存365天。

刚刚入舱的志愿者在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将入舱的志愿者在国旗下庄严宣誓。

4、 2018年1月26日,4名志愿者已在“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200天,打破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

即将进入舱内的第三组志愿者在众人瞩目下宣誓。当日,他们要接替已在“月宫一号”实验舱内驻留200天时间的第二组志愿者继续实验。
即将进入舱内的一名志愿者被媒体团团围住。
即将进入舱内的两名志愿者挥手致意。

1月26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了200天的四名志愿者向舱外挥手致意。当日,他们要离开实验舱“重返地球”,200天时间也创造了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的世界纪录。

记者:任敏

摄影:李继辉 和冠欣 武亦彬

监制:王然

编辑:王飞雁

(原标题:"月宫一号"下周末向公众开放,你需要这样预约参观——)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