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儿童心理健康:预防网瘾比治疗更重要 社交障碍与家庭因素有关

2018-06-07 11:14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6月7日讯,今天全国各地同时开启高考模式,社会各界都在关注“考试”两个字。

吴薇 制图

其实,一个孩子从进入幼儿园那天起,就开始面临着重重挑战。学习路上,除了功课的压力之外,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特别是心理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关注。儿童青少年到底更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健康问题?暑期来临之前,我们特别邀请三位心理专家帮助家长梳理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网络成瘾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现在的孩子谁还没有个手机?很难想象一个初中生没有自己的手机,而不少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已经天天捧着手机了,甚至还有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和父母“斗智斗勇”,争取更多的玩手机时间。如果是单纯的玩玩手机,家长还能接受。但如果孩子玩手机、玩电脑已经到了上瘾的程度,恐怕就需要医疗干预了。

18岁的男孩小明(化名)就是一个让家长发愁的孩子。他酷爱上网,已经达到了彻夜上网不知疲倦的程度。像绝大多数离不开电脑的孩子一样,小明也属于妥妥的“宅男”,他很少和别人交流,基本上处于社交“零沟通”状态。不爱说话就算了,偏偏他还不好好吃饭,“没胃口”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最喜欢喝可乐,上网时的“最佳拍档”就是可乐,有一瓶可乐他就能坚持上网一整夜。

最近,他因为情绪不好、爱发脾气、不上学被家长带到医院就诊。父母先是带着他到家乡的一家三甲医院看病,后来被诊断为抑郁。过了两个月,他又到去一家机构进行封闭式训练和康复,被诊断为中度焦虑、中度抑郁。此后,他又到北京一家大医院住院治疗28天戒除网瘾。住院28天后,小明出院回到家乡,但“网瘾”依然难以控制。小明的爸爸妈妈说,早在孩子小学四年级,家里就给他买了台电脑,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电脑知识。后来,小明喜欢上网络游戏,开始时父母限制他每天玩1个小时,不过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和小明的交流时间比较少,陪伴他最多的就是电脑。慢慢的,小明玩游戏时间不断加长。等小明上了初一,父母已经管不了他了,如果不让他玩游戏,小明就会以绝食来抗议。

北京医童康心理诊所主任医师王锦霞告诉记者,有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儿童网民的“触网年龄”普遍提前。超过一半的青少年触网年龄在6至10岁,接近半数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都可以控制在两小时以内,而接近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达到2至4小时。随着移动数据网络的普及,青少年带着手持移动设备,更容易接触网络,而且上网地点主要集中在家庭。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关上房门,可以在不被监督的情况下长时间的使用手机浏览网上的内容。未成年人自制能力弱,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将孩子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和限制在手机屏幕上,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孩子会出现头晕甚至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的关系,会将游戏中的很多内容跟现实生活混淆,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幻觉,严重的会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到虚拟世界中。

王锦霞说,国内外很多研究证明,上网的第一年是特别容易成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控制上网的时间,一般来说每周上网时间在20小时以上容易成瘾。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家长不能因为自己忙,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减少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时间。同时,家长也要帮助孩子明确上网游戏、聊天等的动机和目的,让孩子知道电脑和手机只是学习的工具,与孩子一起控制好上网的时间和地点,清楚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和网上游戏、聊天的双刃性,一起制定使用电脑和手机的计划,网络成瘾还是可以预防的。

注意力缺陷 不治疗难以自愈

欢欢正在上四年级,是班主任眼中的“问题少年”。但欢欢的问题家长觉得也不是品质问题,他善良甚至还很天真。不过在课堂上,各个学科的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上课时他总是小动作不断,有时候敲桌子,有时候自己摇椅子,有时候摇前排同学的椅子。老师提醒他之后,他就改成咬铅笔、切橡皮、撕纸片……趁着老师不注意,他还会拽前边女同学的马尾辫。上课时他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作业时,边做边玩,磨磨蹭蹭。

“你要说他笨吧,我觉得他的智商真的没问题。”欢欢妈说,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是不理想,一直“稳居”班级的倒数第二。欢欢的爸爸妈妈都毕业于名校,对于这个孩子,他们一度曾经表示特别不能理解:“我们怎么养了这样的孩子?”中级心理治疗师熊阔旅说,对于这样的问题儿童,家长还真不能“急于求成”,不要一下子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也不要在孩子拖拉磨蹭的时候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发脾气。

到底怎么做才能让“问题孩子”少一点问题?对此,熊阔旅建议家长应该对“活动力过多”的儿童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把过多的精力释放出来。“让孩子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游泳等。”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培养孩子,让他能够集中注意力。比如可以从看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方便老师的监督和指导。

孩子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点滴进步,家长都要及时地表扬、鼓励。此外,还有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的情况,如果通过一些调整比较难改变,建议还是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有的家长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缺陷的问题会逐渐消失。但是根据最近的研究显示,有30%至70%的孩子,这种情况会持续到成人期。”注意力多动缺陷也是早发现早治疗,预后更加理想,“早治疗早受益”。

社交障碍 要找对原因想办法

在学校里,总有些孩子特别活泼外向开朗,也有些孩子内向谨慎。豆豆已经上了中学,但父亲对他特别不满意,“见人就躲闪。”

如果一个孩子不爱与别人交往,有可能是性格内向,也有可能是社交焦虑障碍。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黄建军介绍,社交焦虑障碍又被称为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与人交往时自卑、不爱说话、胆小怕人、不合群、回避与人交流、没朋友、跟家长也不交流,严重的甚至害怕见生人。引发孩子的情绪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家庭以及学校的影响。

黄建军说,社交障碍主要与个人的性格有关。“性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孩子平时性格内向、自卑、敏感,常常会拒绝与他人交往。这是因为自卑的人总以别人为参照,在潜意识中找出种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无知无能;自卑者往往放大自己的缺点,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悲观失望,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封闭自己,不与人交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先天因素影响,也有后天经历的影响。

当然,孩子出现社交焦虑障碍也有家庭因素。通常来说,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孩子要求很高,强调服从又不太注重孩子的想法。“都是为人父母,他们总是会发现孩子的缺点,不会发现孩子的优点,更缺乏亲子直接的交流。”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恐惧权威,同时会出现自我否定和压抑,继而造成胆小、不敢见陌生人的情况。另一方面,家庭功能不健全也是造成孩子社交能力较弱的原因。

有些家庭不和,有些孩子父母离异,有些孩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家庭功能本来就不健全,家庭成员之间再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孩子就会慢慢害怕交流,对他人不信任,对生活没有信心。

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如果老师和教学管理者过于强调文化课的考试而不重视学生心理能力的提升,不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社交能力就会偏弱。个别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社交焦虑的情况,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孩子,要尽量发现孩子的优势,避免强调缺点。黄建军说,社交焦虑障碍需要学生、学校、家长三方相结合,一起来消除或改善影响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因素,增强孩子的自知能力和成熟水平,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比如和学校教育方式有关的,应争取有关教师的积极配合;和家庭有关的,老师认为有必要时,要约见家长或家访,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或教育,争取家长配合,改变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果需要,还可以进行心理治疗,由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或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家长一起配合。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鼓励、夸奖,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其多参加业余活动;父母的陪伴也很重要,休息时间多陪陪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尽量避免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过长。

 

 

来源:北京晚报 贾晓宏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