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科技

新生儿健康基因早知道 筛查罕见病基因来帮忙

2018-07-02 09:45 编辑:TF0328 来源:北京晚报

《千手观音》曾是春节联欢晚会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之一,然而很多人们不知道的是,表演节目的22个演员中的大部分,包括主演邰丽华,都是在两岁前后因为发烧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而导致耳聋的。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透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耳聋的,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30%至40%。

作者:蔡文清


 

该吃什么药基因告诉你

为什么他们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会致聋呢,康旭医学检验所创始人魏伟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这些人群的12SrRNA基因对这些非常敏感,他们及其母系成员家族成员一旦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便具有很高的药物有性耳聋风险。有些对毒性特别敏感,小剂量甚至单次剂量的药物就可能导致耳聋。

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从遗传学角度预测患者对于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程度,对临床用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参考基因检测的结果,医生能够在开处方时,提出适合每个患者自己的个体化用药方案,为患者选择正确的药品、合理的剂量及联合用药方案,最终达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减少医疗费用目的。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用药变成现实。

防患于未然也得靠基因

近年来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猝死等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这些患者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即基因变异所导致。

马老太太身体一直不好,最近几年医院的每一个科室她几乎都去过,每一次都是因为不同的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015年8月份,她找到了在一家三甲医院找到了张大夫。张大夫在给患者做了必要的检查之后,又详细询问了她的疾病史,很快意识到虽然疾病症状各不相同,但是这其中又有某些共同点,于是进一步询问了家族史,得知马老太太兄弟姐妹5个,其中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已经患病去世。

马老太太在张大夫的建议下做了基因检测,结果发现MEN1基因有一个位点的杂合变异,对应的疾病是多发性内分泌腺瘤,这个和张大夫的初步诊断是一致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有多种临床表现,患病初期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症状,也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于是才有了马老太太以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基因检测不仅在分子水平支持了医生的诊断,也更加一目了然,非常明确的告诉了医生和患者是哪个基因有缺陷,基因上的哪个位置有问题,成为了医生做出精准诊断的前提。

不过,做到这一步还远远没有结束,张大夫得知马老太太的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已经去世了,那么他们和马老太太是否有相同的基因缺陷?他们的后代会不会遗传了他们的缺陷引起的,而基因?

同样通过技术,和马老太太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都送了样本作验证,果然在有些亲属身上发现了相同的变异,这样就可以帮助这些人提前预防和早期治疗阻止这些疾病发生或降低发病的概率,不但医疗费用大大降低,且能够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健康基因早知道

在儿童福利院中,有相当部分被收养的遗弃孩子是残疾儿童,生理缺陷就是这些孩子被遗弃的主因。医学研究显示,每年新增的出生缺陷儿中,染色体非整数倍体疾病是其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疾病。

魏伟告诉记者,每对夫妻都有生育染色体疾病患儿的潜在风险。其发生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的特点,即事前毫无征兆,没有家族史,没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且发病率随孕妇年龄的增高而升高。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在30岁以下。超过35岁,生育染色体疾病患儿风险率会明显升高,流产率也会升高。由于目前没有治疗染色体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降低生育染色体疾病患儿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产前检测及遗传咨询,尽早发现风险并有效预防。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蓬勃发展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此项技术应用用临床检验成为可能。研究发现,从孕4周开始,在孕妇外周血中即可检测到胎儿的游离DNA。随着孕周增大,胎儿游离DNA含量也随之增加。孕12周后发病,发病后病情进展快,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抽取孕妇外周血并从中提取胎儿DNA,利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便可判断胎儿是否患有染色疾病。

2015年7月,康旭医学检验所曾接收了一个来自北大医院的患者的血样,这个患者是一个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医生怀疑是幼儿神经轴索性营养不良,这个小患者的哥哥也患有相同的疾病。医生给这个小患者进行了脑白质阶段,通过做检测,同时其父母及哥哥作为验证。检测结果显示小患者及其哥哥的PLA2G6基因都是纯合变异,分别遗传了父母有缺陷的基因;ATP7A基因都是半合子,兄弟俩都遗传了母亲有缺陷的基因。其中,PLA2G6基因正是幼儿神经轴索性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方式;对于此种遗传方式的基因,纯合或是复合杂合的情况很可能导致发病。根据的结果,结合小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对患儿进行了确诊。但是,另外一个X连锁遗传的ATP7A基因的致病情况当时并没有定论。

几个月之后,小患者患儿的小姨偶然看到了这份检测来筛查发现罕见病的报告。正打算要二胎的小姨担心自己也会像患儿的母亲一样带有相同的变异遗传给孩子,于是和丈夫带着女儿也一起进行了。结果发现两人和女儿的PLA2G6基因均未发生变异,但是小姨和女儿的ATP7A基因却是杂合变异。未找到原因,于是又送来了小患者姥姥、姥爷的血样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姥姥未发生任何基因变异,而发生变异的PLA2G6基因和ATP7A基因均来自于患儿的姥爷。自此,可以确定,小姨身上携带的杂合的ATP7A基因不具备致病性,可以安心地要二胎了。

筛查罕见病基因来帮忙

2014年风靡全球的“关爱渐冻人——千人冰桶挑战”公益活动,让公众迅速了解了“渐冻人症”。 同时,冰桶挑战的热度,还让一些名字特殊的罕见病为人们所知,如比较常见的“月亮宝宝”——白化病、“瓷娃娃”——成骨不全症、“粘宝宝”--粘多糖贮积症、“泡泡龙”——具有明显遗传特点的表皮松解性水疱症以及苯酮尿症、戈谢病等疾病。

一个月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魏伟告诉记者,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定义罕见病,没有出台罕见病目录,也没有官方背书。因此以前在执行各项国家政策时,不能十分确定哪些疾病属于罕见病,是在国家政策支持的范围内。药物研发方面,加快罕见病药物的审批上市,哪些病属于罕见病,哪些药物有可能符合政策加快审批,企业是没有答案的,也不敢放开手脚研发生产;科研方面,国家对罕见病的经费拨款有倾斜,没出台罕见病目录前,哪些疾病会被覆盖,也是不明确的;基因检测方面,已知的7000多种“罕见病”约80%是遗传病,众多疾病中哪些需要更加引起重视,我们需要优化哪些罕见病的检测方法,也是不清晰的。可以说,罕见病目录一出,牵扯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好的参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80%以上的罕见病都是由于基因遗传缺陷引起的,而基因检测技术是罕见病最重要的诊断方式。很多罕见病的患者在一出生或者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后病情进展快,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且死亡率高。因此,如果可以从备孕期或者怀孕前期这两个阶段,通过做基因检测来筛查发现罕见病的基因。

业内人士评价,《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府文件。该版国家版罕见病名录共涉及121种罕见病,这一名单的公布有助于优化促进孤儿药研发,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加速孤儿药在国内的上市,也将为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罕见病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以及制定相关科技研发、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相关政策法规提供重要参考。

(原标题:小小基因能传递什么信息)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