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著名语言学家程祥徽:《北京晚报》是我的“数据库”

2018-04-16 16:04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主权从葡萄牙手中回归中国,澳门居民万分兴奋。正在此刻,本人有幸出任北京市政协港澳委员,特别感到回归祖国的亲切感。《北京晚报》是我寻找政协提案线索的“数据库”,也是记录我担任市政协委员经历的“备忘录”。

84岁,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原澳门大学中文学院院长,北京市政协第九、十届港澳委员。

北京,是我终生难忘的故地:1957年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到青海锻炼长达22年;1979年我经由香港来到澳门,参与澳门首间大学(东亚大学,后更名澳门大学)的创办。在创建东亚大学的历程中,得到许多北大老校友的大力支持。当时在葡萄牙统治下,中文深受排挤,连官方语言的地位都得不到,街道名称只有葡语而无汉语,人们最熟悉的“新马路”“大三巴”都不是正式名称,正式名称都是葡萄牙人的名字,邮电局的电报表格也都只有葡文而无中文。

只有一种公文附有汉字,那就是催你交款付税的通知单!当年我所在的东亚大学是香港华人来澳门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这间新建的大学不仅创立了中文系,还逐步建起了中文学院!在当时澳门唯有葡萄牙语才是官方语言的局势下,我有幸参与了力争让中文成为澳门官方语言的队列,留下了《中文变迁在澳门》《中文回归集》几本小书,受到北京友人的大力支持。

澳门回归仅仅一个月后,2000年1月25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本人荣幸地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为什么澳门刚刚回归我就能获取这个荣誉呢?显然是我身边的朋友和北京的有关领导对我的恩赏。当年东亚大学校董罗浩然先生从新加坡来信说:“台端数十年任劳任怨,以百年树人大业为己任,临事不苟,最高当局慧眼识英才,乃众望所归也。”后与北京友人联络得更加紧密,最突出的就是与《北京晚报》记者周家望的忘年之交。小周头次来澳门公干,我们就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开始,我就连声唱道:“风和日丽赛初秋,南国轻烟塔顶收。促膝扬杯时日短,桃花潭里水长流。”家望随口而出和唱一首:“北客南来再度秋,濠江镜海万船收。造访不觉三日短,为有敦谊记风流。”我又唱道:“新年初度又初春,来了京都探访人。情比冬阳还要暖,天公送别泪纷纷。”家望更是充满感情地回复:“氹仔书斋暖似春,香茗侍坐最宜人。健朗古稀诗酒客,儒风满室恰缤纷。”

在担任北京政协委员的十年间,我随口唱出来的诗歌真是太多了!有一年我正在政协读书班上课,也随口而出向家望报告:“正值金秋风送爽,呼朋引伴读书忙。重温同学少年梦,共返重文习武堂。洗耳恭听天下事,放声纵论兴国方。一周只觉光阴短,个个争当状元郎。”2011年,我出版了一本《泛梗续集》,记录了许许多多我任职北京政协委员期间吟诗的故事,家望赐序给那本诗集,标题是《无诗词 不快乐》,那篇序言流露的诗情画意真是太浓厚了!

作者手迹

当然,作为一个政协委员,最重要的不是吟诗,而是参政议政、研究讨论社情民意,提交相关的建议或提案。于是,每次北京市政协组织港澳委员视察或调研,我来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最近一段时间的《北京晚报》补补课。民生类新闻是《北京晚报》的一大特色,新闻版上的大众消费、医疗、教育、交通管理、社区自治、法制普及等内容,无不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从这些有见解、有热度的报道当中,我很容易找到我的关注点,进而再做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政协提案。我还结合我的语言学专业写提案,为市政府积极建言献策。2002年,北京筹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有关机构提出市民要积极学习英语,特别规定汽车司机应当执行。

这个主张不错,但有一点可以补充:不仅中国人要学外语,也应该让外国人学些汉语,于是我写了一份《让外国人学几句汉语》的提案。我从语言学观念出发,“交流必须双向”,不能只看到“中国人学外语”一半,而忽视“外国人也要学一点汉语回去”的另一半。我在提案中提出了8点具体做法,结果这个提案受到重视,身为提案人感到很荣幸。

我的政协委员行迹,也屡屡出现在《北京晚报》的版面上。现在随手翻到了两篇,2004年2月18日的《北京晚报》以《港澳委员聚焦北京文化环境》为题,报道了我关于北京文化环境建设和做强文化产业的政协提案。报道中家望还援引了我在政协会上的一首小诗:“两会劲吹务实风,晚报读来系民生。提案一纸轻且重,春风满室吐心声。”2005年5月12日的《北京晚报》以《委员建议让北京的夜色动起来》为题,报道了我对北京夜景照明的感受和建议。有趣的是,晚报记者孙颖也把我顺手写在餐巾纸上的一首小诗誊录文中:“登上层楼二十八,欢声笑语看京华。万家灯火收眼底,夜色美如五月花。”

2011年,澳门为我出版了一本《面海三十年》文集,书分十个部分,其中第五部分搜纳了“政协委员提案”,共有九篇,除了刚刚举过的那一篇,还有“快乐的新丁(我是政协委员)” “中外国情 加强比较(2001年提案)”“培训不同语种的导游人员(2003年提案)”“堵车问题出在哪里(2004年提案)”“真话:要说,更要听(优化投资环境引出的话题)”“城市规划 定位为先”“‘留住台胞’”。家望写的“新闻记者眼中的政协委员(记原北京市政协委员、澳门大学教授程祥徽)”也收进了这本文集。

回望我的人生,北京是我有幸来到的地方,《北京晚报》给我的人生道路留下鲜艳的足迹。适值《北京晚报》创刊60年之际,随手写下这几笔留作纪念吧。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