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走进北京的“小巷管家”,没有级别的“领导”却是熟人好办事

2018-06-20 13:55 编辑:TF000 来源:北京晚报

“下面我们来认领幸福北里17号楼的北侧路,有人自愿认领吗?”主持人话音刚落,家住东城区龙潭街道幸福社区的韩险峰立刻举起手来。“韩叔叔就住在17号楼是吧?您认领了这条小巷之后,能为居民带来什么福利?”面对主持人的提问,韩险峰拍着胸脯保证,会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呵护”。这是2017年4月25日,发生在东城龙潭街道“小巷管家”招募现场上的一幕。


作为“街巷长”的延伸和又一创新,东城区龙潭街道率先尝试启动“小巷管家”试点。

如今,像韩险峰这样的“小巷管家”,东城已经招募了2064名,实现全东城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全覆盖。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小巷管家”不仅成了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项创新举措。

到今年9月底前,全市所有街道将完成“小巷管家”招募注册,实现背街小巷“小巷管家”全覆盖。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为读者讲述“小巷管家”背后的那些故事。

“小巷管家”的创始人之一:龙潭街道80后年轻干部薛洪峰

小巷管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时任东城区龙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80后年轻干部薛洪峰

去年4月,全市全面推广“街巷长制”,背街小巷整治正式提速。几天后,时任东城区龙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80后年轻干部薛洪峰,就接到了街道抛出的新课题。街巷长制是否可以进一步下沉呢?

如果只靠街巷长,能否将街巷整治真正做好?带着问题,薛洪峰和街道办事处几个副主任一次一次碰头研究、探讨。薛洪峰提出,街巷环境整治毕竟有完成的那一天,等到环境整治结束后,街巷还要继续运行维护,所以得考虑形成长效机制,甚至形成街巷文化。街道一个很重要的看家本领就是做群众工作,能不能从群众工作入手,让街巷长制进一步下沉呢?

大家纷纷提出不同的点子,有的说可以让志愿者参与环境整治,有的说还是得发动党员积极分子,有的则认为从楼门院长入手最好。

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样的碰头会,每周都要进行一两次。“肯定是要从群众入手,动员党员和居民积极分子,共同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 在讨论中,大家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既然要动员居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和城市管理,就要有个名正言顺的“头衔”。

小巷值日生、小巷总理、小巷议员……名字想出来一个又一个。乍一听起来,这些名字似乎都还行,主旨都是让大家动员起来共同管理小巷,但是真正叫出来,总感觉差那么点儿味道。讨论了半个月,想出的名字足有十多个,但一直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迟迟未能通过通过。

一次,薛洪峰和社区办主任俩人坐下来想主意。薛洪峰说,过去的楼门长,最多管管单元门里事。这次不一样了,希望能将管理的范围扩大到街面上去。过去,居民老是认为,街面上的事,那就是政府该管的。但是现在要转变观念,要让居民把街面上的公共区域当成自己家一样爱护。要不叫“小巷家长”?

社区办主任想了想,摇摇头:“现在有一些物业公司,人家把物业的管理人员叫‘管家’。”

“小巷管家”?俩人一拍即合,对啊,就叫“小巷管家”吧。

“小巷管家”的名字就这么诞生了。

小巷管家都干些什么?

名字定下来了,那小巷管家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薛洪峰想起去在上海考察时的事。到了上海,他惊讶地发现,上海的一个社区居委会竟然只有九名工作人员。想想自己街道的社区居委会,少的也得有十多个人,多的甚至能有20多人。人家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呢?一了解才发现,原来,上海的社区有很多工作是交给居民来自主完成的。比如说,社区想要办个联欢会,那么上海社区居委会就会有一名工作人员去和居民沟通,后续的筹备、组织、排练、演出等等其他所有工作全部交由居民自发完成。而北京的传统则是由四五名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来出面组织活动,居民只是应居委会的要求来参与一下。

想到这里,薛洪峰觉得,其实小巷管家也可以走这样一条“居民自治”的路。

首先,在招募的时候,让居民纯自愿报名,就近认领身边的小巷。平时,小巷管家就近对认领的小巷开展日常巡访,劝阻违法和不文明行为,遇上自己解决不了的事,立刻向街巷长上报,成为街巷长的左膀右臂。

为了让小巷管家巡查的时候更积极,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初设想的是,小巷管家每次巡访都可以积分,用积分兑换相应的家政服务,比如兑换擦玻璃、清洗油烟机等服务。后来,运行了一段时间,小巷管家们提出,希望能用积分兑换一些生活日用品,于是就又采购了米面油、手纸等生活必需品用于积分兑换。”薛洪峰说。

小巷管家发现的问题谁来解决?

小巷管家毕竟是生活在街巷中的居民,虽然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但遇到一些自己束手无策的事,往往难以独立解决。

于是,薛洪峰和街道的同事们,又想出了组建“街巷共治小组”的主意。“我们把这条街巷的街巷长、副街巷长、小巷管家,以及城管、工商、公安等各个执法部门的人员都加入到一个共治小组里。小巷管家发现的问题,由街巷长派任务,执法力量负责解决问题。这一个小组的人,基本能够将这条小巷中发生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薛洪峰说。

在街巷长韩冬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了一个名为“光明铁路西小巷群”的微信群。“去年冬天,小巷管家发现,有居民在距离铁路15米左右的地方,用铁桶和干枯的树枝烧火取暖。小巷管家立刻往微信群中发了照片和情况说明。我听见微信一响,赶紧掏出来看,然后在群里呼唤城管的负责人,和我一起赶到铁路边,劝阻居民,把桶内的火破灭。从发现问题,到火扑灭,一共只花了10分钟的时间。”韩冬解释说。

创意无限小巷管家频频带来惊喜

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出乎意料之外,小巷管家不断带来新的惊喜。

龙潭街道曾经在部分街巷路边设置了宠物粪便抽纸箱,但是设施投放了,后续由谁来管理呢?薛洪峰说,这事过去交给环卫管理,但是环卫工人本身的工作量就很大,无法及时更换抽纸。宠物粪便抽纸箱投放没多久,就经常出现抽纸断档的情况。

小巷管家们上岗没多久,就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有的小巷管家收集来废报纸,叠好放进抽纸箱。有的小巷管家看见发小广告的人挨家挨户往别人家门上插宣传单、折页海报,一边劝阻,一边将已经发放的小广告宣传单一张张收集起来,叠得整整齐齐放进宠物粪便抽纸箱里。自此之后,抽纸箱再也没断过档。

“再比如,有的小巷管家自行绘制了小巷地图,哪有违建、哪有开墙打洞,从图上一目了然。这些是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之前绝对想不到,也做不到的。”薛洪峰觉得这个做法十分新颖,有推广的价值。没多久,根本不用强行要求,龙潭街道的小巷管家们纷纷拿起了画笔,陆续开始手绘自己街巷的地图。

抱团儿自治 走出龙潭走向全东城

虽然部分街巷的整治陆续完成,一些小巷管家发现,自己的小本本上记录的问题越来越少。这时候,小巷管家还能做点什么?

今年4月,小巷管家再次升级,多名小巷管家抱团组建起了“小巷管家团”。“小巷管家团”的几个人共同认领一件事。对于这事,龙潭街道火桥北里的资深“小巷管家”杨玉崑特别有话说。杨玉崑所居住的火桥北里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由六栋老楼和30间平房组成,没围墙,没物业。小区对面就是个早市,买东西方便了,但小区里乱停车现象严重,有车的居民最头疼没地儿停车。

“原来,‘小巷管家’更多参与的是环境治理,捡捡垃圾,劝阻居民堆物堆料,做一些身边的小事,或是将发现的问题上报给街巷长或是街道来解决。但是遇到小区缺物业管理,或是停车混乱这样的问题,我一个人就解决不了了。” 杨玉崑挺犯愁。

很快,杨玉崑和临近的几个“小巷管家”琢磨起来,居民自己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把小区停车给管起来呢?有了想法,“小巷管家”们开始入户征求居民意见,没想到居民特别支持。于是,4月20日,“火桥畅行管家团”宣布成立。团里不仅包括杨玉崑在内的两位“小巷管家”,还有社区党员、楼门长、社区志愿者等,报名的人还在陆续增加。大家伙自发成立“管家团”,第一个想解决的就是停车乱象。不仅如此,下一步,杨玉崑所在的管家团还打算将物业公司引入小区。

“龙潭街道一共96条街巷,现在已经招募了140多名小巷管家,小巷管家团组建起了13个。”薛洪峰说,从去年6月10日起,小巷管家走出龙潭,逐渐开始走向全东城。

小巷管家推广人:东城百千办副主任高建中

曾任龙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高建中,如今已是东城区百街千巷办公室副主任。

“小巷管家的那些事,全在我脑子里装着呢。”曾任龙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高建中,如今已是东城区百街千巷办公室副主任。去年5月3日,他来到东城区百街千巷办公室工作,他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负责将小巷管家推广到全东城。

6月,东城区举办了一场小巷管家培训会,高建中是主讲人。他整整讲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却连面前的笔记本都没翻开过。“不用看材料,小巷管家的一切都装在我脑子里。”

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呢?

高建中先从“巡、访、做、报、记、刷”六字经开始讲起。所谓“巡”,就是要对街、巷环境问题和社会秩序稳定问题,每天进行巡视。“访”则是对居民、单位、门店经常性走访,了解基本情况,收集意见建议和服务需求。“做”要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遇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针对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项,要及时“上报”街巷长。对巡访情况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已经记录在册的问题进行跟踪反馈。在结束每日巡访工作后,还别忘了携带巡访记录到社区进行刷卡和备案登记,享受积分奖励,积分可用于兑换街道购买便民服务项目等物品。

“不光是照本宣科给小巷管家们讲课,我们还评出了金牌小巷管家,拍宣传片、拍微电影,把事迹和片子给每一个小巷管家播放。让大家都看看看,别的街道的小巷管家是怎么做的。效果非常好有的小巷管家在看片子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直流。”高建中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拍摄新的宣传片,不断更新内容,将优秀小巷管家的事迹循环传播到各个街道。让小巷管家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来学习别人的经验。

截至目前,东城区共招募了2064名“小巷管家”,实现全区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小巷管家”全覆盖。小巷管家共处理案件11.5万件,巡访近138.6万小时。其中,随手解决乱贴乱画、码放自行车、捡拾垃圾狗粪、劝导不文明行为、调解邻里纠纷5大类7.6万余件,上报协调解决事项3.9万余件。高建中表示,下一步,东城还将建立优先解决“小巷管家”反映问题的机制。激励小巷管家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

不仅在东城生根发芽,小巷管家还将在全市遍地开花。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了解到,今年9月底前,全市所有街道完成“小巷管家”招募注册工作,实现背街小巷“小巷管家”全覆盖;有条件的乡镇试点开展建立“小巷管家”队伍。

记者手记:

小巷管家正应了“熟人好办事”

什么人能随时随地监控家门口发生的点滴小事?什么人能买个菜、遛个弯、串个门、接个孩子的工夫就发现一处环境脏乱或不文明现象?又是什么人能亲亲热热地叫声“大爷”,就让您不好意思地把刚扔在地上的烟头自觉捡起来?俗话说,熟人好办事。这些人可能就是您身边的邻居,胡同口乘凉的的大爷大妈,小区里的楼门长,而今他们有了个共同的名字——“小巷管家”。而“小巷管家”恰恰应了熟人好办事这句话。

有些事,靠强硬不好管,靠指令管不了,但是靠身边的“熟人”,却能轻松解决难题。正如这些来自社区的热心“小巷管家”,日夜巡查、传递社情民意、劝阻不文明行为,成为了街巷长的左膀右臂,把家门口的小街小巷,像自己家一样管理起来。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让爱管事的群众来名正言顺的管理街巷,不仅有效调动地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还为解决城市精细化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楠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