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观点

北京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全部落地

2018-08-15 11:17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给卧床患者做按摩训练,同时细细教授家属相关手法;屋里带着精神患者做游戏,屋外向家属开办讲座……日前,本市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在16个区全部落地。53家医疗和康复机构,正为精神、肢体、智力、视力四类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为了使阶段性的服务效果更加长远,整个项目在方式和内容上都花了心思。

插图:宋溪

上门服务: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手上按摩一刻不停

“爷爷,现在给您做一下腿部的活动啊。”和躺在床上的马老爷子打过招呼后,身穿草绿色工服的英智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师小殷,慢慢抬起老人的左腿。他右手扶在膝盖位置,左手将老人左脚稳稳托住。弯曲、伸展、弯曲、伸展……循环往复的动作,轻柔中带着一定的力度。

床边椅子上,一台风扇嗡嗡作响,冲着小殷“摇头摆尾”,那是马老爷子的老伴朱奶奶特意为小伙子准备的。“这孩子可好、可实在了。帮我们做康复多累啊,我都怪心疼的!”

听到朱奶奶的感激,小殷转头冲她笑笑。饶是风扇开足马力,他的额头也已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小殷手上一刻不停,活动完了腿部,又帮马老爷子练习翻身。还不时与说话含混不清的老人“聊天”--反复陪他念叨着“海淀八里庄”的事儿。

由于脑梗、脑出血,82岁的马老爷子左侧身体瘫痪,卧床至今已两年多。每周二、四上午各一次,每次一小时,总计20次,这是小殷正在为马老爷子提供康复按摩服务的完整疗程。而马家接受小殷服务的,除了老人外,还有与老两口同住,患有小儿麻痹、癫痫的五女儿,时长、次数均相同。

每次到访,小殷会在给马老爷子按摩前,先去隔壁房间为老人的女儿做康复训练。“阿姨和爷爷的训练方法不一样,因为她还能配合我,我会给她一些阻力,让她做些对抗性的动作,爷爷的话基本就是被动性的接受按摩了。”坐在马老爷子床边,小殷握住老人蜷曲的手指,一下下向外延展。“比如手部时间长了不活动就会受限,很难伸直,所以我会给他这样揉一揉。”

“现在的政策太好了,对老年人、残疾人多照顾啊!”看着认真忙碌的小殷,一旁的朱奶奶感慨连连。据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市区两级残联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5000余名残疾人提供社区或居家康复服务。其中肢体残疾人3560名,稳定期精神残疾人900名,视力残疾人345名,智力残疾人420名。经社区走访评估,马家有两位肢体残疾人,属于一户多残,便将老人及其五女儿纳为了服务对象。两人的整个治疗过程,都不需要自家出钱。

社区康复:残疾人走出家门 活动室传出欢笑

据悉,此次康复项目中,肢体和视力残疾都采取“一对一”服务模式,精神和智力残疾则采用小组服务的方式。以面向精神残疾人开展的社区康复为例,在3-4个月的周期内,人均26次,每次2小时的活动,将为目标受众提供走出家门参与集体活动的宝贵机会,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这里有一些卡片,现在我把它们摆在地上,大家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站在旁边。”下午两时许,石景山某街道的温馨家园活动室,十几位辖区居民正在李启永的组织下饶有兴致地玩着游戏。选好心仪卡片,按颜色分了小组,接下来大伙儿便继续和同组街坊做起自我介绍,并了解对方为什么喜欢这个颜色。两个戴眼镜的小伙子选的颜色都没有其他人选,“落单”的两人便成了一组,热火朝天地聊起了爱看的书、喜欢的游戏……

表面上看,这些居民与常人并无二致,但他们其实全部都是精神分裂病人,目前正处于稳定期,平日也能够坚持规范服药。李启永则是来自回龙观医院的心理治疗师,专门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促进大家相互认识熟悉、建立团体关系。

活动室内不时传来阵阵笑声,相较之下,隔壁房间的氛围起初则略显沉重。与李启永一起来做活动的回龙观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刘琳,正面向陪同前来的病人家属,深入浅出讲解着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现。“……比如夸大妄想,病人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并不是真的,而是某位伟人,自己只是寄养在父母家;或者觉得自己特别有钱,银行的钱都是他的。有的情感淡漠,家人去世了都没有什么反应,不会伤心哭泣。还有的情感倒错,家人去世了反倒很高兴……”

关于精神残疾人的看护问题,刘琳更是直言不讳:“自杀风险是尤其要关注的,不要担心询问会刺激到病人。”她介绍,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医生也会询问精神患者是否有“活着没意思、不想活了”的念头。“如果病人说有,我们会继续问你具体打算怎么做?有的病人说想要跳楼,我们第一时间就要问,那你查看过吗?若病人表示已经去了哪个楼上看过环境,就表示有高度自杀风险了,要特别注意防范。”

对于刘琳的讲解,围坐桌边的家属们凝神静听,频频点头。而透过玻璃窗,看着病人在活动室兴高采烈做着撕纸游戏,家属们脸上不禁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家属指导:除了传递知识 更是心理慰藉

“您讲得挺好,要是头些年能听到,督促孩子按时吃药,可能现在病得就不会这么严重了。”讲座结束后,大家迟迟不愿离开。一位陪同儿子前来,头发花白的父亲冲着刘琳深深地感慨。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别的地儿没人给你讲。”“是啊,看病的时候问大夫,也不跟你说这么多,他太忙!”……这位父亲的心声引发了大伙儿的共鸣。家属们纷纷聊起自家病人的状况,以及患病的前后因由等等。对他们而言,患病家人能够有组织地参与集体活动,本身已经是日常照护中难得的喘息。于此同时,为家属开办的讲座让“同病相怜”的大伙儿互相之间得以一吐心声,知道身边街坊中便有这么多类似状况的家庭,在心理上更是巨大的鼓励和慰藉。

这也是刘琳希望看到的,在市残联的康复项目中,回龙观医院承接了石景山区31位精神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作为具体设计者,刘琳花了不少心思。不但安排音乐、舞蹈、美术、瑜伽冥想等八位治疗师轮流前来组织丰富的活动,还特意通过讲座将家属聚集起来,搭建彼此交流的平台。

这种面向家属的指导帮扶,同样贯穿在对其他类别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之中。“毕竟我们再怎么治疗,也不太可能令肢体残疾人活动自如,照顾残疾人其实是家属要面对的长期过程。”康复治疗师小殷表示,除了按摩训练,每次服务中他会尽力细细教给家属相关按摩手法,以及针对卧床病人的护理知识。“比如病人总是躺着的话,肺里容易有痰,要经常叩叩背。还有帮助病人从床上到轮椅的转移,如何能省力一点……家属掌握了基本的照护方法,未来就能提供持续性的康复照料。”

因为承担了几十位肢体残疾人的上门服务,小殷更能体会到家属的种种不易与焦虑。“很多家属因为常年照顾病人,身体和心理上都非常疲累。有时我会和他们聊聊天,讲讲其他家庭的情况。感觉听完之后他们挺安慰的,觉得不止自家有病人,而且状况相比别家可能还不算太糟,神情会显得轻松一些。”

“服务只是一方面,更希望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指导残疾人及其家属掌握一定康复技能。”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7月25日,本市共有持证残疾人52万余人,19.5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其中功能训练、康复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需求占到80%以上。在此次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项目中,强调了专业人士对家属等非专业人士的技术引领,“从而通过有限的服务,争取将适宜技能留在残疾人身边,达到更长远的效果。”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魏婧

编辑: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